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比亞迪30年,怎一個敢字了得?,歡迎閲讀。
工程師之魂,是比亞迪創造奇迹的鑰匙。
2024 年 11 月 18 日,被濃墨重彩地抒寫到了比亞迪的故事裏。
這一天,是比亞迪創立的 30 周年。
作為比亞迪的掌舵人,王傳福有很多難忘的節點。他記得比亞迪如何從一個 20 人的小團隊,走到到今天近百萬名員工的世界級企業的,也記得一個如此樸素的群體,卻用獨樹一幟的 " 垂直整合,集成創新 " 的方法,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領網域開啓了 " 中國時刻 "。
他記得比亞迪從立志于 " 造電動車 " 開始,從 0 到 500 萬輛,這 15 年的道路是何種的堅持不懈,也記得從 500 萬輛到 1000 萬輛,這 15 個月的海闊天空、果敢和敬畏。
從最初的電池制造,到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比亞迪經歷了無數次考驗,王傳福説," 敢想、敢幹、敢堅持,比亞迪才能走到今天 "。
發布會現場,比亞迪發布了 30 周年主題曲《敢》,每一句歌詞,都像是對比亞迪發展歷程的回顧,也是致敬每一位勇敢同行的追夢者。在《工程師之魂》這本書裏説,正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比亞迪人把一路的風雨變成了一路的風景。
但是,細數過往 30 年,又怎是一個 " 敢 " 字了得?
" 敢 " 字何來?
比亞迪将 30 周年的總結,寫成一個 " 敢 " 字。敢字何來?要從王傳福的故事説起。
1993 年他被派到深圳,擔任一家電池公司的總經理。王傳福説,當時他從北京來到深圳,就像踏進了一個新的世界,看到身邊的許多人都在搞項目,敢闖敢試,讓他很受鼓舞。
" 我也想在這裏幹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可以説如果不是來到深圳,我就不可能有創業的念頭,也就不會有今天的比亞迪。" 敢,是他的習慣,也鑄就了比亞迪的命運。
王傳福發現,移動電子設備 " 大哥大 " 使用的是鎳電池,當時大部分還要靠日本進口,他直覺這是一個風口。1994 年 11 月 18 日,他在深圳拉起一支 20 個人的小團隊創業," 當時我們連營業執照還都沒有領到,一直到了 1995 年年初才辦下來。"
當時造鎳電池最高效的辦法就是買日本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和設備,但是王傳福兜裏沒幾個錢,買不起,也沒資產作抵押貸款。就只能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
王傳福想到了人 + 夾具 = 機器人的辦法來對生產線進行改造,把日本整套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分解成環節,看哪些環節可以用人工完成,哪個機器能不能用到電池生產上。最後,比亞迪花了 100 多萬元就建成了一條日產 4000 支電池的生產線。
那時候,常常會看到一個場景,一個工人把正極片、隔膜片、負極片放在一起,用手卷起來,夾具一夾,一個電芯就卷成了,卷好的電芯運給下一個手工注液的工人……
諾基亞曾經走進比亞迪鎳電池生產車間,疑惑," 這種車間是怎麼造出有品質保證的電池的?" 諾基亞工程師當場抽檢了 20 只電池,測試的結果是,比亞迪的電池能充放電 1000 次,是日本電池的 3 倍,還更便宜。
這是比亞迪第一個關于 " 敢想、敢幹、敢堅持 " 的故事。很快,比亞迪迎來了第二個故事,草蛇灰線,伏脈千裏,對 30 年後的比亞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97 年,王傳福去日本調研,看到了一家锂電池企業的自動化生產線,當時口袋裏只有 300 多萬元,依然買不起報價六千萬元的锂電池生產線。
老辦法。自己動手,自主研發工藝和設備。不同的是,做锂電池,技術幾乎從零開始。
" 我給研發團隊第一個任務,就是在三個月内要做出一個有電壓的锂離子電池,我們的工程師也很争氣,買不到原材料,就用化學試劑自己配,沒有試驗設備,就用噴槍把碳粉噴到隔膜上,自己做切片。" 工程師想盡辦法,找到路徑。
