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太平洋坦克戰(33):日軍的履帶式炮兵牽引車——九五式13噸重炮牽引車系列,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69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7677字,配圖40幅,閲讀需要16分鍾,2025年2月22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坦克戰史"專輯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資料時參考了眾多中外資料,如"緬甸1942"、"緬甸1944"、"洛陽1944"等篇章的坦克戰資料大量參考了徐帆、甄鋭所著《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呂宋1945"等篇章參考了王法所著《木諾茲之戰——日軍第6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1年第12期,以及王法所著《困獸之鬥:日軍第7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現代兵器》雜志2016年第4期);在中國抗日戰場和太平洋島嶼作戰中的許多坦克戰細節參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戰争》(1-10冊),與中國軍隊裝甲部隊相關的部分内容參考了甄鋭所著《抗日戰争中國軍隊坦克裝甲圖鑑》。以上書籍均為國内正式出版并可在許多平台購買。
在此一并感謝原著作者和許多無法列明的原始資料提供者!
接上期(第1360篇)
五、九五式13噸重炮牽引車、九八式13噸重炮牽引車
13噸級重炮牽引車是日本陸軍研發的最重型的履帶式牽引車,從外觀上來看,該牽引車似乎是霍爾特拖拉機的放大版,但其行走裝置似乎與同一時期的八九式中戰車的行走裝置如出一轍。該車研發定型于1935年,用于牽引日本陸軍更加重型的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以及以上更大口徑的遠程火炮,一般配屬給獨立重炮兵聯隊及以上的獨立炮兵部門。
九五式13噸牽引車使用160馬力的6缸汽油發動機,1938年又推出使用6缸柴油發動機的版本,也被稱為九八式13噸牽引車,但從留存的一張照片來看,似乎連底盤負重輪的形态都發生了改動。
圖1. 九五式13噸重炮牽引車,被牽引的似乎是一門長身管的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
圖2. 九五式13噸重炮牽引車(羅馬尼亞軍隊使用)
圖3. 日軍的八九式中戰車,注意其行走裝置與九五式13噸牽引車的高度相似
圖4. 九八式13噸重炮牽引車,該車的底盤已經變動為5對更大的負重輪
九五式13噸重炮牽引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5年(汽油型)、1938年(柴油型,也有資料稱為九八式13噸重炮牽引車)
重量:13噸(汽油型)、13.64噸(柴油型)
最大速度:16公裏/小時(汽油型)、14公裏/小時(柴油型)
發動機功率:160馬力、6缸
全體乘員:7名
尺寸:長4.76米(汽油型)/4.9米(柴油型)、寬2.3米、高2.84米
建造數量:373台
牽引火炮:305毫米重迫擊炮,240毫米重榴彈炮、大正七年式305毫米重型榴彈炮
"七年式"榴彈炮于日本明治末期開發,口徑305毫米,主要有長、短身管兩種型号。其中七年式305毫米榴彈炮(長)于明治43年開始設計,大正7年10月31日試制完畢。炮重122.937噸(移動式),炮口初速500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為了對外保密,該火炮對外稱作"特二十四糎榴彈炮(長)"。但有意思的是,七年式的產量僅有區區30門,主要部署在中國東北用于防御蘇聯,後來有幾門被運往菲律賓用于防御美軍。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通州分館保存有一門"七年式"榴彈炮,整炮長9.5米,身管長7.22米、重19.76噸,屬于長身管型。火炮底座呈圓形,直徑5.5米,高約0.9米,由三層鋼板組成,裝有齒輪和鋼軌,炮身可以随意旋轉和橫向移動。整個固定式火炮的總重量97.7噸,該型火炮還可以采用移動式底座部署,總重量約123噸。彈藥主要有榴彈和破甲榴彈兩種,彈頭部分重達400千克,初速500米/秒,射擊時身管後坐行程1米,最大射程15.2公裏,可侵徹半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或一米的普通混凝土結構。
