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怎麼回事啊,最近滿腦子都是《蘋果香》?,歡迎閲讀。
近日,一首《蘋果香》突然在各大平台上爆火,引發無數音樂愛好者翻唱以及再創作,收獲了鋪天蓋地的流量,将近 50 多億次播放量。
不過,也有一些網友對此十分困擾,表示腦子裏一直不由自主地出現這首歌,甚至睡覺的時候腦子裏都是 " 六星街裏又傳來巴揚琴聲嗎 ......" 的旋律。
圖源:某社交平台
那這是怎麼回事呢?遇到這種情況,又該如何快速入睡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種—— " 耳蟲 " 現象。
" 耳蟲 " 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像這種歌曲或其他音樂作品的某個片段的旋律不由自主地在腦子裏反復出現,并且不受大腦控制的現象,被稱為 " 耳蟲 "(earworm)現象。這個詞是 1979 年由精神病學家 Cornelius Eckert 發明的,來自于德語 "Ohrwurm",形象地把這種不自主播放的音樂比作一只會在大腦裏爬來爬去的蟲子。
準确來説,這個現象指的是一段通常大約 20 秒長的音樂片段不自主地進入你的意識,并不斷重復播放。在學術界,這種現象叫作 " 不自主的音樂想象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簡稱 INMI)。" 耳蟲 " 現象很常見。比如根據芬蘭的一項互聯網調查中,92% 的芬蘭受訪者表示自己每周至少會經歷一次 " 耳蟲 " 現象。
本質上," 耳蟲 " 其實是一種神經活動。早在上個世紀 80 年代,科學家們就開始研究這個現象。
在相關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觀察了人在音樂感知時大腦結構的活動。他們發現,大腦颞葉的聽覺皮層參與了音樂感知,而這個皮層會與一些颞葉深處區網域(如海馬或海馬旁回)之間產生連接,這些區網域通常與情感、學習及記憶等活動有關。
也就是説,大腦在音樂感知的同時,也調動了負責高級認知活動的區網域,它們是同一個功能網絡,這也就意味着,人在音樂感知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工作記憶。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出現耳蟲現象,其實是因為大腦中涉及這些區網域的連接 " 卡住 " 了。這時候,音樂記憶就會自動播放。而一些研究表明,工作記憶有困難的人,如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礙(ADD)的人,就可能較少經歷耳蟲現象;而患有強迫症的人,如果他們的大腦中存在這些音樂循環,可能更容易發生 " 耳蟲 " 現象。
" 耳蟲 " 現象也可以用認知瘙癢(Cognitive itch)的理論來解釋。有些事情我們越是用意志力克服,想讓自己不去想它,它就越難以消除。因為當你試圖不去想一件事情時,你就已經在反復檢查自己是否在想着它了,而這反而會讓人陷入死循環。
" 耳蟲 " 現象會影響睡眠嗎?
回到開頭的《蘋果香》,如果 " 耳蟲 " 現象持續到了入睡時,會影響睡眠嗎?
在美國貝勒大學的睡眠科學家 Michael Scullin 博士發表在《心理科學》雜志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經歷 " 耳蟲 " 現象的人更難入睡,夜間醒來的次數更多,在淺睡眠階段花費的時間更長。與很少經歷耳蟲的人相比,每周一次或多次發生 " 耳蟲 " 現象的人,睡眠質量差的可能性是前者的 6 倍。
睡前聽歌,可能會加強 " 耳蟲 " 現象。研究發現," 耳蟲 " 現象都是在醒來時發生的,這表明,睡眠中的大腦會繼續處理音樂旋律。研究人員還記錄了腦電圖(EEG),顯示參與者在睡眠期間神經慢振蕩增加,這是睡眠在鞏固記憶的标志。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所以,睡前聽歌可能導致人在睡着之後,大腦内仍會單曲循環聽到的音樂,從而就會影響睡眠質量。因此,在失眠的時候,借助音樂助眠可能會适得其反。睡覺時聽音樂,可能會加重失眠,還可能導致人無法進入深度睡眠。因此,建議人們在睡覺之前盡量避免聽音樂,防止 " 耳蟲築巢 "。
不過,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 耳蟲 " 現象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你沒能把歌聽完,或者沒能把歌記下來。因為," 耳蟲 " 現象中的音樂片段都是高度碎片化的,一般會卡在某句或某幾句重復歌詞上。我們的記憶對于未完成或被打斷的任務,會比記憶完成的任務記得更加牢靠。這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 " 蔡格尼克效應 "(Zeigornik effect)。
所以説,這種腦内循環的碎片化音樂記憶,也更長更頑固。這時,你只需要靜下心來,掏出耳機把整首歌聽完,或許就能暫時擺脱耳蟲了。(不過,在這裏不建議你聽另一首 " 洗腦 " 的歌,因為這可能會讓你從單曲循環,變成列表循環。)
哪些歌曲
更容易出現 " 耳蟲 " 現象呢?
