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酒店“瞬間漲價”,逐利之心不能戰勝商業倫理,歡迎閲讀。
潮新聞客户端 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圖源:視覺中國
" 邊下單(酒店)邊漲價,原本兩晚 300 不到的房型,時間相差 20 分鍾,價格卻漲了近 150 元。" 近日,重慶的李女士在某在線旅遊平台上預訂同一家酒店的同一個房型,卻遭遇了 " 瞬間漲價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網友直言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的多浏覽了幾次,酒店價格就漲了;有的是下單後酒店未确認,再點進去時發現已經漲價。
在商言商,酒店基于市場供需動态調價本屬正常商業行為,尤其在暑期旺季、演唱會等節點,适度漲價符合價格機制。有媒體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致電該酒店,詢問 " 瞬間漲價 " 的原因。酒店相關負責人表示,房源預期緊張,就會提高價格。這樣的回復,看似合情合理,實則不然。
簡而言之," 瞬間漲價 " 存在 " 不合理 " 與 " 不透明 " 兩大問題。同一房型半小時内價格暴漲超過 50%,下單未确認即單方面提價,甚至因消費者浏覽次數增多而觸發調價,這些 " 暗箱操作 " 式的行為早已超出合理區間,更像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的精準收割。
部分酒店借助收益管理系統設定 " 自動化調價阈值 ",看似科學高效,實則是将 " 利潤最大化 " 凌駕于消費體驗之上。商家對市場供需的過度 " 靈敏反應 ",暴露出行業急功近利的短視思維——以損害消費者信任為代價換取短期利益,最終只會反噬行業長遠發展。
正常的價格波動可以理解,但 " 瞬間漲價 " 卻挑戰了公平交易的底線。遊客提前規劃的行程預算被打亂,備考考生被迫承擔翻倍房費,這些具體場景中的權益受損,正在積累成普遍的消費抵觸情緒。專家指出,當消費者認為酒店或平台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時,将會傷害整個酒店業與在線旅遊平台的公信力,不利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遊客可能因擔憂價格欺詐而減少出行計劃,進而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這種 " 瞬間漲價 " 現象已成為數字時代消費者面臨的普遍困境,需要對症下藥,綜合施策。首先,監管層面要主動作為。《價格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對哄抬價格、價格欺詐有原則性規定,但針對在線預訂場景的細則仍需完善。建議相關部門建立 " 合理調價區間 " 制度,對短期内大幅漲價行為設定預警機制,對利用技術手段實施價格歧視的商家加大處罰力度。同時,可探索 " 價格承諾備案 " 制度,要求商家在旺季推出 " 階梯調價公示 ",讓消費者在預訂時清晰知曉價格變動規則,壓縮暗箱操作空間。
其次,經營者要加強行業自律,樹立 " 長期主義 " 思維,不能立足于 " 一錘子買賣 ",應該通過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口碑,吸引客源。
此外,平台方也需要承擔起信息中介的責任,杜絕 " 價格暗箱 ",明确公示調價規則,避免成為商家套利的 " 幫兇 "。網絡時代,還可以考慮用 " 魔法打敗魔法 ",比如推出 " 價格波動預警 " 功能,當消費者關注的房型價格變動時,系統自動推送提醒,幫助消費者選擇在價格低點鎖定訂單,有效規避 " 瞬間漲價 " 風險。
酒店作為服務行業,其根本宗旨應是服務消費者。消費者選擇一家酒店,買的不僅是住宿空間,更是對服務的信任與預期。" 瞬間漲價 " 或許能在某些時候多賺不少房費,但卻會讓消費者對 " 説漲就漲 " 的市場失去安全感。當逐利之心戰勝商業倫理,當短期數據掩蓋長期風險,行業終将為短視付出代價。唯有回歸 " 以客為本 ",用透明規則取代價格套路,用優質服務替代投機套利,才能讓酒店業在良性循環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