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些比英偉達還要好的投資機會,歡迎閲讀。
格局,打開
今天凌晨,萬眾矚目的英偉達業績公布了。
四季度營收增長 78%,數據中心收入增長 93%,強于分析師預期;一季度營收指引最高增長近 69%,同樣高于分析師預期;毛利率指引最高 71.5%,略低于分析師預期。
黃仁勳特别提到,Blackwell 芯片需求驚人,一季度銷售額已達數十億美元。
可以説,這份财報大部分都符合買方預期,唯一的缺點,是毛利率下跌了。
不過客觀地説,這是新產品產能爬坡的正常表現,老王説毛利率往後會修復到 75% 左右,很中肯,了解過半導體產業的人,都能夠接受。
所以公布之後,英偉達盤後股價曾經有一波拉漲,但很快就出現下跌,夜盤開始後,跌幅還有所擴大。
雖然夜盤尾段有所拉漲,但畢竟和大漲預期有出入。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01 如何看美股?
現在看美股,不能只簡單地看很短期的數據,而應該至少要拉到 2 年的視角。
回到 2023 年初,當時美股經歷了極其慘淡的 2022 年,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市場看法分歧很大,總體上繼續看空的聲音要高一些。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
一個橫空出世的 chatGPT,開創了新的 AI 科技大時代之餘,還把當時身處 ICU 的美股,直接拖進了 KTV。
特别是英偉達為代表的科技 "7 姐妹 ",每一個都出現估值和業績輕按兩下,很快股價翻倍,納指兩個月不到,便漲超 20%。其後雖然也有調整,但很快又重回上漲。
至今,這個上漲周期已經持續兩年,納斯達克指數從 1 萬點,漲到了 2 萬點,紅火程度堪比 1990 年代的互聯網革命。
唯一的區别,是美股始終被 "7 姐妹 " 把持,即納指和标普 500 的上漲,很大一部分貢獻要歸功于 "7 姐妹 ",它們的權重占比分别高達 45% 左右、25% 左右。
全球資金都被吸引到這 7 家大公司中,但這種資金過度集中,容易造成一個潛在風險,一旦這七家公司傳出大的利空,那資金自然會做 " 鳥獸散 "。
而這,正是大家現在看到的事情。
納指從 12 月中旬突破 2 萬點之後,一直處于調整狀态,至今已快滿 3 個月,"7 姐妹 " 的股價表現乏善可陳,交易層面的監控數據顯示,資金正在持續撤出 "7 姐妹 "。
到底為何?
我想盡量簡單一點,用常識去解釋。
股市最重要的一個常識,就是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只跌不漲的市場。
一個市場牛氣了兩年,已經相當厲害,進入調整是很正常的。
02 那邊降,這邊升
從更專業角度,例如業績,也可以得到答案。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7 姐妹 " 的業績表現并不特别亮眼,反而出現不少的 miss,包括雲計算三巨頭 -- 微軟、谷歌、亞馬遜,電動車巨頭特斯拉,蘋果、meta 的表現沒怎麼 miss,但要説特别 beat,也説不上,等于 7 姐妹中的 6 個,已經褪去神話色彩。
最強的英偉達,去年 Q3 的業績也不是特别牛,績後股價表現平淡,完全無法比拟 Q1、Q2 放榜後的神勇。
眼尖的投資者,或者那個時候就明白,雖然不至于説英偉達大勢已去,但至少不能簡單線性地認為,它能迅速突破 150、180,甚至 200。
從之後英偉達股價的表現看,也确實如此,中間有一些衝高到 150,但始終無法再進一步,股價上去又下來,走勢很反復。
目前,"7 姐妹 " 的股價表現,基本都低于去年 12 月的高位,特斯拉表現更差,最近 5 個交易日,股價跌幅已經超過 20%,回撤幅度巨大。
直接原因,是特斯拉遭遇了一系列利空突襲,像汽車銷售下跌、FSD 表現不及預期、馬斯克從政後的負面影響等,但核心原因,是估值炒得過高,短期内根本無法兑現,在美股科技板塊集體回調之際,下跌幅度會更明顯一些。
結合目前美國的宏觀情況,貿易戰導致通脹預期升温,既會損傷經濟,也會減慢美聯儲的降息步伐。
這麼説來,股市最重要的兩個定價因素,一個是經濟基本面,一個是流動性,表現都不好。
這種情況下,那些過去兩年投在美股 "7 姐妹 "(也包括其他 AI 科技股),盈利極其豐厚的資金,自然會選擇獲利了結,重新安排别的投資。
這也是為何最近中國股市,特别是港股表現好的一個原因。
甚至可以斷定,瘋搶港股科技股的資金,有相當大的部分就是從美股 "7 姐妹 " 流出來的資金。
邏輯上能自洽。
這些 "7 姐妹 " 資金對于 AI 科技是情有獨鍾的,雖然賣出了美國 AI 股,但他們并不會絕對離場,而是在全球其他市場上尋找 AI 科技資產。
全球範圍内,還有哪些 AI 科技資產,既有基本面,估值還相對便宜的?
