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魏建軍「需要」周鴻祎,歡迎閲讀。
文 | 孟永輝
長城汽車的創始人魏建軍,罕見亮相了魏牌藍山的新車發布會。
同樣地,魏建軍給最近大火,并且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搖旗呐喊的周鴻祎有了一個罕見的評價。
當有人問及,魏牌藍山會不會找周鴻祎來試駕之後,魏建軍稱,魏牌藍山更多地是需要廣大用户的認可,而不是所謂的網紅。
雖然周鴻祎後面對于這件事給予了回應,并且聲稱非常同意魏建軍的看法,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魏建軍對于時下火熱的企業家網紅,似乎有着不一樣的看法。
不得不説,對于正在風生水起的周鴻祎來講,魏建軍的這一説法,多多少少是潑了一盆冷水的。
原因在于,魏建軍對于網紅的看法,更多地折射出來的是,大部分企業家,特别是傳統企業家對于網紅和流量的普遍認知。
然而,如果僅僅只是因此就認為周鴻祎的這樣一條企業家網紅路線是行不通的,很顯然是一棍子打死的表現。
只有認清了魏建軍「打臉」周鴻祎的背後邏輯,并且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内在邏輯,我們才能真正認清這樣一場「誤會」背後的真正原因。
外界對于魏建軍對于周鴻祎的看法的誤讀,更多地是站在了話題和熱度的角度,并未真正理解魏建軍和周鴻祎之間的共性。
因此,他們也不會把握魏建軍「打臉」周鴻祎的内在邏輯,更加不會對這樣一個事件,得出一個較為完整且清晰的認識。
01
我們都知道,現在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從幕後走到台前,通過自身的積累和沉澱來打造自身的 IP。
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張朝陽、俞敏洪,同樣也看到了周鴻祎,就連魏建軍這樣的傳統汽車行業的大佬,同樣也加入到了打造自我 IP 的浪潮裏。
不得不説,通過企業家本身的積累,的确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内聚集到大量的粉絲,實現自身 IP 的成功打造的。
通過企業家自身 IP 的打造,的确可以對自身的企業帶來一定正向的影響。
這一點,我們業已從雷軍的個人 IP 對于小米的助力上看出一絲端倪。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從周鴻祎在打造了個人 IP 之後,對于 360 的正向驅動上看到這一點。
在周鴻祎走上了企業家網紅這條道路之後,他不僅為自己所投資的哪吒汽車進行過帶貨,同樣還為 360 的大模型、AI 搜素以及 360 兒童手表等一系列的 360 產品和服務進行代言。
可以説,通過周鴻祎的網紅效應,360 已經省下了不少的廣告費,并且為 360 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帶來了不少的銷量。
對于魏建軍來講,其實同樣也進行過企業家 IP 的嘗試。
無論是其親自下場試駕小米 SU7,還是其對于自家企業的試駕,無一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可以説,現在的企業家,早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參與公司的日常經營,同樣還要不斷地用自身的影響力來為自家的產品進行代言。
對于他們來講,這不僅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樣是一次向自身的用户展現自我的視窗。
對于廣大的消費者來講,同樣是一次絕佳的宣介。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加入到了網紅直播的賽道上。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周鴻祎之所以會加入到打造個人 IP 的潮流裏,更多地看到的是,企業家 IP 本身的影響力,以及其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的能量。
説到底,周鴻祎并不是為了成為網紅而網紅,更不是為了網紅而忘記了做企業。
相反,周鴻祎現在更多地做的是,将個人 IP 與自家的產品和服務結合在一起,将個人 IP 與行業的發展大方向結合在一起,從而超脱了單純意義上的我們所認識的網紅的意義和内涵。
因此,周鴻祎的網紅,并非僅僅只是單純意義上的流量網紅,而是一種全新的網紅。
如果對這樣一個進行定義的話,我更加願意将其定義成為一個類似于馬斯克式的企業家網紅。
02
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企業家投身到網紅的行列裏,其實,并不是不務正業,而是看到了這其中所透露出來的新機會。
透過馬斯克、雷軍等先行者們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
如果我們分析特斯拉和小米這兩家企業的成功秘訣的話,以馬斯克、雷軍為代表的企業家網紅所獲取到的巨大的流量,以及有這些流量所轉化成的用户,無疑是一個最不可被忽視的重要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在的企業家網紅,成為了為公司產品和服務尋找潛在用户的捕捉器。
通過企業家網紅,我們可以獲取到足夠多的流量,然後通過将這些流量再度進行沉澱和轉化,便可以獲得一個用户的入口。
對于周鴻祎來講,他之所以會投身到網紅企業家的行列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站在這樣一個角度,我們再去看魏建軍對于周鴻祎的説法,其實同樣是沒有矛盾的。
按照魏建軍的説法,魏牌藍山更多地是需要用户的認可和滿意。這其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以説是説到了點子上。
但是,我們同樣要看到的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魏牌藍山的用户,它同樣需要經過海量流量的過濾和篩選。
可以説,每一個流量都有成為魏牌藍山用户的潛質。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周鴻祎的網紅企業家的路線,其實就是通過獲取到海量的流量,然後将這些流量進行再度轉化,變成真實的用户。
這是每一家企業,每一個產品,必然都會走過的道路。
因此,魏建軍所説的和周鴻祎説做的,其實是沒有矛盾的。
他們只不過是站在各自的角度來進行了不同的表達而已,如果僅僅只是因此就説魏建軍對于周鴻祎不歡迎,抑或是魏建軍不贊同周鴻祎成為企業家網紅,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
03
不得不説,現在中國的新能源造車市場,的确正在發生着一場深度且徹底的變革。
無論是在資本市場上,還是在消費者市場上,中國的新能源造車市場,早已陷入到了一場紅海之中。
對于每一個新能源造車市場上的玩家們來講,其實亟待需要一場深度而全面的賦能。
這樣一場全面而深度的賦能,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資本的助力上,而是更多地在于對于新能源造車玩家們的流量賦能上。
或許,正是看準了這樣一個契機,當周鴻祎開始宣布進入到打造個人企業家 IP 的賽道上的時候,他首先将發力點便選在了新能源造車的賽道上。
同樣地,對于長城這樣的傳統老牌車企來講,其實,同樣需要類似的助力和支持。
這其實是與周鴻祎投身到助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的初心是不謀而合的。
如果我們站在這樣一個角度再去評判和分析魏建軍與周鴻祎之間的邏輯,便會得出一個和以往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説到底,無論是魏建軍也好,還是周鴻祎也罷,他們都是希望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得更好的,走得更遠的。
如果僅僅只是拿着魏建軍的這一説辭,就簡單地去诋毀周鴻祎,抑或是試圖借着這一噱頭,試圖去掀起一場全新的罵戰,其實是大可不必的。
只有真正站在促進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更好地發展的角度,只有真正站在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搖旗呐喊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魏建軍和周鴻祎兩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環節所做的貢獻。
結語
魏建軍「打臉」周鴻祎的背後,其實,更多地是一場誤會。
説到底,魏建軍和周鴻祎都是在各自不同的領網域裏在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做出自己的應有貢獻。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魏建軍和周鴻祎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無論是魏建軍口中的用户,還是周鴻祎身上的流量,他們都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過程當中不可被低估的力量。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知道,所謂的魏建軍「打臉」周鴻祎,或許僅僅只是一種理解的失誤,它無法完整地反映魏建軍的真實意圖,更加無法認識到周鴻祎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支持的決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