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兩年裁員近40%,喜馬拉雅為了上市也是拼了,歡迎閲讀。
話説,喜馬拉雅的上市史,那可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啊。光上市就折騰了好三四次了。比如説,八姐記得,早在 2021 年 5 月,喜馬拉雅就預備在納斯達克上市,結果 4 個月後撤回了美股 IPO 申請;同年 9 月,其于港交所重新提交 IPO 申請, 6 個月後招股書失效。最近一次在 2022 年 3 月,喜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書,目前也已顯示失效。不過,前兩天,契而不舍的喜馬拉雅,又雙叒叕在港股遞交了上市申請。
愛馬,這次,喜馬拉雅能不能順利上市呢?愛馬,這可真是門玄學。
為毛這麼説呢?那就是,八姐覺得吧,喜馬拉雅的這個招股書确實顯示了,這日子不好過啊。一方面,喜馬拉雅盈利了,而且用户大盤還挺穩的,另一方面呢,這個盈利不是建立在高增長上的,而是建立在裁員和内部縮減成本之上的,喜馬拉雅的營收增長已經陷入停滞。
而在當下這樣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喜馬拉雅會不會第四次上市還铩羽而歸呢?那咱們就只能且走且看了。
下面咱們來簡單説下喜馬拉雅招股書裏的關鍵點。
1,喜馬拉雅的營收增長幾乎停滞。
根據招股書,喜馬拉雅在 2022 年之前,營收都保持超過 40% 的同比增長。而 2022 年,這一營收增速下降為 3.5%,2023 年更是跌至僅為 1.7%,近乎停滞。
喜馬拉雅坦言,這與大環境有關。
2,喜馬拉雅的用户大盤還在,但已現頹勢。
盡管與 2021 年月平均用户增長超過 20% 相比,2022 年、2024 年的同比增長 8.7% 和 3.9% 都屬于大幅下滑了,但八姐覺得,考慮到喜馬拉雅在大規模的降本增效,用户不跌就算不錯,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喜馬拉雅的大盤還是比較穩的。
當然,中間有幾個數字還是不太好看的。比如,日活躍用户在月活用户中的占比,逐年下滑,表明用户粘度的下降。再比如,日活用户的日均收聽時長也在 2023 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比 22 年下降了 12 分鍾。與此同時,付費率也在 2023 年出現了下滑。
這都表明喜馬拉雅的的用户粘度還是有下滑風險的。
3,喜馬拉雅的盈利來自于裁員和壓縮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備受虧損诟病的喜馬拉雅終于在 2023 年實現了盈利。2021 年— 2023 年,喜馬拉雅的同期淨利潤分别約為 -51.06 億元 37 億元 37.36 億元調整後淨利潤分别為 -7.18 億元 -2.96 億元及 2.24 億元。
不過,喜馬拉雅的盈利更多地是來自内部的壓縮成本。
比如裁員。根據招股書,2023 年,喜馬拉雅的員工數比 2021 年減少了近 40%。
與此同時,2023 年,喜馬拉雅的營業成本也減少了 7%,主要是由于給内容創作者和第三方合作夥伴的抽成下降了 12.9%。
再比如,喜馬拉雅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為 21.1 億元,較 2022 年下降 2.1%,較 2021 年下降了 21%。
當然啦,既然盈利了,喜馬拉雅為啥又有繼續衝擊上市呢?估計啊,一方面還是,喜馬拉雅老股東們有着巨大的退出壓力。畢竟,最早的投資者,投資時長已經超過 10 年了。
另一方面吧,就是喜馬拉雅在一級市場估計融資遇到了困難,也就是説,原有的股東們都不願意再投入了,新的投資方又找不到,而喜馬拉雅賬上的現金又不是很多,所以,只能再度衝擊上市了。
根據喜馬拉雅披露的信息,自 2020 年那一輪 9 億美元的融資後,喜馬拉雅至今都未再融過資。2022 年申請上市時,喜馬拉雅僅融資 1 億美元,但擁有騰訊、小米等豪華投資者的喜馬拉雅,最終都沒有人願意為其抬轎子,可見融資艱難。
而喜馬拉雅在經過兩年的内部裁員和壓縮成本後,即便已經實現了盈利,但賬上現金也不多,想要幹點事情還真是難。比如根據招股書,截至今年 2 月底,喜馬拉雅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 6.1 億元,流動負債(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後)也僅僅是打平。也就是説,這點現金還真是捉襟見肘的。
再疊加上,喜馬拉雅上一輪融資時,恰好遇上中概股在 2020 年疫情初期的高光時刻,估值達到了 43 億美元,約合 300 億元。而現在,很多公司的市值已經跌去了 2/3,那麼喜馬拉雅的估值在多少合适呢?市場給得價格過低的話,後幾輪進入的投資機構會樂意嗎?
且看喜馬拉雅第四次衝擊上市,能否以成功告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