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這個市場,火了!警惕!或觸犯法律→,歡迎閲讀。
" 異寵 ",即少見的、奇特的寵物,如蜥蜴、蛇、蜘蛛、蜜袋鼯等。近年來,國内部分寵物愛好者對個性化的需求,興起了飼養 " 異寵 " 的新潮。在我國," 異寵 " 市場究竟是怎樣的情況?
異寵潮流興起
爬行動物成消費者新寵
家住上海的計仁敏除了貓狗外,還飼養着一只外形酷似松鼠的蜜袋鼯。兩年前計仁敏花費 2000 多元從花鳥市場把它帶回了家。
事實上,新奇感正是很多寵物愛好者飼養異寵的原因。在上海的一家爬行動物寵物店内,飼養箱裏有着鬃獅蜥、豹紋守宮、玉米蛇等多個品種的動物。色彩斑斓的鱗片令不少人望而生畏,但在喜歡它們的飼養者看來,卻是獨特的神秘與美麗。
在上海普陀區的一家花鳥市場,除了蜥蜴、蛙以及鹦鹉等相對常見的異寵,還有很多小眾的異寵在售。記者了解到,花色稀有與否也決定了異寵的品相和價格。
上海異寵愛好者 劉慧君:這是一條莉莉白睫角(守宮)。幾年前莉莉白基因剛有的時候,十幾萬元一條都很正常,現在也就 1000 多元。另一只原色的就 300 多元。
除了購買時所需的費用之外,異寵的日常飼養花費較低,此外,對居住空間和主人精力的需求都更低,這些都成為異寵消費市場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2022 年,國内寵物市場飼養規模達到 2.2 億只,其中,鳥類、爬蟲類的異寵占比近 25%。
異寵飼養需有度
非法物種不 " 宜寵 "
盡管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異寵飼養越來越普遍的背後,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除了異寵攜帶的病毒和寄生蟲可能帶來的危害之外,飼養異寵還面臨着哪些未知的風險呢?
上海某異寵醫院醫生 王志輝:比較常見的就是蜱蟲,還有沙門氏菌。我們在飼養過程當中,接觸到它的大便等排泄物,沒有洗手、徒手抓東西吃,這樣會比較容易被感染。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的異寵都是國内人工繁育多代的產物,攜帶的病毒和寄生蟲風險可控。但随着部分愛好者興趣升温,不少人開始嘗試從海外或其他渠道獲得稀有品種。這也帶來了物種入侵、破壞當地的生态系統等一系列風險。如綠鬣蜥、鳄雀鳝、非洲大蝸牛等已經成了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
根據我國 2021 年調整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個人愛好者引進和購買名錄和公約中的動物都可能會觸犯法律。
來源:央視财經(ID:cctvy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