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判斷AI生成内容的7個方法,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AI 生成
我經常想:為什麼要關心内容是不是 AI 創作的?
網上有很多理由,但我覺得最重要是:要确保得到的信息是可靠的,這樣就不會被騙、也不會不小心把假消息或者 AI 生成的消息傳給别人。
想象一下,如果你因為一條假消息、或者 AI 生成的消息而感到害怕,那種感覺太糟糕了。
還記得幾年前的 COVID-19 疫情嗎?我在社群裏看到有人説住的街道要封鎖了,鄰居們立刻慌了,紛紛跑去超市買東西。我也買了很多食物,但後來發現只是謠言,最後,那些食物都放壞了,也沒吃完。
我們生活的世界裏,假消息和 AI 生成的消息一直都有,但社交媒體讓它們傳播得更快了,因為社交媒體讓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分享新聞。
有時候,新聞的客觀性和平衡性被忽視了,甚至,有人故意不這麼做;這就導致了很多人在沒檢查内容是否真實的情況下,就分享出去。
還有一點,我覺得,AI 生成的内容會讓人誤以為它們是經過驗證的真理。
比如,你在網上搜索一個法律問題,然後你遇到了一個看起來很專業的網站,上面有一篇關于這個法律問題的文章。
這篇文章邏輯嚴密,用詞專業,看起來像是法律專家寫的,但是,這篇文章是 AI 生成的,它虛構一些不存在的法律條款來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你可能會相信這篇文章裏的内容,認為它是真實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幾年前我面試的一位同學。他之前沒有私網域運營的經驗,但在網上看了一些 " 私網域運營 " 的方法就來面試了。
他跟我聊得頭頭是道,談什麼客户細分策略、個性化溝通技巧等;但當我問他之前管理過多大用户規模時,他答不上來。
所以,很多内容是被制造出來的,不僅是 AI,甚至人也會編造聽起來很專業的建議;如果在一個行業沒有經驗,你可能會相信某個内容,認為是經過驗證的真實經驗。
總是看到 AI 生成的内容,我們會開始懷疑所有的消息,哪怕它們是真的,這樣,真假就分不清了;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大家可能不再相信新聞、真經驗了。
因此,我們需要想辦法對抗 AI 生成的部分内容。那麼,怎麼看一個内容,是不是 AI 生成的呢?
第一點,對于長文章,可以用一些工具來檢查。比如,ChatGPT、Copyscape 和 grammarly,國内也有不少類似的,網上一搜有很多。
但是,現在信息這麼多,我們平時看東西時,哪兒有那麼個功夫一個個去查?所以,可能會不小心接觸到一些博主或投機者制造的 AI 生成内容。
那怎麼辦?
第二點,我會看作者的寫作習慣。不管一個人寫作技巧多高,他們寫東西時總會帶點個人特色。
就像小時候,語文老師教我們寫作文要有條理,但長大後,寫東西時其實不會完全照老師教的做,而是會用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方法。
這些方法像心裏的一套技巧,每個人都有一套。而且,我們工作久了,對那些嚴格的語法規則早就不太記得了,寫東西時不可能總那麼規範。
所以,當你看一篇文章,如果它看起來特别完美,一點個人風格都沒有,那可能得仔細審視了;因為人寫的東西,總會有些小瑕疵,而 AI 寫的東西太完美了,少了點人的那種小缺陷。
第三點,我會留意内容是不是太規整了。
我説的是 " 規整 ",是文章看起來是不是太正式,如果一篇文章讀起來特别順,一點毛病都挑不出來,那麼,它可能是 AI 寫的。
人寫東西,不太可能每句話都那麼嚴密,就算用 AI 幫忙改改句子,整篇文章的感覺,依然能被覺察到不自然的部分。
這是第四點,我會用句子分析法。
我們在看文章或者寫東西時,不可能一口氣從頭讀到尾或者寫到底,中間總會停下來喘口氣。
我讀過一個研究,名字叫《連續語音的神經編碼》 [ 1 ] ,發表在《生理學報》上。
這個研究,講人腦怎麼處理連續説話的聲音,還發現説話結構有好多層;研究裏有個發現很有意思,説大腦在閲讀或者寫作時,會有一種段落感。
簡單講,讀或者寫到一定程度,就要停下來,不然腦子會感到累,這種停頓和段落感,是大腦處理信息的一種自然方式。
人寫的東西不可能一氣呵成,一句話連着寫 20 個字寫不停,那不可能;AI 不一樣,AI 生成内容不會有停頓,因為 AI 不需要像人類一樣思考,它沒有思考的間隙,所以,内容會顯得特别流暢。
第五點,我會判斷語法的正确性。
語法像語言的 " 交通規則 ",它告訴我們怎麼把單詞拼在一起,組成别人能聽懂的句子。
比如:按照一定詞序,先放主語,然後是動詞,最後是賓語。這樣的結構讓句子流暢,就像一條清晰指引方向的路标。
要麼按照時态,我們會説 " 我現在正在開車 "(現在進行時),或者 " 我昨天開車去了超市 "(過去時)。這種時态的變化,讓語言有了時間的維度,能夠描繪出動作發生的先後順序。
最常用還有主謂的表達,就像一輛車不能同時向前和向後開,句子裏的主語和謂語在數量上要一致,類似于 " 我跑得很快,他們跟在後面 " 等。
這種一致性确保句子的邏輯性、清晰度。生成式 AI 語法經過訓練,規規矩矩,不會出錯,會按照課本中一套标準進行;人不一樣,句子裏有個人見解、經驗,總帶點真實感的瑕疵。
除了檢查語法,我還會注意文章結構,AI 寫東西結構公式化特别明顯,感覺像硬套上去的。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教人怎麼去掉 AI 味兒,就是讓 AI 寫的東西看起來更像人寫的;裏面提到用一些提示詞,教人怎麼給 AI 的内容加點兒情緒,讓它看起來不那麼機械。
但我覺得,就算你給 AI 寫的東西加再多情緒,還是能感覺出來它結構太規整了;人寫東西,講究意思表達清楚,不用太多花哨的修飾。AI 呢?它就喜歡模仿人的語氣,寫出來的東西,太書面化。
這就像外國人學説中文,他可能學的是河南話,但説起來總會帶點外國口音。所以,你看多了就能分辨出來,AI 表達的情緒和真人不一樣。這是第六點。
第七點,我會看内容到底邏輯正确,還是事實正确?