1938年,日本關東軍驅使中國人做苦力開始在阿城城東約5公裏外的何家溝修建兵營,兩年後完工,何家溝也因為村邊設有日軍的巨炮陣地而被老百姓稱作"炮屯"。這門出廠編号為20的巨炮生產于1940年,大致在出廠後就通過海運和鐵路運到村邊,再由裝甲車輛(可能就是九五式13噸牽引車)拖運至火炮陣位。日軍在此地搭建的火炮陣地共有7門火炮,炮位之間相距500至1000米,其中有"七年式"榴彈炮6門,其他型号1門。火炮陣地設在村旁的"軍用地"裏,日軍不允許村民在這裏種莊稼。火炮陣地架設完畢後,每隔一至兩個月就會進行試射,日軍叫做"演炮", 一般間隔半小時左右發射一次,每次持續一天或兩天。"演炮"時,為防止操炮的秘密泄露,村子的四個角都有日軍把守,不允許靠近,也不允許觀看。半年後,日軍又逼迫村民全部搬走,直到日本戰敗投降後,村民才重新搬回何家溝。
日軍戰敗投降後,這些火炮均被留在當地,由于種種原因僅有編号為20的一門炮留存。1997年11月,該炮由黑龍江阿城市征集調運至原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現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通州分館)。在征集時,火炮主體較完整,但由于許多零部件丢失和損壞,展出前由原沈陽炮兵學院進行了部分功能性修復。1998年8月1日,這門火炮正式對外展出。
圖5. 保存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通州分館的一門大正七年式榴彈炮。炮尾位置清晰可見"七年式三十糎長榴彈炮,昭和15年,大阪陸軍造兵廠,NO.20"的銘文,即1940年由大阪陸軍兵工廠制造,編号20
圖6. 炮尾銘文清晰可見,該炮也是國内留存二戰時期口徑最大、噸位最重的榴彈炮。該炮倍日軍部署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的何家溝村,主要用于封鎖和破壞綏哈(綏芬河至哈爾濱)鐵路及沿線的公路和保護該炮陣地附近焦家崗一帶的軍用物資倉庫
圖7. 七年式長身管重型榴彈炮的側後方視角,左邊的起重機用于吊運炮彈
美軍對1945年在菲律賓繳獲的大正七年式305毫米榴彈炮做了如下的評價:
"這門榴彈炮是在呂宋島上繳獲的。炮位呈圓形,直徑33英尺,深8英尺,用鐵軌上的一座‘房子’偽裝起來,當炮開火時該‘房子’向後翻滾。日本人還在炮台周圍種植了一個小的香蕉樹花園,以增加掩蔽效果。
榴彈炮管被認為是組合式的。膛線式缸套統一往右扭轉,1轉的計算結果是9.4口徑。火炮裝有兩個氣瓶,用于開火後炮管回退。兩個平衡器安裝在炮管下面。炮闩機構是一種中斷螺旋型,有8段20個螺紋。擊發機構由繩索操作。一個短彈殼用于密封。火炮上部是一個固定在底板上的大約18英尺9英寸長、4英尺8英寸寬的矩形鋼架 ,下部是嵌入地下6-8英尺混凝土裏的截短的鋼錐,火炮上部底板在蝸輪上方的軌道上,固定在火炮下部上,火炮上部與安裝在上機架底座上的直齒條齧合 ,橫向手輪安裝在水平位置,與蝸輪處終止的垂直軸齧合 。升降手輪位于炮管兩側,垂直安裝在托架上 ,升降手輪的直軸終止于與扇齒輪齧合的正齒輪。一個全景瞄準鏡安裝在火炮右側 。"
美軍所記錄的射程與日軍自測相仿,可信度很高,美軍記錄的該炮射程達13000碼(11887米),僅有16.4倍徑的該炮在沒有改良的情況下能夠将重達400公斤的炮彈發射到近12公裏外,與此對比,英國的BL十二英寸二戰改進型Mk IV榴彈炮也僅能發射344公斤彈丸。因此七年式305毫米短榴彈炮的射程、威力、射界均屬上品。
圖8. 菲律賓戰場上被美軍繳獲的一門大正七年式305毫米重型榴彈炮,1945年1月拍攝于達摩迪斯-羅薩裏奧(Damortis–Rosario),當時這門炮被日本人部署在低于地平面的陣地,其前後都有窄軌鐵路用于進出陣地
圖9. 一名美軍士兵和大正七年式重型榴彈炮的炮彈合影
圖10. 美軍在繳獲的七年式榴彈炮陣地檢視
圖11. CG作品:日軍正在操作一門九六式150毫米重型榴彈炮,這些重型武器有時也會使用九五式13噸重炮牽引車來牽引
圖12. 日軍的280毫米重型榴彈炮,最早在日俄戰争期間用于轟炸旅順的俄軍陣地
