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430km 純電續航的增程動力+自研 AI 芯片+AIOS,小鵬的 2025 能否「起飛」?,歡迎閲讀。
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Wallace
作為「背靠背」活動中的首場,小鵬 2024 AI 科技日更多地介紹了一些「底層」的東西。
以「 AI 公司」自居的小鵬,其技術、產品乃至戰略思考的底層邏輯都已經與 AI 挂鈎,「 AI 強則產品強,則小鵬強」。
本次活動信息量較大,小鵬的 AI 體系大致可分為幾個板塊。
「 AI 汽車」部分着重介紹了小鵬打造 AI 汽車的思路,具體又可以分為底層動力、AI 智駕和 AIOS 等部分。
「飛行汽車」是小鵬出行產品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距離落地還有一定距離,但憑借低空經濟的繁榮依然有機會成為小鵬增長的新曲線。
「 AI 芯片」反映了小鵬的最高技術力和核心競争力,同時也是驅動核心業務的技術引擎。
「 AI 機器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趨勢,更多的是考驗小鵬的戰略眼光和技術儲備。
換言之,一場「 AI 科技日」既為明天的小鵬 P7+ 上市做了鋪墊,也概括了小鵬的「現在」和「未來」。
「出行」始終是當下小鵬的核心業務,何小鵬認為在「AI」的賦能下移動出行将跳出原有的概念,而「汽車」本身的概念也将更新為「 AI 汽車」。
有關「 AI 汽車」的話題何小鵬選擇從「800V」「超快充電」這樣的話題説起,依托于 800V 高壓平台和小鵬的 5C 超充 AI 電池,在部分充電環境中可以實現 1 秒 1 公裏的充電速度。
「小鵬 5C 超充 AI 電池」還以「防護裝甲」為重要賣點,哪怕 20 頭大象站上去也安然無恙。
再來則是消費者比較關心的電池壽命問題,小鵬給出的方案是「 AI 電池醫生」,系統将利用 AI 能力讓電量的決策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最終達到延長電池壽命的目的。
小鵬認為「 AI 汽車」不僅要在電池上下功夫,從電耗上着手也是可行之法。
于是乎,何小鵬着重介紹了「新一代混合碳化硅同軸電驅」,主要特征在于電驅 CLTC 效率可達 93.5% ,SiC 芯片用量反而能下降 60% ,同時輸出功率還能提升 10% 。
另一方面,新一代的混合碳化硅同軸電驅還擁有電機體積降低 30%、重量降低 7.5% 的特點,搭載新一代混合碳化硅的電動車可以獲得更大的内部空間,從而進一步提升乘坐舒适性。
借官宣 S5 超充樁(最高充電功率可達 960kW ,今年起開始建設)的機會,何小鵬帶出了小鵬全新的「鲲鵬」電動體系。
實際上,「小鵬鲲鵬超級電動體系」是一個廣義詞,上面提到的一些能力特點,比如「電池 7 年衰減率低于 10%」等會是「鲲鵬超級電動體系」的其中一個看點。同時「鲲鵬」二字又涵蓋了「增程」和「純電」兩種動力形式。
是的,小鵬也要開始做增程了。
回歸「 AI 汽車」的主題,小鵬「鲲鵬超級電動體系」會有更多「AI」的痕迹。
舉個例子,内燃機和電動機切換的時機,小鵬不像常規方案那樣以「時速」為判斷依據,系統會在 AI 的協助下自動判斷路況,進而根據最優解來切換動力。
在一系列「 AI 能力」的助力下,小鵬給出官方數據:該增程系統能夠達到 430km 的純電續航、1400km 的綜合續航。而且,增程體系的電池還支持 5C 充電,當純電動力工作時,其使用和補能體驗和一輛純電動車無異。
到這裏,小鵬給我們描畫了「 AI 汽車」底層能力的大概面貌,最特出的特征在于如何通過 AI 的能力來獲得超過當下絕大部分新能源車型的體驗。
毫無疑問,在紙面參數上小鵬的這一套「鲲鵬超級電動體系」有着不少優勢,不光是續航能做到領先,此前增程式動力或者插電式混動存在的痛點,也被一一解決。
接下來是「 AI 汽車」的另一個重點能力「智駕」,何小鵬在現場宣布了幾點更新。
首先,在原有的「全棧自研」基礎上小鵬的 NGP 自動駕駛能力再度更新,變成了「新」全棧自研。
「新」的地方是指,小鵬圖靈 AI 智駕體系會從「雲端」「模型」「芯片」和「硬體」四個環節全面實現自研。
「雲端大模型」部分,何小鵬介紹其訓練框架與 OpenAI 同源,擁有「時間 + 空間」的理解能力,能夠滿足小鵬當下、未來技術路線的計算需求;
其參數量是車端的 80 倍,到 2025 年總算力可達 10EFlops ——雖然和特斯拉的 Dojo 仍有差距,但如此龐大的算力規模足以保障小鵬智駕在雲端的訓練效果。
