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小米汽車硬體利潤率不超1%?此路可通,但注定艱難,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電車通
新能源汽車又有驚喜要發生了,尚在衝刺階段的小米汽車曝出了驚人猛料。
有媒體最近與小米供應鏈上的内部人員進行了溝通,後者表示他們已經體驗過了小米汽車,車型定位類似特斯拉 Model S,價格似乎能跟 Model 3 對标。只看售價,這兩款特斯拉車型的差距将近 80 萬元,難道小米汽車身上不存在經濟學?
爆料稱雷總已經 " 連夜説服 " 董事會,小米汽車的硬體整體利潤率将不會超過 1%,盈利則靠軟體服務以及生态體系。
得," 連夜説服 " 永垂不朽。想當年雷總靠着多少個 " 連夜説服 ",把手機定價打下來,讓大家都用上價格實在的高配產品,深得用户喜愛。至此,每當聽到雷總 " 説服高管 " 時,小通(ID:dianchetong233)就感覺到 " 美好的事情即将發生 "。
1% 硬體整體利潤率的車,是好還是壞?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歷史,率先提出 1% 硬體利潤率、盈利靠軟體 + 服務的并非小米,而是早已被畫上句号的廣汽蔚來。
(圖片來自廣汽蔚來)
2020 年,汽車市場競争進入白熱化階段,那時的廣汽蔚來打出了一張許多人都沒想到的 " 牌 ",即整車硬體利潤率不超過 1%,給出 HYCAN 007 的相關 BOM 物料成本的同時,并堅稱超出 1% 的部分會退還給用户。至于廣汽蔚來的錢在哪賺,那就是軟體 + 服務。
如果以上關于小米汽車的説法為真,那麼它的影子在某一刻與當年的廣汽蔚來重疊了。
1% 的硬體利潤率是什麼概念?一輛硬體成本價為 10 萬元的車,車企僅能從中賺到 1000 元,這點利潤均攤到車企的日常開銷,只恐怕連 " 塞牙縫 " 也不夠。如果通過 " 薄利多銷 " 來填補營收這個坑,在不考慮其它收入的情況下,需要通過更多的銷量來實現。
當然,這裏説的是硬體綜合利潤率,考慮到系統、服務、營銷、研發等成本,汽車的毛利率計算是一個更復雜的數學工程。
汽車行業普遍的整車利潤率在 5-30% 之間,不同車企會根據自身情況、市場環境以及物料成本進行調控。新能源車企中最能賺錢的就屬特斯拉了,整車利潤率接近 30%,甚至能媲美 BBA 等豪華品牌。
在汽車行業,毛利率 15% 被視作是 " 生死線 "。
比亞迪是另一個極端,2023 年第一季度的淨利率僅有可憐的 3.64%,低于去年的 4.18%,甚至比傳統燃油車企豐田的 7.15% 還要低,説是不賺錢的車企不為過。
硬體綜合利潤率不到 1% 的 " 範本 " 并非不存在,一名博主經過粗略計算,比亞迪 2023 款秦 Plus DM-i 的成本價為 9.9 萬元,這對于 9.98 萬元的起售價,利潤率甚至不到 1%,賣出一輛比亞迪只賺幾百。
(圖片來自懂車帝)
當然了,作為一家擁有上下遊產業的造車巨頭,有很多種因素影響着比亞迪的利潤空間,但 " 薄利多銷 " 的前提,是比亞迪規模化量產等控制成本,有多個爆款支撐營收。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曾分享過一組數據,2023 年 1 到 4 月,汽車行業利潤率 3.9%,相對于整個工業企業利潤率 4.9% 的平均水平,汽車制造仍然是一塊 " 難賺錢 " 的料,況且還有多家造車新勢力仍處于 " 賣一輛虧一輛 " 的狀态,賣出去很重要,但賺得多更重要。
小通并不反感小米汽車堅守不超過 1% 硬體利潤率的做法,能用 Model 3 的價錢買到 Model S,怎麼看對于消費者都是一筆極具性價比的買賣。敢于将手機硬體低利潤那一套做法搬到汽車上的勇氣,值得欽佩。
造車燒錢也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作為 " 初出茅廬 " 的小米,敢打出廣汽蔚來一樣的牌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網友對于 " 硬體利潤率不超過 1%" 也表示了質疑,認為這樣的利潤空間無法實現正向發展。
(圖片來自微博)
也有網友為小米新車認真分析了一波。
面對競争激烈的汽車市場,怎敢有車企為了 " 交朋友 " 而賣車?