圖13. 日軍在運輸拆卸後的280毫米重型榴彈炮
圖14. 日軍正在操作一門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榴彈炮
日俄戰争時期,為了摧毀俄軍在旅順的堅固要塞,日軍動用了在國内部署的28毫米海岸防御要塞炮,最終也是因為這些大炮不分晝夜的轟擊摧毀了俄軍的士氣,赢得了戰役的勝利。後來,日軍進一步研制了可以進行機動的超重型火炮,裝備給獨立重炮兵大隊用來破壞敵要塞堅固防御工事,這其中就包括了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榴彈炮,該炮也是九一八事變時日軍打出第1發炮彈的大炮,此炮在中國戰場初期的攻城與敵區重要交通路線破壞阻絕戰鬥中廣泛使用,在太平洋戰争初期也曾參與過巴丹要塞總攻,發揮了巨大毀傷威力,不過美軍的蛙跳反攻中,并沒有遭遇到這種火炮的威脅,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重炮都部署在擁有強大兵力的重要要塞,而美軍則跳開了這些日軍苦心經營的堅固要塞,從而避免了與日軍主力部隊硬碰硬決戰。
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重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2
口徑:240毫米
炮管長:3892.0毫米(L 16.2)
重量:帶護盾33058公斤
配用彈種:穿甲榴彈,榴彈
火炮俯仰角:-2 to +65.0 度
彈丸重量:200公斤
彈丸初速:387米/秒
最大射程:10350米
九六式305毫米重迫擊炮
摧毀要塞防御工事用途的攻城重炮,裝備攻城重炮兵部隊,對建築物與工事掩體破壞力極大,但對其使用情況缺乏記錄,此炮安置在環射底盤座上發射時有360度全射界,并有機械裝彈機構。
圖15. 日軍的九六式305毫米重型迫擊炮
九六式305毫米迫擊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6
口徑:305毫米
炮管長:2540毫米
重量:19598公斤
配用彈種:爆破彈
火炮俯仰角:+45 to +75 度
彈丸重量:—
彈丸初速:—
最大射程:4860米
圖16、17、18. 電影《風語者》中為了展現戰鬥的慘烈,特意安排了一門類似明治四十五年式240毫米重型榴彈炮的大殺器,一炮就摧毀了著名的謝饅頭,但在戰史中似乎并沒有找到相關記載
圖19. 重型榴彈炮并非完全不能機動,這是拆解後準備牽引的一門重型榴彈炮
圖20. 最後再回歸到這一張照片上,一戰過後,日軍借助炮兵牽引車的引入和使用,突破了騾馬牽引的火炮重量限制,極大擴充了陸軍的重型火炮部門,以至于在後來的侵華戰争和太平洋戰争中獲得了一定的炮兵優勢
六、九八式5噸、6噸半履帶高射炮牽引車
與野炮相比,高射炮的重量就輕多了,可以使用卡車牽引,但為了提高越野性能,日軍同樣研發了兩款半履帶牽引車,分别是九八式5噸和九八式6噸半履帶高射炮牽引車,從運載能力來看,這些車輛如果用來牽引野炮并搭載一定數量的步兵伴随裝甲部門行動,将獲得火力和機動性的高度整合,打造日本版的裝甲師。但由于國力所限,日本無力實現陸軍部門的摩托化。
圖21、22. 九八式5噸半履帶式高射炮牽引車,采用3對大型負重輪的行走裝置,在車體上安排了4排座椅,全體成員13人
九八式5噸半履帶高射炮牽引車資料:
服役年份:1938
重量:5.1噸
最大速度:45公裏/小時
發動機:柴油發動機
全體乘員:13名
所牽引火炮:75毫米高射炮
進入航空時代後,日本陸軍先後裝備的75毫米高射炮包括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和四式75毫米高射炮。
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是日本陸軍的第一種高射炮,定型于1922年,與著名的歪把子屬于同一年份的武器。在問世當時對付低速的一戰飛機性能還勉強過得去,但随着飛機性能的快速提升,該炮的彈丸初速太低已經難以對付,因此只在中國戰場有少量使用,并經常被當做是壓制火炮用來炮擊地面目标。
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資料:
服役年份:1922年
口徑:75毫米
炮管長度:2562毫米 ﹙L34﹚
俯仰角度:0 54﹢85 度
方位射界:360度
彈丸重量:6.5公斤
彈丸初速:525米/秒
全炮重量:2061公斤