王傳福感慨地説,最重要的生產設備幾乎都是自己做出來的。比亞迪成為中國首個量產的锂離子電池的企業,并且一出手就把 8-10 美元的锂離子電池價格拉到了 3 美元,性能還有保證,陸續成為三星、索愛以及蘋果的供應商,打入了國際市場。
" 我們用小米加步槍打赢了飛機大炮。"
二次創業,進軍汽車
這是老故事,但至關重要。
2003 年,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電池制造商,增長空間有限。王傳福想要一個更大的市場,但又希望是一個和電池相關的行業。
于是,他把目光朝向了造車。
" 敢想、敢幹、敢堅持 ",仍然是比亞迪二次創業的主題。2003 年 1 月 23 日,比亞迪以 2.695 億元收購秦川,正式造車,造電動車。
" 一個做電池的怎麼敢做汽車?" 在質疑聲中,比亞迪市值蒸發近 30% 。王傳福背負着很大的壓力。
很多人問他," 通用都放棄了 EV1,電動汽車還有前景嗎?" 他回答," 通用放棄了,是因為他們沒想有想到锂電池發展這麼快,我相信未來的電動車電池就是锂電池。"
30 周年發布會上,王傳福回憶説," 那個時候我能這麼堅定,本質上還是因為我們在做戰略決策時,首先分析的是技術,技術能讓我們看到更清晰,能看得更長遠。"
為了學習造車,王傳福經常和專業人士交流,還買各種與汽車相關的書,調研工廠等等。經過一年的設計開發,2004 年 1 月,第一輛實車 "316" 成型,比亞迪迫不及待地想要将這款車投入市場,找來經銷商來測評樣車,最後 7 個經銷商走了 6 個。
316 不及預期,被迫按下了暫停。做出這個決定,王傳福很果敢,但也苦惱,造車課題何去何從?王傳福再次寫下一個 " 敢 " 字。他説," 要幹汽車歷史上不可能的事 ",要用一年的時間,造出來一輛新車。這輛新車是 F3。
" 我們沒有造車的經驗,更不能閉門造車,要潛心下來向優秀的車企學習。" 比亞迪一口氣買了十幾輛市場上大賣的車,在拆的過程中研究學習," 反復地拆了又裝,裝了又拆,直到搞懂為止。"
2005 年 4 月 16 日,比亞迪 F3 在西安下線,擁有 50 餘項自主知識產權,肩負着比亞迪開拓市場和品牌的重任。結果超過了比亞迪預期,14 個月就賣出了 10 萬輛,2007 年單月銷量超過 1 萬輛,2009 年銷量 24.7 萬輛,是當年銷量第一的車型。
F3 一路高歌猛進,比亞迪也沒有忘記造車要新能源汽車的夢想。造車有了市場基盤之後,比亞迪開始在新能源領網域布局。2008 年,比亞迪成立了電力科學研究院,進入光伏產業,開創太陽能光伏電站。2009 年建成了全球首個磷酸鐵锂儲能電站。
車型上,比亞迪推出全球首個量產的插混汽車 F3DM,後來又推出中國首款量產的純電動車 E6。2009 年,特斯拉發布 Model S 的原型車,馬斯克還在為量產睡不着覺。
2009 年,中國啓動 " 十城千輛 " 工程和新能源汽車專項規劃,開始系統性地推動電動車產業的發展。被巴菲特入股的比亞迪,正走在時代的前端,等待着時代的饋贈。
十年飲冰,唯有堅持
命運卻沒有為這份饋贈标好價格。從 2009 年開始,比亞迪遭遇了困難。王傳福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難,整整十年。
" 做選擇很容易。拼勁全力都等不到結果,卻依然咬牙堅持,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去年 8 月,在比亞迪第 500 輛新能源車下線儀式上,談及那十年的沉寂,王傳福難得哽咽。
困難當前,比亞迪能做的只有找原因,想辦法,剩下的就是堅持。
2009 年,比亞迪從 2008 年的 17.7 萬輛增至 44.8 萬輛,讓比亞迪覺得 2012 年就可以實現中國第一,并把 2010 年銷售目标是定了 80 萬輛,比 2009 年實現翻番。
2010 年,比亞迪與戴姆勒籤署合同,在深圳成立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公司,雙方各占 50%,在與戴姆勒合作順利推進時,幾乎所有比亞迪人都相信,2010 年翻番的目标必然會實現。
要實現翻番,渠道能力十分關鍵。于是,比亞迪一邊吸納新的經銷商,一邊加快開發新車型。
經銷商被抽成 4 張網,只能銷售所在網的產品,當時比亞迪只有 7 款車在售。為了讓經銷商有車可賣,兑現每年至少 3 款新車的承諾,比亞迪加快新產品的研發。
