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王曉秋、餘承東同框,上汽華為官宣合作造車,歡迎閲讀。
導語
Introduction
轉型關鍵期的思變尤其重要,這時得到華為的助力,是上汽所喜聞樂見的。
作者丨李思佳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王 越
昨天,餘承東來了趟上海,不為别的,正是和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合張影," 順便 " 籤署了上汽集團與華為終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的協定。
至此,傳聞已久的上汽與華為合作造車事宜終于靴子落地。
上汽集團官方發文表示,雙方将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網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這意味着,上汽與華為合作造車不僅僅是造車這麼簡單,而是實現從最初產品定義到下遊銷售服務的 " 一條龍式 " 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作雙方的籤約代表分别是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與華為終端智選車業務部總裁汪嚴旻,這也再次證實了市場對上汽與華為的合作模式将是智選車模式的猜測,而非更早曝出的 " 脱離智選車模式和 HI 模式,開辟全新合作模式 "。
對于上汽而言,身處轉型關鍵期的它亟需一股動力推動自身的發展;對于華為而言," 華為朋友圈 " 的擴充使其在 " 全民智駕 " 的大趨勢中獲得更多機遇。同時,兩大巨頭聯手,不僅标志着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邁入新階段,更預示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将迎來深刻變革。
華為的 " 第五界 ",上汽的新世界
關于上汽和華為的合作,早在 2024 年 11 月就有傳聞。
彼時,有媒體報道稱上汽集團正與華為進行密切接觸的消息,和華為合作項目的帶頭人正是官宣合作時的上汽集團方面的籤約代表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相關報道雖然沒有得到上汽和華為的正面回應,但還是引起不小的反響,畢竟巨頭之間抱團取暖是行業大勢。
時間來到去年年底,在雙方合作事宜依然破朔迷離時,上汽集團和華為的合作進度也等來新的曝光。有消息稱,雙方将開啓全新的合作模式 -- 其中,華為的工作重點是幫助上汽集團做主流車型的產品定義和營銷,甚至将飛凡 RC7(傳聞)作為接入華為渠道售賣的首款車型。
直到昨天,市場才最終得知雙方合作沒有向着全新的模式進發,而是目前主流車企最愛的智選車模式,即華為深度參與造車,也會參與賣車。
其實,智選車模式也是華為參與造車三種合作模式 -- 智選車模式、HI 模式和提供零部件業務中,最為火熱的一趴。華為智選車模式下的 " 四界 " 也是名聲在外,它們分别是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和北汽合作的享界,和奇瑞合作的智界,以及和江淮合作的尊界。
" 四界 " 的成功集結,讓華為參與造車的產品涵蓋了轎車、SUV 和 MPV 等多個細分市場。同時,打造 " 四界 ",華為也展示了其對車企的賦能水平,提升了吸引更多車企加入的可能。
目前看來,上汽正是第五個被吸引上車智選車模式的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上汽集團已經提交包括 " 尚界 "" 上汽尚界 " 等多個商标注冊申請。除此之外,上汽集團此次還提交了全新商标 LOGO,設計與鴻蒙智行旗下的其他品牌相似度較高,再次作證了上汽打算成為加入鴻蒙智行,加入智選車模式。
車型方面,此前有消息稱,上汽計劃采用華為方案的同時,重啓内部代号為 ES37 的新車項目。而 ES37 項目指的就是中型純電 SUV 飛凡 RC7,該車原計劃于今年上市,但經歷了榮威和飛凡的品牌整合後,該項目被暫時擱置。
當下的傳聞是," 尚界 " 的首款車型正是基于飛凡汽車的現有產品開發,新車将搭載華為電子電氣架構和智能技術。另外,有報道稱該車型的售價區間可能定在 17~25 萬元,這也是華為首次将新車定價在了 20 萬元以下。同時,新車預計将于 2025 年四季度推向市場。
上汽需要華為,華為需要上汽
上汽和華為官宣合作,很多人很看好。
因為自從引領中外合資模式以來,上汽集團在過去 40 年間一直都是國内車企的翹楚之一,是見證、參與并成為中國汽車產業重要的一環。龐大的體量、雲集的品牌、優秀的產品和成熟的鏈路,讓上汽集團連續 18 年蟬聯國内汽車公司銷量第一。然而,在愈發詭谲的競争環境下,上汽受到時代浪潮的衝擊,壓力陡增。
去年年底的上汽集團,正在為可能丢掉 " 連續 18 年保持國内第一 " 的桂冠而憂心忡忡。當然了,從結果來看,上汽 2024 年實現 463 萬輛零售銷量仍然是國内第一,但轉型陣痛期的思變尤其重要,這時如果得到華為或者其他力量的幫助,是上汽所喜聞樂見的。
尤其是上汽乘用車,曾經衝上過自主準頭部的行列,又在紛繁的行業競争和詭谲的市場變化下慢慢掉隊,包括榮威品牌和名爵品牌各自出現了不同的發展瓶頸。
為此,上汽集團啓動 " 大乘用車板塊 " 的整合,将乘用車板塊、國際業務、研發總院、零束科技等五大板塊整合,通過資源整合和戰略調整,以更快速反應的機制占據市場高地,實現資源集中、提升效率、技術突破和強化品牌矩陣四大目标。
在戰略調整下,有了效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整合,上汽 " 大乘用車板塊 " 迎來新機遇。如果和華為能達成合作并落實計劃,有了華為助力,華為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系統、智能電動平台等核心技術,将有機會直接賦能上汽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上汽很可能因此而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此前就有過和華為合作的歷史,例如上汽旗下多個品牌包括智己、飛凡、大眾、上汽奧迪等就曾搭載過華為的智能駕駛或智能座艙等,有了合作經驗,也讓人對此次雙方的牽手合作有了更高的期待。
同樣地,有了上汽加入華為的造車朋友圈,華為将有機會直接感受到國内汽車集團最完整的整車制造體系、最成熟的供應體系,以及最龐大的市場基盤所帶來的力量,為後續 " 全民智駕 " 的夢想藍圖增添機遇。
另外,對華為而言,如果和上汽合作成功,将會進一步打消市場的顧慮。
因為自從華為擴張其在智能汽車領網域的合作版圖一開,從零部件供應商,到深度綁定整車開發,再到全棧式生态共建,華為每一步戰略布局都牽動着行業神經。據不完全統計,與華為合作的車企已超 20 家。但市場的顧慮依然存在。
以賽力斯為例。它和華為合作打造的問界系列,憑借華為智能化和渠道優勢,2022 年交付首年銷量突破 7 萬輛,成為賽力斯的銷量支柱。但單一品牌的成功,不足以證明華為持續打造爆款的實力。後續和華為合作的車企,能否成功也還在市場的檢驗階段。
如果此時和上汽合作再度成功,那麼随着合作車企的增多,華為與車企的合作規模、合作深度、合作形式都将因此變得更進一步。
|李思佳|
反香菜聯盟頭目、公社一樓雅座長期霸占者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