大家自然會想到港股。
因為有能力參與 AI 科技的,歐洲算一個,亞洲的日韓、中國 TW 也算,剩下的就是中國大陸了,而港股集中了中國最好的 AI 科技公司。
恰逢最近 deepseek 有了突破,國家又開民營企業座談會,高科技企業是重要參會者,還有就是中國科技股估值普遍偏低。
這等于説,基礎技術、政策和估值這三大核心因素,都同時出現,自然就吸引到外圍資金的流入。而這些外資的流入,又會帶動更多資金,如南下資金,去做多。
可以説,最近的港股科技股,展現出比英偉達還要好的投資價值。
03 抄底?
不過,話有説回來,美股長牛兩年,積累了很多粉絲,他們的關注點,是既然美股跌了這麼多,能抄底嗎?
在上一次英偉達财報後,我們發表過一篇文章 《兩周暴漲 277%!這個賽道殺回來了》 ,説過一些關于英偉達,以及美股科技股投資的觀點:
如:回過頭看,英偉達股價已經上漲了 2 年,漲幅有 10 倍之多,雖然有一些投行很樂觀地開出 2025 年 EPS 達到 5-6 美元,按 30 倍 PE 計,英偉達明年的目标價可以去到 150-180 美元,但畢竟漲了這麼多,不能再像過去兩年那樣無腦式做多,而應該謹慎一點。
又如:英偉達的核心問題,是估值。如果估值很高,資本自然就缺乏繼續買入的興趣,但如果估值跌得多,馬上會有資金去抄底。未來一年的估值,如果在 20-30 倍左右,我認為尚算合理,如果太高,就要注意了。
還有:説回大家最關心的操作層面,首先要明确一點,現在投資 AI 的資金,比起去年要理性得多,只有看到具體的 AI 所產生業績增長,才會大舉做多,單靠畫餅,很難再像去年那樣輕易就能撩動資本的神經。這就決定了,目前去投資 AI,最好多重視勝率,而非簡單看賠率。
美股從那時到現在,包括 "7 姐妹 " 的股價走勢,基本沒有離開這個認知框架。
注意!
這并非説美股沒有價值,事實上全球最好的,并且有能力賺全世界錢的科技公司,依然主要集中在美股。
而且,美股科技股,特别像英偉達,市場對他們家的 AI 芯片需求依然很充足,5000 億的 Stargate 項目、全球的 AI 雲計算公司、甚至國家主權級别的大量訂單,銷售增速可能無法和過去兩年相比,但絕對值依然非常高,而且是建立高基數之上的增長。
他們是估值貴,基本面并沒有變壞。
現在的迹象表明,美股有可能步入一個較長的調整期,到底需耗時 3 個月、6 個月,還是更長,沒人説得清,但至少現在沒有看到調整結束的信号。
從資金流的角度看,美股市場上的資金,特别是科技股的資金,依然處在淨流出的狀态。
另外,根據歷史經驗,美股級别大一點的回調,納指、标普 500 這些,回調幅度在 10-20% 是正常的,也只要調到這個幅度,新的性價比優勢才會重現,資金也才願意大舉抄底。
而納指的回調幅度,不過 5%,标普 500 還不到 5%。
所以想抄底美股的,不用太心急,耐心觀察和等待就是。
04 這邊的好風景能否繼續?
我們常説一鲸落,萬物生。
美股流出的資金不會躺着睡覺,因為 money never sleep,而是會流向那些他們認為值得去的市場,這些市場的特點,包括基本面預期向好,且價格低廉等等。
可以説,非美市場,包括 "7 姐妹 " 以外的投資品種,會使出渾身解數 " 招商引資 "。
畢竟,過去兩年,"7 姐妹 " 可以説抽幹了全球的優質資金,體量也是相當大,誰能夠成功吸引到這些資金,誰就能夠大漲。
競争選手既包括中國市場、歐洲市場,也包括黃金、債券、傳統價值股,甚至包括俄烏、巴以戰後重建基金,等等。
可以説,投資以上這些,可能好過投資股價 130 美元,市值 3.2 萬億美元的英偉達。
作為投資者,不妨多看看其他市場,以及 "7 姐妹 " 以外的投資品種。
格隆匯聲明: 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别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格隆匯 APP"(ID:hkguruclub),作者:深鵬,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