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華為發布2024年年報:銷售收入重返8000億元,淨利潤626億元,歡迎閲讀。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梁枭
3 月 31 日下午,華為在官網低調發布了 2024 年年報。2024 年全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 8621 億元,同比增長 22.4%;淨利潤 626 億元,同比減少 28%。
具體到業務方面,2024 年,華為 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基礎設施業務實現銷售收入 3699 億元,同比增長 4.9%;終端業務實現銷售收入 3390 億元,同比增長 38.3%;數字能源業務實現銷售收入 686.78 億元,同比增長 24.4%;雲計算業務實現銷售收入 385.23 億元,同比增長 8.5%;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實現銷售收入 263.53 億元,同比增長 474.4%。可以看到,上述五大業務板塊均實現同比增長。其中,汽車業務收入增長 4.7 倍并實現首年盈利,終端業務收入逼近 ICT 基本盤。
對于華為 2024 年的業績表現,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表示:"2024 年,華為全體員工努力應對各種外部挑戰,持續提升產品質量、經營質量和運作效率⋯⋯經營結果符合預期。"
不過眼下,華為依然面臨着復雜外圍環境帶來的挑戰。從制裁常态化走向正常運營,從求存到發展,華為如何構建更加堅韌的供應鏈能力,确保高質量的業務連續性和產品競争力是未來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
五大業務拉動,年度銷售收入重返 8000 億元
從整體營收數據來看,華為的經營狀況正在得到改善。2020 年— 2024 年,華為分别實現銷售收入 8914 億元、6368 億元、6423 億元、7042 億元以及 8621 億元。這也是近幾年來華為營收首次重返 8000 億元。
具體到業務板塊方面,過去," 三駕馬車 "(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及終端業務)是華為的基本盤,不過,為了匹配公司業務管理架構變化,近年來華為還從產業視角公布了各業務的營收。從财報的架構圖看,華為的最新業務組織包含 5 個模塊,分别是 ICT 基礎設施業務、終端業務、雲計算、數字能源以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一級部門變得更多,意味着也更獨立運作,欲讓業務板塊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于各個業務取得的成績,華為在财報中表示,計算產業得益于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 AI 機會取得較大增長;終端重回增長快車道,鴻蒙生态正在取得歷史性突破;華為雲持續優化業務結構;數字能源堅持質量優先;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首次實現當年盈利。
其中,ICT 基礎設施業務是華為的壓艙石,雖然運營商客户的 5G 網絡投資在近年來開始放緩,但 2024 年華為 ICT 基礎設施業務營收仍實現了增長,為 3699 億元,同比增長 4.9%,繼續維持收入占比最大業務單元的地位。
備受關注的終端業務方面,與 2023 年相比,華為終端業務重回增長快車道,達到 3390 億元,接近 ICT 基礎設施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 38.3%。這從側面反映出,近年來華為受到的來自供應鏈的不利影響在逐漸減弱,不過該業務收入相較 2020 年巅峰時期的 4829 億元仍有距離。手機方面,去年全年華為發布了包括豎折、P 系列更新的 Pura 70 系列、三折疊手機以及華為 Mate 70 系列在内的多款產品。
調研機構 IDC 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2.86 億台,同比增長 5.6%。其中,華為以 16.6% 的市場份額位居國内第二,同比增長 50.1%。該機構稱:" 随着國產芯片供應能力的不斷提升,可以覆蓋更多用户群體的 Nova 和暢享系列有望幫助華為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
2024 年," 純血 "HarmonyOS 5 正式發布,這也是鴻蒙作業系統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更新。華為方面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鴻蒙開發者超過 720 萬,生态設備超 10 億台,鴻蒙生态處于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歷史節點。
華為終端業務的構成,除了消費者比較熟知的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能手表、藍牙耳機之外,還包括涵蓋智慧屏、路由器、智能門鎖、智能開關在内的智能家居產品,以及華為智選車。
今年 3 月,華為鴻蒙智行旗下多款新車亮相,包括問界新 M9、新 M5 Ultra 兩款上市車型,以及将于 4 月發布的問界 M8、享界 S9 增程版車型。業界認為,這是華為希望加快產品節奏、完善產品布局,來持續提升汽車業務的表現。年報數據顯示,去年全年,鴻蒙智行交付量超 43 萬輛。其中,問界新 M7 全年交付 19.7 萬輛。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此前曾表态稱,車 BU 要在 2025 年實現盈利。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好于預期。
傳統業務之外,2024 年華為雲實現銷售收入 688 億元,同比增長 24.4%。Canalys 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第四季度,華為雲繼續保持中國第二大雲廠商的地位,市場份額為 20%,同比增長 22%。年報顯示,在 AI 領網域,華為雲發布了 AI-Native 雲基礎設施架構 CloudMatrix,為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提供高效、可靠的 AI 算力;盤古大模型在政務、工業、金融 3 個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目前,全球已有超 140 家運營商、超 500 家金融客户、超 90% 的 TOP30 中國車企選擇華為雲。
近十年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 1.25 萬億元
2024 年,華為實現淨利潤 626 億元,相比 2023 年的 870 億元同比減少 28%。不過記者注意到,在其他淨收支中,華為 " 處置子公司及業務形成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 " 一欄并未顯示金額,而 2023 年該科目為 558.53 億元,這筆金額源于華為在 2021 年出售榮耀業務的财務處理。
根據相關協定條款,該交易的收購方将分期支付收購對價,由此華為最終可獲得的對價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華為一直将這項交易形成的金融工具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2024 年華為出售榮耀業務及伺服器業務的收益核算或已完結。
展望 2025 年,孟晚舟強調,華為将進一步把 " 以質取勝 " 落實到各項管理制度和業務活動中,堅持質量目标牽引,不斷提升質量競争力。同時,華為将持續做強根生态,圍繞鴻蒙、鲲鵬、昇騰、雲計算等業務,面向生态夥伴開放平台能力。
據孟晚舟在财報中介紹,華為雲、鲲鵬、昇騰和鴻蒙生态正在快速成長。截至 2024 年底,鲲鵬、昇騰已累計發展 665 萬開發者、8500 多家合作夥伴。" 未來三年,我們要與經濟規律逆周期,加大戰略縱深投入,錯位發展,在根技術上壓強式投入。" 盡管利潤承受了外界環境的擠壓,但華為依然沒有下調研發投入。2024 年公司研發費用支出達到 1797 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 20.8%,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 12490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