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沒有微信,不打價格戰,瑞幸如何出海東南亞,歡迎閲讀。
文 | 窄播,作者 | 肖超
春節過去,首次進入馬來西亞的瑞幸咖啡在當地開出 4 家門店,首批落地門店中另有 2 家也将陸續開業。
瑞幸的馬來西亞首店,為 1 月 23 日在雪蘭莪州(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位于雪蘭莪境内,但屬聯邦直轄區)開出的雙威金字塔店。
雙威金字塔屬于近吉隆坡地區的核心商圈,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主題購物中心。2024 年下半年霸王茶姬開出的馬來西亞新一代旗艦空間店,首店也位于雙威金字塔。瑞幸在雙威金字塔的店址,也正在霸王茶姬的隔壁。
瑞幸進入馬來西亞,在當地市場其實已造勢已久。初亮相,瑞幸即推出了 APP 新用户首杯 2.99 馬币(約合人民币 4.9 元)的促銷活動。據《窄播》實地探訪,開業當日高峰時段的出杯等候時間可達 2 小時以上,首日訂單數或突破千單。
瑞幸在馬來西亞共上線了 20 餘款現制咖啡飲品,約為隔壁新加坡門店已上線飲品的一半。生椰拿鐵、絲絨拿鐵等招牌在列,但諸如橙 C 美式和柚 C 美式等部分人氣單品還未上架。
售價方面,以生椰拿鐵為代表的大部分現制咖啡标價 14 馬币(約合人民币 23 元),按照日常發放 7 至 8 折券的慣例,最終實際售價應當在約 10 馬币、約人民币 17 元上下。
此前據《晚點 LatePost》援引接近瑞幸人士的説法,瑞幸出海不會沿襲國内價格戰和快速擴張的思路,也不會謀求快速幹掉當地品牌,而是偏好謹慎擴張,未來與多個品牌長期共存、力求确立品牌心智。
作為瑞幸以新加坡為依托、走向更廣的東南亞的第一步,也是瑞幸第一次以地區代理、特許經營的形式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瑞幸在馬來西亞市場的表現,值得關注。
雙威金字塔店首日開業場景,《窄播》攝
新加坡:東南亞根據地,打造出海标杆
此前也有消息稱,瑞幸計劃于 2024 年四季度至 2025 年一季度啓動大規模出海,計劃以大加盟模式擴張,重點考慮東南亞和美國市場。
出海第一站選東南亞,東南亞第一站選新加坡(經濟發達、華人比例高),是基于地緣和文化因素,當前行業頭部型品牌走出去的一種标準路徑。
瑞幸出海首站新加坡,首店落地于 2023 年 3 月。據瑞幸董事長兼 CEO 郭瑾一的説法,新加坡是瑞幸出海打造品牌、打磨系統、摸清海外模式的重要陣地。因此,新加坡的瑞幸門店全部采用直營模式,并計劃以新加坡為東南亞總部,向其他國家以品牌授權的方式擴展。
截至 2024 年下半年,瑞幸在新加坡開出 47 家門店,是新加坡第三名的咖啡品牌。前兩名為星巴克(約 140 多家門店),和 The Coffee Bean & Tea Leaf (約 70 多家門店,美國老牌咖啡品牌,後被菲律賓國民餐飲品牌 Jollibee 收購,在東南亞各國均有分布)。
一年多時間開出近 50 家直營門店,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新加坡已經相當不易。一位了解新加坡商場招商情況的業内人士告訴《窄播》,由于品牌競争日益激烈,新加坡現在的等鋪排隊時間超過一年半。
也受制于新加坡的各項高固定成本,據瑞幸 2024 年三季報顯示,其前三季度新加坡市場的收入為 9140 萬元,但支出為 1.677 億元。公司稱,國際業務仍「需要達到相當大的規模」才能盈利。