劉潤在 2023 年的演講中,因為 " 折扣媽媽 " 事件翻車了,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如果仔細分析他的演講,會發現他的邏輯相當嚴密。
什麼是邏輯正确呢?就是説,有觀點,有論據,還有例子,組合在一起聽起來很合理;但如果單獨看某個例子,可能會發現它并不能支持整個邏輯。
再舉一個例子:有人説 "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聽起來很有道理,邏輯上也沒錯。但如果深究,會發現有些鳥其實是在晚上覓食。
所以,例子并不總能證明所有早起的鳥都有蟲吃,有時候,邏輯上看似無懈可擊,但實際上可能并不成立。
看到這新問題出現了:邏輯和事實有什麼區别?
我認為,邏輯關注論證是否嚴密。就像我們在辯論時,先提出觀點,然後,一二三四五,一條條理由列出來,最後得出結論,這就叫邏輯論證。
事實不一樣了,它包括事情發生的背景,比如:什麼時候、在哪裏、誰做的,就像新聞報道中的 5W 原則(Who、What、When、Where、Why、How)。
要證明 "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我們得説清楚是哪種鳥,什麼時候,它有什麼習慣。還要明确 " 有蟲吃 " 是指吃什麼,在哪裏,為什麼會選擇早上。甚至怎麼吃的?是先用眼睛找到蟲子,然後撲過去,還是用鼻子聞出來的?這些都得進一步研究。
因此,邏輯是講道理,一環扣一環的;事實是研究,研究要講情況,説具體發生了什麼。
其實,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話能回答其中的兩三個,或者三四個大問題,基本上就能看出内容是 AI 生成的,還是人寫的,AI 可以特别嚴謹,但人不可能那麼完美。
這七個方法,你可以試試看。
對了,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寫的東西有沒有被别人抄襲,可以用 AI 抄襲發現工具。比如:Turnitin 和 Quetext,它能将一段内容與其他内容的龐大數據庫進行比較,并讓你知道是否有匹配項。
寫到這,我在想,什麼樣的内容才算是好内容?
我讀了很多專家的看法,發現好内容不光要真實可靠,還得是深入研究出來的,得有專業的知識、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觀點。
這種内容不是那種表面的東西,不是看了就忘的快餐信息,它得有長久的價值,能一直給讀者帶來好處和啓發。
但我也在問自己,好内容是不是就是能解決社會問題的?這裏有個問題,好内容不一定是人們想看的,人們喜歡的和内容真正有價值的,有時候并不匹配。
内容價值有很多種,比如娛樂的、情感的、文化的和信息的,大多數人喜歡看的是娛樂内容,這些内容給人娛樂和情感上的滿足。
但也有一種價值,是關于價值觀的,比如勤奮和努力這種正面的價值觀,這種内容也能做,但是難度大,成本高,所以,人們更喜歡那些成本低的娛樂和情感内容。
情感價值只是暫時的,如果價值觀不對,情感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就像有人説的," 短暫的快樂會帶來長久的孤獨 "。
如果人們不再追求價值觀上的價值,社會就會變得沒有活力。現在很多年輕人沒精神,和新媒體提供的大量情感價值有很大關系。
因此,我覺得做有價值的内容,就是要,做有正面價值觀的内容,在這個過程中,追求真實是建立内容價值的重要一步。
希望你能用 AI 工具,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但是,不要用 AI 随便生成内容去敷衍别人,這樣做看起來是騙了别人,其實最後騙的是自己,因為投入了寶貴的時間。
對待每一份内容的輸出,都要認真;畢竟内容有復利屬性,而想要得到復利,就得把真經驗、真知識沉澱下來,不是嗎?
文中研究參考:
[ 1 ] . 潘珣祎, 鄒家傑, 金培清, 丁鼐 . 連續語音的神經編碼——腦電圖、腦磁圖研究進展 [ J ] . 生理學報, 2019, 71 ( 6 ) : 935-945. DOI: 10.13294/j.aps.2019.006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