至于「車端大模型」,現在正以「 3 個月提升 4 倍」的速度進行迭代更新,其目标是到 2025 年實現百公裏僅接管 1 次的目标。
在雲端、車端大模型的配合下,何小鵬再次重申了其智駕體系的路線圖:今年 Q4 實現「輕地圖、輕雷達、門到門」進階版智駕,2025 年 Q4 實現「類 L3 智能輔助駕駛」,2026 年實現「輕地圖、輕雷達、重算力」的部分場景無人駕駛。
不過可惜的是,在本次活動上小鵬只是簡單介紹了自研模型的能力,具體的技術細節并未披露。作為對比,蔚來就在今年的 NIO IN 上詳細介紹了「蔚來世界模型」的一些技術細節,包括如何捕捉真實世界的信息、模型如何決策等。
在自研芯片 「圖靈 AI 芯片」和「滄海底座」的介紹上也是如此,小鵬把介紹的重點放在了「能力指标有哪些看點」上。
接着來看。
「圖靈 AI 芯片」更具「目的性」,指的是不像現在常見的智駕芯片那樣浪費通用算力,它的出現僅是為自動駕駛而生,為 AI 大模型而定制。
至于基礎參數,可以見到「圖靈 AI 芯片」擁有 40 個核心,最高可支持運行 30B 規模的大模型,集成 2 枚小鵬自研的 NPU ,擁有兩顆 ISP ——一顆用于 AI 感知,一顆用于影像合成。
至于最關鍵的數據「算力」,小鵬表示圖靈 AI 芯片「一顆能頂三顆 OrinX」,換言之有效算力大概在 750 Tops水準。該芯片還能同時驅動智駕大模型和座艙大模型,既能節省芯片成本也能提升系統的集成度。
至于「滄海底座」,實話説在行業中自主研發底層 OS 的做法并不出奇,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
我們倒是可以看看「滄海底座」到底給小鵬帶來了哪些提升,官方給出的數字是「總帶寬提升 33 倍」「攝像頭出圖速度提升 12 倍」「哨兵模式能耗減少 72%」等,縱向來看的确能讓小鵬汽車的座艙體驗有明顯提升,但橫向來看還不一定能形成競争優勢。
總的來看,在 AI 智駕部分小鵬目前比較突出的競争優勢主要還是自研芯片。圖靈 AI 芯片的出現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鵬智駕能力的上限,讓他們能夠在友商的瘋狂加碼下保持住競争優勢。
當然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正在自研智駕芯片的車企并非小鵬一家,其直接競争對手蔚來也已經宣布自研芯片「神玑 NX9031」流片成功。
而且,「神玑 NX9031」更有更漂亮的賬面數據,如果智駕賽道的競争演變成底層硬體的直接較量,小鵬談不上有優勢。
眼看英偉達的新一代智駕芯片也将在 2025 年上車,小鵬在智駕賽道能否保持領先優勢,關鍵還是看「新全棧自研」體系能夠發揮多大的威力、能否率先兑現承諾讓輔助駕駛更接近 L3 水準,我相信市場會給出最準确的答案。
有關「AI 汽車」最後來聊聊座艙部分,對于智能座艙發展的階段性目标,何小鵬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至少得将「GPT-4o」這種級别的大模型放進座艙中。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标,首先要求座艙驅動硬體本身擁有足夠龐大的算力。有别于現階段大多數車企僅用座艙芯片驅動座艙系統的做法,小鵬自研的「圖靈 AI 芯片」也能夠參與到工作中,帶來 20 倍的 AI 算力提升,百億級别參數的大模型将有望運行在車端。
「大模型上車」并不是新鮮話題,現階段也有一些廠商實現了類似效果——當然具體的辦法各有千秋。
對廣大消費者而言,更關注的還是「大模型上車」的實際意義是什麼。何小鵬舉了四個例子,分别是「AI 音響」「AI 助力」「AI 電池」和「AI 底盤」。
比如説「AI 底盤」,借助 AI 本身極快的識别、思考和調整能力,汽車在彎道控制、俯仰抑制等情況下均有體驗提升,也就是行駛質感更加優秀。
只不過,這一場景有些「似曾相識」,比如騰勢「天神之眼」等智駕系統也曾以類似功能作為重點宣傳對象,而類似俯仰抑制等功能,在行業中也并不罕見。
如此看來,就算小鵬找到了能讓大模型順利上車的好辦法,在回答消費者「能解決哪些痛點」這個問題上依然有些蒼白。
但這很可能只是階段性的問題,現階段汽車本身的發展限制了大模型的能力發揮。正如何小鵬預告那樣,如果有一天汽車變成「機器人」,到了需要有自主意識的程度,那麼「大模型」就能變成汽車本身的大腦。
當然這一天還有些遙遠,如果非要找一個參考對象的話,稍後介紹的 AI 機器人應該會有不低的參考價值。