價格方面,瑞幸新加坡門店新用户首杯 0.99 新币,飲品标價 6-8.5 新币,折扣價 4.2-6.8 新币之間(約合人民币 22-37 元)。如生椰拿鐵标價 8 新币,折扣價 5.6 新币(約合人民币 30 元)。這一售價已較為趨近于當地星巴克的 6.0-8.7 新币(星巴克在新加坡的品牌定位也不高)。
除價格外,瑞幸在新加坡面臨的兩個主要争議,其一是生椰拿鐵在新加坡官方的飲品分級中被分為 D 級,寓意含糖量 / 飽和脂肪含量較高,一度引發輿論擔憂。但也有消費者表示更注重個人口味,在牛奶類產品也能被列為 C 級的新加坡,也出現了「D for Delicious」這類的調侃。
不過從瑞幸 APP 顯示的本地熱賣來看,前五位熱賣產品和對應等級分别為燕麥拿鐵(B)、厚乳拿鐵(C)、冰美式(A)、拿鐵(A)和橙 C 美式(C),可見消費者還是更青睐含糖量較低的傳統口味咖啡。
不同地區熱賣款產品,左:馬來西亞,右:新加坡
其二是瑞幸在新加坡着重依賴 APP 下單,這對個人信息隐私意識較強的新加坡消費者來説也是一道隐形門檻。
這的确是一個真實的本地化問題,一方面,在新加坡及其他東南亞地區,諸如國内微信小程式等線上下單的形式幾乎完全不存在,人工點單仍是常态;但另一方面,會員的數字化運營(包括優惠券的精準推送)可以説是當前瑞幸的最強利器之一,在沒有其他輔助形式的情況下,若不啓用獨立 APP,則近乎相當于瑞幸完全放棄這一長板,同樣很難做到。最終,這一問題可能還需要依賴時間來解決。
馬來西亞:合作加盟第一站,走向更廣的東南亞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接壤,市場容量更大,且同樣具有較高的華人比例、人均 GDP 水平與國内相近,是從新加坡向外輻射的理想第一站。
2024 年 12 月,在經過了幾個月的籌備和篩選之後,瑞幸宣布馬來西亞瑞幸咖啡的代理權花落大資工業。後者所屬的大資集團是馬來西亞根基深厚的多元化集團,旗下 7 家上市公司、橫跨從化工到房產到消費的 10 個領網域,總市值超過 80 億馬币。
據披露,大資工業将獲得瑞幸在馬來西亞 10 年的特許經營權,到期後可選擇延續兩次,每次五年。
而根據大資工業向本地媒體釋出的信息,他們希望瑞幸的馬來西亞門店在兩三年内盡快達到 200 家,這一數字被認為是可實現盈利的規模平衡點。
他們同時強調,馬來西亞瑞幸的營銷戰略重點之一是會員計劃,目标是讓瑞幸咖啡覆蓋所有馬來西亞人。這也可以被視作是瑞幸在海外堅持會員戰略的标志之一。
從門店數量上看,馬來西亞排名第一的咖啡品牌是本土企業 ZUS Coffee,其在 2019 年成立,如今在馬來西亞的門店超過 600 家,并也開始向周邊的菲律賓、新加坡和文萊拓展;擁有 400 多家門店的星巴克(其在馬來西亞的特許經營權屬于本地上市企業成功食品)排名第二。
從營收規模上看,據華陽茶室招股書,在 2023 财年期間,馬來西亞星巴克以 10.91 億馬币營收(約合人民币 17.83 億元)、1.19 億馬币淨利潤(約合人民币 1.94 億元)排名第一,ZUS Coffee 以 2.41 億馬币營收(約合人民币 3.94 億元)、1020 餘萬馬币淨利潤(約合人民币 1667 萬元)排名第四,與前者尚有較大差距。
ZUS Coffee 也被認為是瑞幸在馬來西亞的最大競争對手。作為一個公認的以模仿瑞幸起家的本地品牌,ZUS Coffee 在無論是在 APP 的配色與設計上,還是在咖啡飲料化的大致方向、以及新品的周邊營銷上,都有明顯的學習瑞幸的痕迹。
從價格上看,ZUS Coffee 的定價與馬來西亞瑞幸持平、部分產品稍高,如其招牌產品 CEO 拿鐵售價 9.90 馬币,近期主推的香蕉咖啡系列 12.90 馬币(并推出了帶真香蕉去門店免費換香蕉咖啡的營銷活動)。從產品選擇上來看,ZUS Coffee 還提供包括茶拿鐵、含酒精咖啡、檸檬水、1L 大容量瓶裝咖啡等的更多產品線。