首先,有歌詞的歌曲更容易導致 " 耳蟲 " 現象。統計數據表明,耳蟲中有歌詞的歌曲可能占了 73.7%,而由純器樂演奏的曲子,可能只占 7.7%。歌詞較簡單,重復樂句較多就越容易 " 洗腦 "。
歌曲的節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比如很多 " 土味 " 音樂很容易讓人 " 洗腦 ",產生 " 耳蟲 " 現象。這些曲子通常每一句旋律的起始音都需要壓在重音的第一拍,從而加重音樂本身的節奏感,方便聽眾跟随旋律進行律動,有時還會将流行音樂的節奏進行調整,将其轉變為速度近似于人類心跳頻率的舞曲。
在旋律上,一些容易產生 " 耳蟲 " 現象的歌曲,一般采用簡單的旋律模式,在反復的小節中先升調再降調。例如我們最熟悉的 " 一閃一閃,亮晶晶 "。這些歌曲采用的音符也更長,比如二分音符比四分音符長;通常它們也會采用更短的音程,短音程比如,同一個八度上 do 和 re 的距離就比 do 和 so 的距離近得多;和弦上,一般也會使用最基礎的三和弦,即根音、三音和五音。
如何擺脱 " 耳蟲 "?
從根源上來説,想要擺脱 " 耳蟲 ",需要阻斷和屏蔽這部分工作記憶。
雷丁大學心理與臨床語言科學學院 2015 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嚼口香糖也可以幫助屏蔽聽覺短期記憶或 " 工作 " 記憶中的潛意識循環成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除此之外,西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中等難度的任務(如字謎、數獨遊戲或閲讀小説)是阻止 " 耳蟲 " 并減少其復發的有效方法。
比如可以給自己一個強度适中的認知任務。例如想想這周的日程,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認知任務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當事情太過簡單,例如刷牙、洗臉、洗澡、走路、騎車時," 耳蟲 " 是最容易乘虛而入的。但當事情太難時,效果可能也不好。例如讓你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等太深太廣且無法獲得及時反饋的難題,反而會适得其反。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設計出了一個行之有效的 " 耳蟲 " 驅散法。在大腦中以每秒一次的速度,生成随機數,并且數字不能重復出現。同樣因 " 耳蟲 " 而困擾的朋友們,快試起來吧!
參考文獻
[ 1 ]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as a component of ordinary music cognition: A review of empirical evidence
[ 2 ]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21/12/harvard-scientist-on-why-that-song-is-stuck-in-your-head/
[ 3 ]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observer/ear-worm
[ 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rworm
[ 5 ]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168e21299d8.html
策劃制作
作者丨烏穹 科普作者
審核丨詹麗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神經内科教授
策劃丨一諾
責編丨一諾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相關推薦
1. 這個很多人晚上都在做的事,正在加速牙齒老化!還可能會變醜!
3. 這個 " 羞恥 " 的檢查能救命!人到中年一定要做……
4. 蛋白含量比雞蛋高,膳食纖維比燕麥更優秀!這種食材被嚴重忽視了!錯過太可惜
5. 每天僅需幾分鍾,就能降壓、降低心髒病風險!性價比太高了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