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醫療反腐動刀,改革要配套,歡迎閲讀。
一場醫療領網域的反腐風暴正在更新。風暴中,不少醫院 " 一把手 " 落馬,多場醫療學術會議延期,化學制藥板塊承壓明顯,老牌藥企恒瑞醫藥連續幾個交易日下挫。
反腐數據更加驚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醫療系統已有超 150 名醫院院長、書記落馬,是去年的兩倍還多。
數字只是外界窺探反腐風暴的冰山一角。相比以往,眼下的醫療反腐," 聯合 " 部門更多,追蹤的鏈條更長,打擊的腐敗對象更加關鍵、精準。
對醫藥領網域腐敗的監管不斷更新,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卷入其中。重點領網域、重點部門和關鍵人都會瑟瑟發抖。
醫院這個 " 小天地 ",腐敗總是 " 拔出蘿卜帶出泥 "。層層抽絲剝繭,梳理倒查利益輸送,就能精準發現腐敗問題。
根治醫療腐敗,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腐敗之所以存在,有長期的公立醫院政策補償不足、保障不夠的老問題,也有疫情過後醫院普遍存在運營難題。
市場層面,醫藥行業歷經三十多年野蠻生長,以藥養醫根深蒂固。過往醫生收入存在的嚴重價值與價格不對等,滋養了藥企的銷售代表模式,依賴這種補償機制,給醫生創造灰色收入非常普遍。
經濟復蘇攻堅克難,具體到企業層面,則為片面追求利潤留下了機會。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險,腐蝕藥品流通環節的典型案例比比皆是。
有人出錢,有人出力。無論是醫院的決策層,還是流通環節關聯的人員,他們各自盤算利用手中權力非法謀利,把醫院管理權異化為攫取私利的工具。
拆解醫療腐敗錢權交易的利益鏈,破除以藥養醫為首要任務。
醫改啓動後,國家重點提高了醫事服務費價格,針對帶金銷售、藥價虛高等問題推出了一整套改革組合拳,如醫藥分家、藥品零加成、兩票制、藥耗集中帶量采購。
同時,以支付方式改革等,從采購、使用、支付等多個環節擠出價格虛高水分,從根本上清除 " 以藥養醫 " 土壤。
歸根結底,醫改是讓醫院回歸醫院。建設完善的醫療衞生法治體系,讓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更加純粹,加大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提高全社會醫務人員的待遇,讓醫生的收入有保障,是對醫生的職業價值最基本的尊重。
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各司其職,公益性有保障,營利性有合規邊界。反腐一直在路上,并走向深水區,讓合規制度與有效監管機制根深蒂固。
醫歸醫,藥歸藥。藥要回歸到以療效為标準,而非與權力挂鈎的謀利工具,這是醫藥行業合規建設趨勢。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