軟體服務是小米汽車的長久之計?
主打 " 硬體利潤率不超 1%" 的廣汽蔚來,推出了全球首個汽車生态服務會員體系,包括 Smart、Ultra、Value 三個會員标準,當時定價分别為 1499 元、8999 元以及 12999 元,Ultra 和 Value 是年費制,只有 Smart 是終身制。
更高級的會員權益,則是由低一級的會員權益 + 更多權益,由此組成三個不同等級的收費标準。
訂閲制會員這對于車企而言也是一筆長期收益,據説廣汽蔚來推出會員服務之後的幾天裏,已有 30% 的車主購買了套餐。
同樣是 " 訂閲鬼才 " 的特斯拉,旗下的 FSD 訂閲價格也不便宜,也注定了其選裝率不會很高。2019 年第二季度,FSD 的選裝率一度高達 46%,之後不斷下滑,到 2021 年第二季度僅剩 11%。
國内市場更慘淡,FSD 選裝率不到 2%,其根本原因就是 FSD 在國内可用功能有限,完全無法吸引用户買單。
但特斯拉的整車本身就很賺錢,FSD 選裝率低對馬斯克影響并不大。
有些車企對于訂閲制服務的理解屬實過于奇葩,明明汽車本身支持座椅加熱、通風,卻通過軟體層面鎖上,需要車主額外訂閲才可以使用。不過小通相信小米汽車的軟體訂閲體驗,有對用户友好的解決方案,不會為了賺軟體的錢而走到這一步。還有小通想特别提醒一嘴:車企千萬不要搞 " 不訂閲就要在車裏看廣告 " 的商業模式,這個是用户深惡痛絕的,而且車載廣告嚴重影響行車安全。
除了小通推測的軟體服務外,生态體系也是重要的一環。小米或許不靠汽車賺錢,但其它領網域仍在通過硬體維持盈利。我們不能忘了小米 " 雜貨鋪 " 的身份,完整的米家生态圈使其成為人們生活中無法離開的企業。
(圖片來自小米商城)
小米每年在智能終端、家電等產品中獲益不少,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機。從小米發布的 2023 一季度業績公告來看,小米一季度總營收高達 595 億元,環比大漲 121%,且庫存水平繼續下降,一切都在穩中向好。然而,事實上造車是一個很難用錢填滿的 " 窟窿 ",如果只靠其他業務給汽車業務輸血,小通不認為這是一條長久之路。
在小通看來,汽車的出貨規模遠不如智能手機,汽車本身就是一樁圍繞硬體與品牌的生意,小通相信小米汽車已有對應的盈利模型計算,才敢于提出 " 硬體綜合利潤率不超過 1%" 的要求。
寫在最後
誠然,放棄了硬體盈利的小米汽車,最終售價體現應該會更有吸引力,但同時又會将盈利的壓力轉移到小米的其他業務上。
也有業内人士對此辟謠,小米汽車的整車硬體利潤率不應該只有 1% 以内,是真是假只能以小米汽車上市後為準。
軟體收費确實能夠帶來極高的毛利,眾多車企都在探索用户可接受的訂閲制收費項目。然而軟體訂閲往往是一把 " 雙刃劍 ",用户對按月 / 年付費這件事比較謹慎,訂閲體驗不佳,消費者不願意買單,車企的壓力必然會進一步被放大。
新能源車是被軟體所定義的產品,而小米最擅長的地方恰好又是軟體。每當用户有需求,新能源車就可以通過 OTA 更新獲得更多的功能,小通認為小米汽車将會放大小米在軟體、智能化方面的優勢,主攻軟體層以及生态產品體系。
無論如何,在小通看來,汽車硬體盈利是車企健康發展的體現,完全不靠硬體賺錢是不可能的,就看小米如何在定價上做好規劃。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我又希望看到小米汽車能夠帶來初代小米手機 1999 元的震撼,畢竟智能手機的普及、山寨手機的消滅,小米都居功至偉。
這是雷總最後一次創業了,衷心希望小米汽車,一切順利。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