對地射程:10900米
對空射程:7900米
對空射高:6650米
圖23. 日本陸軍的一個高射炮組正在使用大正十一年式高射炮進行演練
圖24、25. 軍博中保存的一門大正十一年式75毫米高射炮,可以看到這門炮還在行走狀态
經歷了1925年宇垣裁軍後,日本陸軍雖然裁撤了4個常備師團,但在保留的師團裏都增加了1個高射炮部門,因此陸軍部提出了替換大正十一年式的新型高射炮需求。1926年4月,在路軍省下達研發命令僅2個月後,日本陸軍兵工廠就制造出1門測試樣炮,在測試中射高達到9000米,此後該炮經歷了包括340公裏長距離牽引測試和操作測試等,在1927年最終完成,本來應該是以大正天皇的年号命名,然而大正天皇死于1926年12月,所以日本陸軍放棄了使用在世天皇年号命名的規則(考慮到天皇的壽命問題,繼續下去将會出現一堆個位數年份的武器編号),改以神武天皇的年份來進行命名武器,最終該炮于1928年(神武天皇2588年)被命名為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
為了其性能穩定,該炮在生產後又陸續進行了改進,如為了提高路況适應性将實心輪胎更換為充氣輪胎,改進炮車懸挂和減震,在牽引車牽引下的惡劣路況長距離行進測試等等,該炮的後坐行程會根據仰角改變而改變,在50°~85°的區間内屬于短後坐,然而該炮的復進機很脆弱容易受損,這個問題一直到戰争結束都沒有解決,唯一的辦法是發放分解工具和保養套裝。
八八式高射炮資料:
口徑:75毫米
炮管長:3312毫米(倍徑44倍)
全重:2450公斤
垂直射界:0°~85°
水平射界:360°(采用五爪底座)
炮口初速:720米每秒
對地最大射程14800米
對空射擊最大12100米
對空射高最大9000米
射速15-20發每分鍾
操作人員:12名,最少操作人員4名
圖26. 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采用五爪底盤可以實現360度旋轉
圖27. 八八式的五爪固定底座,每個固定腳拆下來需要5分鍾
圖28. 一門似乎是處于平射狀态的八八式,其掩體中沒有看到标志性的五爪固定底座
圖29. 被丢棄的八八式高射炮,此時處于平射狀态
圖30. 八八式高射炮的炮車,早期還是用實心輪胎
圖31. 博物館中的八八式高射炮
四式75毫米高射炮定型于1944年(日本皇紀2604年),是日本陸軍戰争期間最先進的75毫米高射炮,也是當時世界性能最好的高射炮之一,其精度,射程,威力,反應速度都屬世界一流水準,但出現的太晚,戰時部署數量不大,全部部署于本土地區,在戰争末期是日本重點生產的高射炮。
戰争末期日軍研制定型的四式中戰車與五式中戰車最後都是采用四式75毫米高射炮作為主炮,這種炮有能力正面擊毀盟軍重型坦克,被稱做五式75毫米戰車炮。
四式75毫米高射炮資料:
服役年份:1944年
炮管長度:4230毫米 (L56.4)
俯仰角度:0 to +85 度
方位射界:360 度
彈丸重量:6.25 公斤
彈丸初速:860米/秒
全炮重量:5850公斤
對地射程:17600米
對空射程:15000米
對空射高:14000米
圖32. 工廠中的四式75毫米高射炮
圖33. 戰後在某地工廠被繳獲的一門四式高射炮,雖然是通過四爪底座的高射炮狀态部署,但背景可以看到一些裝甲板,可能正在測試與裝甲兵器結合的可行性
圖34. 四式中戰車彩繪,可見其主武器就是四式高射炮的改進型
圖35. 九八式6噸半履帶式高射炮牽引車
九八式6噸半履帶高射炮牽引車資料:
服役年份:1938
重量:6.2噸
最大速度:48公裏/小時
發動機:柴油發動機
全體乘員:15名
所牽引火炮:105毫米高射炮,120毫米高射炮
日本陸軍裝備的大口徑高射炮主要包括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高射炮和九九式120毫米高射炮等,陸軍也使用過一些海軍的100毫米口徑高射炮(八八式、九八式)和120毫米高射炮(大正十年式),但很可能僅用于要地防空。
圖36. 大正十四年式105毫米高射炮
圖37. 海軍的八八式100毫米高射炮,大量裝備于包括潛水艇在内的海軍軍艦
圖38. 陸地部署的一門雙聯裝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此炮性能出色但產量不足
圖39. 在陸地部署的大正十年式120毫米高射炮
圖40. 陸軍的九九式120毫米高射炮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