但是,過快的渠道開拓和產品開發,超出當時體系能力上限。" 在我們全力向前衝刺的時候,誰也沒想到,現實狠狠的給我們上了一課,銷量的回落,渠道的退網,三年的時間,我們的利潤跌去了 90%,不得不承認在起步的階段,我們應該敬畏市場,穩扎穩打。"
王傳福進行快速反思,并公開致歉,提出将 2010 年至 2012 年劃為 " 三年調整期 "。主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渠道擴張太快、對品牌關注不夠和對汽車品質的追求不夠。
三年修煉内功,王傳福認為,2013 年會是二次騰飛的第一年,但事與願違。" 我本來以為很快會有轉機,提出二次騰飛的目标,沒想到沒有飛起來,反而就這麼一直沉寂了 10 年。"
特别是 2019 年,比亞迪利潤同比下降 40%,王傳福用了 " 命懸一線 " 來形容。他清楚地記得,2019 年的淨利潤只有 16 億元,但是在研發上,比亞迪還是咬緊牙關投了 84 億元。
又是一個草蛇灰線的故事,其中重要的項目就是日後打赢翻身仗的重要支撐,刀片電池技術。" 許多人在笑我燒錢,但我們深知,要把車做好,要想發展新能源汽車,沒有核心技術是不行的。"
這是王傳福的堅持,比亞迪的堅持。
打一場水到渠成的 " 翻身仗 "
十年困頓,沒有困住比亞迪鋭意進取的腳步。
在漫長的十年裏,純電動車 e6 在深圳作為出租車示範運營,電動大巴 K9 成為多個城市的交通工具。城市交通電動化表現出彩,但不足以實現產業更新的變遷。落點仍舊在乘用車市場,比亞迪決定 " 将電動化進行到底 "。
比亞迪需要專屬的風格。在找到風格之前,解決品質問題是調整期的頭等大事,每周一的晨會必談的是品質。每一輛新車下線,王傳福一定會自己先開。
基于對品質的嚴格要求,2013 年,DM 2.0 系統的首搭車型比亞迪秦 DM 上市。2014 年北京車展,比亞迪發布 542 戰略,同時唐 DM 也一同發布。在唐 DM 的高性能下,比亞迪進入了 20 萬元以上的品牌隊列。
542 戰略,從性能、安全到油耗三方面重新定義汽車标準,5 代表百公裏加速 5 秒以内,4 代表極速電四驅,2 代表百公裏油耗 2 升以内。
不過,唐 DM 也有個難題待解,虧電油耗。後來,王傳福組建了能好與平順性項目組,攻在虧電狀态下的性能問題。工程師進行了電機架構的重點優化,後來的車型設計和動力性能上都有了全面的進階。
随着秦 DM 和唐 DM 等的上市,比亞迪的產品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不過,當時比亞迪還有一個課題待解。
顏值,是很多人買車的第一道門檻。比亞迪也要專屬的設計風格。為此,王傳福把奧迪設計師沃爾夫岡 · 艾格拉來,艾格很快融入了比亞迪 200 多人的年輕設計團隊。
在開啓王朝系列後,王傳福定了一個原則,要用中國元素設計。艾格借用 " 中國龍 " 的形象元素,設計出 Dragon Face 的龍顏美學,使用這個設計語言的宋 Max、新一代唐和秦 Pro,在市場上很快脱穎而出,構築了比亞迪的 " 設計風格 "。王傳福對銷售團隊説," 以前車賣不好,你們説是不好看,以後沒有理由了吧。"
解決了顏值的問題,比亞迪的重心聚焦了技術上。2020 年 3 月 29 日,刀片電池發布,表達出徹底解決新能源汽車安全痛點的決心,發布會現場還播放了針刺實驗。
比亞迪一直的堅持,不是簡單地從技術出發,而是從好不好用出發。7 月 12 日,搭載刀片電池的漢車型上市,比亞迪的工程師思維和對用户體驗的高度重視,融合在了一起。
2020 年 6 月,DM-i 和 DM-p 雙模混動技術雙平台戰略發布,比亞迪開啓了插混多平台之路。比亞迪的 " 技術魚池 " 越來越充盈。
與此同時,針對垂直整合的零部件體系,比亞迪推動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變革,催生出了 " 有競争的垂直整合 ",将内外部產品進行品質和成本的對比,進行優勝劣汰。此外,比亞迪還引入一流的外部供應商,增強競争氛圍。
比亞迪的核心零部件體系,以 5 家有限公司的形式全部獨立,弗迪電池、弗迪視覺、弗迪科技、弗迪動力和弗迪模具。這意味着比亞迪的供應鏈體系,更開放和高效。
在技術產品之外,新能源市場的培育是一個大課題,比亞迪想當領軍企業,必須着手解決這一問題。比亞迪的老經銷商記得,每年的經銷商大會,王傳福都要講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并提出直連用户的策略,不僅開設直營店,還将觸角伸到線上。