在馬來西亞華人滲透率也非常高的小紅書上,對于馬來西亞瑞幸的開業讨論,Luckin 與 ZUS 的比較是絕對的核心話題之一。在此問題上,ZUS 也曾表示歡迎瑞幸來共同帶動咖啡文化、且最重要還是做好自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瑞幸在國内的老對手,庫迪自 2023 年 8 月開啓國際化戰略後,于當年年末進入馬來西亞市場,目前門店數量近 20 家。據《窄播》的觀察,這些門店通常位于核心商場的非核心位置。
也有媒體曾援引庫迪内部人士的發言稱,與瑞幸想在海外走品牌化的道路不同,庫迪的海外戰略仍然是低價跑量。以馬來西亞為例,庫迪的大部分咖啡标價為 8.9 馬币,再疊加優惠券,實際售價約 7.12 馬币(假設 8 折,約合人民币 11.6 元),相對瑞幸及 ZUS Coffee 的确有價格優勢。
但僅以擴張速度來看,庫迪的門店數量顯然離大資工業提及的 200 家盈利門檻相差甚遠。也有了解庫迪海外拓展的行業人士向《窄播》提及,庫迪在 2024 年上半年大幹出海,也賣出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區網域代理權,但由于路徑過于粗放,到下半年時勢頭明顯減弱,原本從各省抽調組成的海外拓展團隊也已全部召回。
按照庫迪國際版 APP 的顯示,庫迪共上線 13 個國家和地區的咖啡服務(官方數據為海外 27 個國家和地區,海外門店總數超過 2000 家)。但在這 13 個國家和地區中,諸如曾經有 4 家門店的韓國,被爆出在 2024 年 11 月關閉所有門店、暫時退出市場。
瑞幸如何看待出海
盤點瑞幸管理層在多個場合對于瑞幸出海戰略的描述,可以提煉出三個關鍵信息。
第一,國内市場永遠是大本營、基本盤。
瑞幸認為,從客户基數、消費能力上來看,中國咖啡行業的天花板還在持續提高,并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咖啡消費市場。瑞幸接下來仍會深化門店網絡布局,鞏固和擴大品牌在國内的優勢。
此前據瑞幸三季報,瑞幸 Q3 單季營收首次突破百億至 101.81 億元(同比增長 41.4%),單季淨利潤 13.03 億元,期末門店數超過 2.1 萬家。國内業績指标的優異表現和對咖啡供應鏈的持續介入,也是瑞幸走向海外的重要倚仗。
第二,瑞幸對于出海的思考是系統性的,願景是做世界級的咖啡品牌。
要做的是品牌,那看的就不僅是收入、利潤、市值這樣的财務指标,還包括門店數量、覆蓋範圍以及品牌形象、國際影響力等與品牌心智相關的指标。
第三,瑞幸明确海外業務高復雜度,海外市場需要耐心、時間和持續投入。
相較于海外很多國家的成熟咖啡市場,國内的咖啡消費其實還在相當初級的階段。作為初級階段市場的代表品牌,去成熟市場滲透份額,瑞幸并沒有立壯志于復制國内成功經驗、快速海外拓展,而是選擇無論在組織模式還是業務模式,都重新摸索、繼續打磨,尋找更适合的方式、更靈活的策略來拓展海外業務,并付出長期耐心。
路徑依賴、認為出海就是降維打擊,正是當前國内品牌出海難成功的最大阻礙之一。在被調侃血液裏流淌的都是冰美式、人均咖啡消費量為全球平均近 3 倍的韓國市場,庫迪單一低價策略的失效,也正是個中例證。
瑞幸當然還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和挑戰。在小紅書上關于馬來西亞瑞幸的讨論中,也有馬來西亞網友吐槽瑞幸咖啡味淡、不好喝、有負中國大熱品牌的預期,獲得中國網友寬慰:我們買它難道是因為它最好喝嗎,那這不是它在 9 塊 9 裏最好喝。
抛開 9 塊 9 的标籤,找到下一個讓消費「買它、買它、買它」的堅定理由,将是決定瑞幸能否真正躍向世界級品牌的關鍵一步。當然,這一步可以用很長的時間來完成,如果瑞幸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