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共享充電寶:出海不易,只能專“刺”國人?,歡迎閲讀。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 2017 年曾有過一個關于共享充電寶的「豪賭」——某位網絡熱點人物曾在朋友圈高調宣布:「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五年後的今天,共享充電寶已經成為了不少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比如出門不喜歡帶包的小雷,就因為不想帶自己的移動電源而頻頻光顧共享充電寶。即使抛開使用方便這一點,随取随用的特點也讓共享充電寶成為了手機電量救急時的首選。
圖片來源:艾瑞咨詢
根據 2023 年 5 月艾瑞咨詢發布的報告,2017-2021 年,内地移動互聯網規模和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高速增長,預計 2022 年會再次出現增長高峰,達到 5 千億 GB。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户規模和接入流量為共享充電寶行業奠定穩定的規模基礎。
但事實上,内地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并不是孕育共享充電寶發展的唯一土壤。
雖然在過去三年裏境外旅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不同于昙花一現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共享充電寶這一概念在境外過得非常不錯。
比如北美市場的 ChargeItSpot、Chargello,歐洲市場的 ChargeBox、PowerCube、Chargy,亞洲境外市場的 ChargeSPOT、PowerShare 和 Juice=Juice。這些還只是各市場的頭部玩家,在這些大品牌無法覆蓋的角落,還有着大量新玩家試圖復制共享充電寶這個不容錯過的「新風頭」。
雖然從共享充電寶在全球各地開枝散葉的情況來看,共享充電寶似乎是一個跨越市場的剛需,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海外模仿者的擴張特征,不難發現共享充電寶在境外市場和内地市場走的其實是兩條不同的路線。
首先,中國共享充電寶品牌顯然有着更大的市場規模,共享充電寶品牌數量眾多,競争激烈,充電寶站點遍布城市的商業區、交通樞紐和旅遊景點。即使不刻意尋找,密集的部署網點也能讓共享充電寶時時刻刻出現在我們視野中。
而在海外市場,共享充電寶市場相對較小,競争程度不如國内市場激烈,同時共享充電寶的市場認知度也尚未建立,大多數商户對共享充電寶背後的客流也持懷疑态度。
商户對共享充電寶概念不認可的直接後果,自然是共享充電寶在海外市場無法實現内地市場這樣的「飽和式覆蓋」,借或者還共享充電寶需要在 App 的幫助下「專程前往」共享充電寶的充電櫃,而不是像我們平時習慣的那樣「随用随取」。
此外,海外市場共享充電寶的分布也有自己的特點,不同于内地市場的「雨露均沾」的分布方式,共享充電寶在海外市場更常出現在遊客密集的旅遊熱點,以及機場、火車站等大型交通樞紐中。而在北美市場,由于消費習慣的不同,共享充電寶更像是專為遊客而設的便民設備,畢竟在地廣人稀的「大農村」,與其驅車前往便利店拿一個共享充電寶,直接在車上給手機充電才是更符合當地使用習慣的選擇。
既然海外共享充電寶的認知和市場還停留在我們 2017 年的水平,那是否意味着來電、美團等内地市場的共享充電寶品牌可以用更豐富的經驗,在海外市場重現共享單車的輝煌呢?
答案是可以,但跟内地市場面臨的挑戰有些不太一樣。
比如現在已經破產的小藍單車(Bluegogo)過去就曾在海外市場發展過共享充電寶業務,只不過在一系列復雜的原因下,小藍單車無論是共享自行車還是共享充電寶業務都草草收場。但從海外論壇的反饋來看,在偏見的預設立場下對中國企業的不信任似乎是國内共享充電寶品牌在海外無法順利推廣的主要原因。
圖片來源:ChargeSPOT
在這種意識形态的促使下,内地共享充電寶品牌想在海外市場生存,需要盡可能的隐藏自己身上的「中資」背景。比如某個在海外運營的共享充電寶品牌就定制了一套與内地品牌完全不同的品牌和 VI,甚至在推廣時使用「日本設計」來标榜自己的安全性,盡可能弱化「Made in China」的感知度。
即使共享充電寶品牌可以通過隐藏自己來獲得消費者的「信任」,不同市場對移動電源也有着不同的強制标準,這意味着相關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可能需要長的準備時間。
但即使這些問題都能一一解決,國内共享充電寶品牌出海還需要解決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何培養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共享充電寶的習慣?
目前大多數運營海外市場的共享充電寶品牌都将自己的「主戰場」放到了各地的遊客區和交通樞紐,ChargeSPOT 更是推出了所謂「跨國借還」的服務,主打的就是亞洲遊客市場。但是從内地市場的統計數據來看,餐飲、室内娛樂場所和商超等場景才是共享充電寶高頻使用的場景:
根據艾瑞咨詢的行業研究報告,2022 年中國消費者共享充電寶使用場景分布中,超過 52.7% 的受訪者表示有在餐飲類場所使用共享充電寶的習慣,而景區和市内交通樞紐則因為難以借取而榜上有名。
換句話説,共享充電寶如果只面向旅遊景區和交通樞紐,不僅需要更高的前期投入,同時覆蓋的用户範圍也極為有限。但只要挖掘用户的日常使用場景,共享充電寶在海外市場依舊可以獲得廣闊的用户前景。
但問題在于共享充電寶該如何刺激用户使用他們的產品?或者説共享充電寶該如何盡快耗盡用户手機的電量?其實從共享充電寶發展活躍的市場中我們就能看到端倪。以中日市場為例,中日兩國首先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之一,人們對移動設備的依賴程度也更高。
其次共享經濟的概念在這兩個市場已經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就像共享單車一樣,共享充電寶作為共享經濟的一部分,滿足了用户短期的移動充電需求,節約了個人購買充電寶的成本。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最重要的還是中日已經完成了低成本移動支付技術的普及,讓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手機進行支付。共享充電寶服務通常與移動支付平台結合,用户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使用 App 輕松租用和歸還充電寶。這種便捷的支付方式促進了共享充電寶市場的發展。
換句話説,如果想讓共享充電寶在海外生根發芽,用户需求、用户習慣和配套設施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可以預見的是,在全球旅行逐漸復蘇的 2023 年,面向遊客的共享充電寶市場還将繼續擴大。但如何開拓共享充電寶的客户群體,讓共享充電寶從一次性的「遊客生意」轉變為當地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基建」?
要是有能力解決當地移動互聯網發展緩慢這個問題,又有哪家公司甘于只做共享充電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