「飛行汽車」板塊的主角仍是我們的老朋友「陸地航母」。
這款產品已經頻繁地在廣州街頭進行路試,也已經在年初的 CES 上進行亮相,且會在今年第四季度開放預訂。
在活動上何小鵬回答了有關飛行汽車,大眾最關心的四個問題,「能不能飛?」「難不難學?」「好不好用?」和「安不安全?」,算是在預訂之前給潛在客户打下「強心針」。
重點説一下「好不好用」這個問題。
低空飛行器本身就有着不同以往的行駛路線,我們存在于二維空間上的駕駛知識放到三維空間上完全不适用,小鵬的飛行汽車如何将我們從 A 點帶到 B 點自然是熱點問題。
對此何小鵬的解答十分簡潔,「交給 AI」。何小鵬表示,小鵬匯天飛行汽車可以做到「空中智駕」「一鍵起飛」,路線會有系統給我們規劃好且自動控制,頗有在空中使用 XNGP 的感覺。
不過具體的實現細節何小鵬并沒有在現場披露,或許在本月的中國航展上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此外,除了介紹飛行汽車的基礎信息外,小鵬也首次公開了他們的長途出行飛行器。該飛行器同樣使用「鲲鵬超級電動體系」并擁有超過 500 公裏的續航,最高航速可達 360km/h。
在「陸地航母」尚未知何時能正式上路的當下,小鵬匯天的長航程飛行器自然是遙遙無期。
「低空經濟」的确是近來熱詞,但在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的情況下,飛行汽車和低空飛行器在短期内依然難以成為小鵬的另一主力產品。
不過樂觀的地方在于,我們可以見到小鵬的「鲲鵬動力」似乎擁有着比較強的适配彈性。能夠應用在更多不同類型的產品上也意味着「鲲鵬動力」會有更強的成本優勢,一旦順利「上車」具體在價格上可能會有驚喜。
最後來聊聊壓軸登場的 AI 機器人「Iron」。
一談起人形機器人大家可能會率先想起特斯拉的 Optimus ,小鵬的 Iron 和 Optimus 之間自然是有相似之處。
相似的地方,我認為是「出現的意義」。現階段車企做人形機器人本身的目的都不是為了盡快商業化,而是希望借助人形機器人這個載體來做技術的進一步驗證,和積累更多數據。
比如説,特斯拉 Optimus 搭載了電動車同款的 FSD 技術,在人形機器人身上積累的數據也能反哺電動車業務。
在小鵬 Iron 身上我們也能見到諸多源自于電動車的技術,例如「AI 鷹眼視覺系統」「AI 端到端大模型」「天玑 AIOS」等等,甚至 Iron 身上也裝配了圖靈 AI 芯片,只是數量要更多。
何小鵬表示,Iron 将會陸續部署在銷售中心和生產線上,通過大量的自我學習能夠為自動駕駛、機械控制等領網域貢獻寶貴的數據。
從用户安全的角度來看,應用同源技術的小鵬 Iron 也更适合作為技術試驗的載體,包括自動駕駛等相關技術,都可以安全地在人形機器人身上進行驗證。
換言之,現階段的人形機器人雖然沒有商業價值,但對自動駕駛公司卻有着重要意義。
至于「自由度比特斯拉 Optimus 更多」這種事情,可以理解為小鵬在不經意間的「炫技」。小鵬和特斯拉在明面上的、暗地裏的較量,仍在繼續。
有關增程式動力的最新消息,何小鵬在會後群訪時回應「插混產品節奏的情況現在還不好説,但可以确定會先在國内發布。」
蔚來傳出要在海外發布增程式動力新車、小鵬确認要在國内發布增程式產品,兩家純電車企的「路線搖擺」,預示着中國新能源市場将要出現劇烈的變化。
這其中既有可能是市場座次的重新洗牌,也有可能是行業研發重心的轉移。
不過對于小鵬來説,他們思考的方式還是更「純粹」一些,當下留給行業的問題也很簡單:依靠增程式動力 + 自研芯片 + AIOS ,小鵬能夠順利地在 2025 年「起飛」嗎?
至少我認為,相比現在再往上邁上一個台階不是問題。
包括阿維塔、岚圖、零跑等車企已經用真實成績驗證了增程式動力的「魔力」,其帶來的銷量提升有目共睹;再者小鵬鲲鵬動力本身有着不錯的亮點,比如 430km 的純電續航、高規格的充電能力等,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眾對傳統增程式動力純電續航短、充電慢的固有印象。
此外,自研芯片和 AIOS 不一定能帶來立竿見影的作用,但也讓小鵬在線下宣傳時握有更多籌碼,至少營銷上不會吃虧。
只不過,在輿論層面小鵬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
不同于阿維塔的立足未穩、零跑和岚圖的早早切換路線,小鵬一直以來都是純電動車的代表品牌之一。
和蔚來一樣,推出增程式動力肯定會讓忠實的純電粉絲留有微言,如何自圓其説成為了小鵬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