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遇難者家屬回應雷軍:車企應當對悲劇有足夠的敬畏之心,歡迎閲讀。
" 作為車企,應當對悲劇有足夠的敬畏之心。"
4 月 1 日深夜,面對雷軍最新聲明,安徽高速小米 SU7 事故遇難者之一羅某的父親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鮮活的生命已經離世了,希望公司能給我們一個更詳細的説法。"
3 月 29 日晚間,安徽高速公路發生一起小米 SU7 車禍,導致車内三人全部遇難,事發後有關小米智駕、車輛燃燒以及車門鎖閉等相關質疑讨論不絕。
在輿論發酵多時後,4 月 1 日晚間,小米 CEO 雷軍公開回應此事。
雷軍表示:29 日晚上的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輕女孩不幸離世,這樣的消息,對她們的家人、朋友,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們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我們團隊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小組,30 日趕赴了現場,31 日配合警方調取并提交了我們掌握的車輛數據。由于事故還在調查,我們一直沒有接觸到事故車,很多問題此刻還沒有辦法回答。
" 我們現在的訴求,是希望把更多事實告訴大家,也希望能對外詳細通報車輛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以免後續再發生悲劇,如果不吸取教訓的話,後面還是會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希望能因此有所警示。" 該家屬坦言。
" 不過,現在網絡輿論的力量太強大,我們可能後續也會保持沉默。" 該家屬表示。
此前遇難者羅某母親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小米現有的公開聲明,無法解釋車門為何無法打開、車輛和水泥護欄相撞後因為什麼原因燃燒、智能駕駛切換時間為何只有 2 秒等一系列問題,顯得避重就輕," 我的訴求是早一點把事情的真相厘清。"
而在雷軍發布聲明後,微博認證為遇難者母親家屬的微博用户 " 詩雨 370491153" 在第一時間留言稱," 希望説到做到 "。
對于外界關心的焦點問題,小米汽車也發布回應,基于目前已知情況,僅能确定事故車起火并非部分網傳的 " 自燃 ",推測系猛烈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後,整車系統嚴重受損導致。我們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輛,目前暫時無法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此外,對于 AEB 等主動安全功能是否觸發等問題,小米稱,小米 SU7 标準版有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包括碰撞預警 ( FCW ) 和緊急制動 ( AEB ) 兩個子功能,作用對象是車輛、行人、二輪車三類目标,其中 AEB 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 之間。該功能和行業同配置的 AEB 功能類似,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
對于網傳車門無法打開一事," 尚未接觸事故車輛,就事故時車門是否能夠打開,沒有準确的結論。" 小米表示。
事故引發安全風暴或可成為行業發展分水嶺
技術狂奔的路上應堅守什麼產品哲學?
事故車輛燃燒過程中,網友拍攝的視頻顯示車門始終緊閉,這直接指向公眾最關切的幾個問題——碰撞後車門是否是抱死狀态,阻斷了逃學生路徑?智能駕駛系統是否存在誤判,沒有及時發現障礙物,并避讓?老生常談的電動汽車起火問題,是否成為車輛安全的 " 定時炸彈 "?
目前網絡上不少車輛專家、小米車主通過數據,實景演練對斷電後車門能否打開,智能駕駛無法識别道路施工标識物到底是車的問題還是高速路方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有所差異。有網友表示,小米 SU7 在宣傳時介紹車輛電池安裝了電芯倒置技術,該技術在極端情況下會快速向下釋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證乘員艙安全。但此次發生事故的小米 SU7 是标準版本車型,并沒有配備這項技術。
截至目前事故還沒有最終調查結果,可以預料,這次事故的關注度高,智能駕駛、新能源車輛等關鍵因素,都會導致事故的調查需要一定時間,确保經得起推敲。
據工信部數據,2024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 950 萬輛,L2 級輔助駕駛搭載率超過 40%,90 後車主占比達 63%,年輕群體對技術創新展現了高度包容。但這起慘烈的事故也給出了 " 風險提示 ":" 智能駕駛 " 并不等同于 " 完全自動駕駛 ",某些極端場景仍存在應對盲點。
不得不説,高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正面臨成長的陣痛。2024 年小米 SU7 上市首月訂單破 10 萬,創下國產高端電車紀錄,但此後一段時間接連發生事故。一些 " 酷炫 ",極具科技感的配置似乎已經超越了一般駕駛員的操控水平,隐藏式門把手、電子門鎖等,一旦碰撞、斷電也可能變成 " 安全陷阱 "。
公安部數據顯示,2024 年新能源汽車萬車死亡率較燃油車低 18%,但電池燃燒的視覺衝擊極大拉高公眾風險感知,新鮮事物發展過程遇到的棘手問題更容易挑動公眾神經。
事故調查結果公布前,任何責任推定都為時尚早。但這起高速悲劇也許能為行業發展、公眾認知敲響警鍾:現階段任何輔助駕駛系統,都不能替代人類對方向盤的絕對控制權。當越來越多的車企将 " 脱手駕駛 " 等作為賣點宣傳,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智能駕駛的倫理邊界。
也許,這場事故帶給行業的啓示遠比責任判定更重要。正如燃油車歷經百年迭代才進化的日趨成熟,新能源車輛、智能駕駛的成熟更需要時間沉澱。但生命的代價太過沉重,在技術狂奔的道路上,車企應當建立 " 安全先行 " 的產品哲學——畢竟,再驚豔的百公裏加速,都比不上危急時刻 0.1 秒的逃學生機會。
(羊城晚報 · 羊城派綜合澎湃新聞、@雷軍、@小米汽車、大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