2020 年,在比亞迪進行口罩生產的百團大戰時,比亞迪 " 翻身仗 " 的關鍵時刻相繼到來。
刀劍出竅之下,是工程師之魂
2021 年,比亞迪 DM-i 插混技術正式發布,在專用功率性刀片電池、EHS 系統和骁雲插混專用發動機的合力之下,DM 系統迎來爆發。
王傳福説," 我們要讓這一技術進入傳統燃油車占據主導的市場,在紅海中殺出一個藍海 " 于是,由王傳福牽頭的 "DM-i 昆侖戰役 " 打響,目标是做到 A 級 SUV 市場的冠軍,A 級轎車市場的冠軍。昆侖戰役告捷。
不誇張地説,DM-i 雙模技術讓比亞迪走上了制勝時代。2024 年 5 月 8 日,第五代 DM 技術發布會上,王傳福説,第四代 DM 技術讓比亞迪打赢了這場翻身仗,短短三年,插混銷量增長了 30 倍。從 2020 年的 4.8 萬輛增長到 2023 年的 143 萬輛。
後來,比亞迪發布純電專屬平台 -e 平台,從底盤、動力、智能、車身四個維度,釋放了智能電動化的潛力。王傳福稱之為 " 從上半場電動化轉向下半場智能化的關鍵布局。"
比亞迪一直強調," 安全是電動汽車最大的豪華 ",為了精準控制車身姿态," 易四方 " 技術應運而生,搭載在百萬豪華品牌仰望車型之上。
仰望有易四方,王傳福説," 騰勢也要有專屬的護城河 "。所以,以動力架構、控制架構、整車智能架構三方相互支撐,構築了易三方技術,打響了整車運動性能的第一槍,在騰勢 Z9GT 上搭載。
比亞迪積多年研發之功,圓滿了王傳福希望填補國内車身控制技術空白的執念,雲辇系統誕生。基于雲辇系統,車輛會變得非常智能。2024 年比亞迪又推出智電融合的全新璇玑架構。
一魚池的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比亞迪的產品有了強有力的支持。騰勢 D9 将高端 MPV 的王者别克 GL8 拉下神壇。仰望 U8 以百萬元的定價,累計銷量突破 8000 輛。
将技術優勢和消費需求結合,比亞迪迎來了全面爆發。2023 年銷量實現 302 萬輛。今年 10 月,比亞迪單月銷量突破 50 萬輛,這是中國汽車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單月銷量數據。
至此,比亞迪走到了第三十年。王傳福認為,工程師是最好的雕刻師。
2017 年,撒貝寧問他如何确定自己的角色,他回答," 我首先是一個工程師,然後才是一個企業家。" 他説,比亞迪的研發是靠十幾萬人的腦子在運動,是整個研發大軍在養魚。
" 比亞迪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競争力,其餘的幾十萬名普通工人又能很好地将技術轉化為產品,這種以人為基礎形成的核心競争力,是比亞迪實現兩個第一的基礎。"
目前比亞迪設有 11 大研究院,11 萬名工程師。今年招收的大學生中,碩士博士的占比接近 70%,研發人員的占比接近 80%。王傳福特别提出," 把人才厚度做高 "。
王傳福很清楚,人才是掌握技術的關鍵,發展電動車的關鍵是掌握技術。只要研發人員的項目申請,不管需要多少投入,只要有研究價值,王傳福眼睛都不眨就籤字。
在智能化的下半場,比亞迪将投入 1000 億元,用于發展人工智能和汽車相結合的智能化技術,實現整車全面智能化進階,赢得未來的技術話語權。
源于對人才和技術的全力投入,比亞迪形成了 " 面對問題時,用研發去破解 " 的氣質,才有了 30 年不變 " 敢想、敢幹、敢堅持 " 的底氣。
工程師之魂,技術魚池,是比亞迪創造奇迹的鑰匙。
寫在最後:
在《工程師之魂》這本書裏,有句話很好地總結了比亞迪的 30 年。
"30 年,比亞迪都在做一道證明題,證明技術可以改變世界,證明再難的東西都能學會,沒有攻不破的堡壘。"
比别人走了更遠的路,比亞迪接下來的目标是要在全球市場去證明中國汽車。2024 年 7 月 8 日,比亞迪泰國工廠竣工,第 800 萬輛新能源車型下線,王傳福喊出了 " 中國品牌,有多難就有多敢 " 的口号,振奮人心。
如今的比亞迪,正在全球市場打一場技術創新、系統化產業能力輸出、深度本土化的 " 持久戰 "。
參考書籍:《工程師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