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月銷2000多輛,飛凡汽車離“非凡”還要多久?,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車圈能見度,作者 | 劉媛媛 & 思銘
那個曾對标特斯拉和蔚來,背靠上汽集團的飛凡汽車如今怎麼樣了?
從一些新動态來看,飛凡頗為積極。8 月 14 日,飛凡汽車舉行了 " 飛凡能量日 " 主題溝通會,其間發布了飛凡三電技術體系,換電北京首站也同步正式上線;8 月 8 日,飛凡汽車宣布與悟空出行合作,并向後者交付了 350 輛 R7 車輛。
更早一些的 8 月 1 日,飛凡汽車發布數據:今年 7 月銷量達 2060 輛,連續 3 個月銷量突破 2000 輛。并表示,随着全新一代極致 AI 系統、換電不斷電等黑科技的發布,30 萬元以内最舒适轎車持續進化。
乍一看,與過去相比,飛凡汽車的銷量和聲量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月銷量破 2000 輛的成績,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真的可以慶祝了嗎?就不説跟比亞迪、廣汽埃安、" 蔚小理 " 等相比了,連與創維汽車、岚圖汽車 " 對打 ",飛凡也沒能赢過。
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飛凡汽車還未建立起多少競争力。品牌力的不足、頻頻出現的小問題、上汽内部多品牌 " 打架 " 等問題,似乎都在限制着飛凡的進一步衝量。
在今年第二款新車飛凡 F7 上市時,飛凡汽車 CEO 吳冰曾表示,飛凡汽車定下了 "2025 年具備盈利能力 " 的目标。如果接下來還是無法造出爆款打開銷量,恐怕談盈利還為時尚早。
雷聲大雨點小
要説飛凡汽車的背景可并不弱,背靠上汽集團這棵大樹,算是不折不扣的含着 " 金湯匙 " 出生,只是從 " 出生 " 起就命運多舛。
品牌最初誕生于 2020 年,當時還是上汽集團旗下的 R 汽車。因為受困于榮威品牌多年給大眾留下的中低端形象,榮威 " 電動超跑 SUV"MARVEL X 的銷量一直不夠理想,所以為了跳出榮威的限制,2020 年上汽集團将榮威 MARVEL 系列分離成 R 品牌線,專注中高端市場。
不過,那會兒的 R 品牌依舊隸屬于榮威品牌,推出的 ER6 和 MARVEL R 兩款純電動產品也被吐槽是榮威的改款車型,品牌區别并不明顯,因此市場存在感一直較低。于是 2021 年 10 月,R 品牌又官宣 " 另起爐灶 ",更名為 " 飛凡汽車 ",以獨立公司的方式進行市場化運作,徹底與榮威 " 分手 "。
雖然背靠上汽集團,飛凡汽車從一開始就擁有了技術支撐,能夠 " 輕裝上陣 "。但從榮威的一個產品序列到分離成 R 品牌,再到獨立為飛凡汽車,相當于 " 出生 " 沒幾年飛凡汽車就改了三次名,這樣就算再強的背景也很難讓消費者記住它,成績自然就不如預期。
2022 年 2 月,飛凡汽車宣布旗下全新中大型 SUV 飛凡 R7 開始預售,定位 " 極致高階純電 SUV",主打智駕、智艙、三電方面。然而,飛凡 R7 後續的表現卻讓人失望。據懂車帝數據,近一年飛凡 R7 的累計銷量不過 5247 輛,今年前 7 個月銷量僅 2096 輛。
其中,數據最好的單月是去年 12 月,實現了 1531 輛;今年也就 7 月表現最好,達到 578 輛。在今年最少的 5 月,銷量甚至只有 47 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2 月,飛凡汽車還曾宣布對飛凡 R7 進行價格調整,最高下調 2.26 萬元,車電分離情況下最高下調 1 萬元。也就是説,在降價措施下依舊無法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
SUV 出師不利,後來推出的純電中大型轎車飛凡 F7 被寄予了厚望,但同樣未能幫助飛凡汽車 " 翻身 "。懂車帝數據顯示,飛凡 F7 從今年 3 月有銷量數據以來,到 7 月的總銷量為 7079 輛,其中單月最高銷量是 2305 輛。
在今年飛凡經銷商大會上,官方曾向蔚來 ET5 下了挑戰書,直言 " 飛凡 F7 在 2023 年銷量要超越蔚來 ET5"。已知蔚來 ET5 今年 1 月銷量是 5795 輛,2 月、3 月均超過 6000 輛,後面 6 月、7 月雖然滑坡至 2000 多輛,但飛凡 F7 要對其實現超越也還是有難度。
吳冰曾立過不少的 flag,比如 "R7 要在 2022 年賣出 10000 輛 "" 到 2025 年,飛凡汽車将成為中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頭部企業 ",目前看來,都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乏力症結何在?
從新能源布局時間來看,飛凡汽車雖然是個 " 新兵 ",但其背後的上汽集團明顯領先于同行。2012 年,榮威就正式入局新能源汽車,推出 e50 微型電動汽車。
同樣是從原有品牌中獨立出來的還有廣汽埃安,早期的埃安車型挂着的是傳祺車标。而傳祺品牌 2017 年才推出首款純電動車 GE3,後成立廣汽新能源,2022 年廣汽新能源更名為埃安。
這樣看起來,埃安俨然是後起之秀。其今年 7 月銷量達到了 4.5 萬輛,前 7 個月的累計銷量是 25.44 萬輛,同比增長 103%,成為六大汽車集團分化的新能源業務中最有希望成為獨角獸的企業。
為何背靠對新能源業務更早布局的上汽,飛凡汽車卻沒能起來呢?
首先是上汽集團内部品牌之間 " 内耗 " 嚴重,旗下子品牌實在太多。榮威、宏光、寶駿、MG 名爵等資深品牌都有新能源車型,純粹的新能源品牌除了飛凡之外還有個智己,二者師出同源,在產品的定價上也有所重疊。
若要新能源業務開花結果,集中力量發展某一品牌足矣,多品牌發展新能源反而容易形成内耗,降低資源分配效率。多生孩子有的時候未必好打架,這樣的前車之鑑有很多。
就拿終端門店數量少來説,查詢官網可知,在北京市,飛凡汽車有 14 家體驗中心和服務站,智己汽車有 12 家體驗中心和臨時展廳,而埃安有 27 家體驗中心和展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一個新能源品牌,在渠道鋪設中更容易上量;兼顧多品牌,反倒容易出現渠道布局推進慢的問題。
LMC 汽車咨詢公司(上海)總經理曾志凌對《車圈能見度》表示,若想提升飛凡市占率,上汽需先理好旗下不同品牌的關系," 飛凡、智己和榮威各品牌之間技術平台、市場重疊嚴重,品牌定位和技術平台都有些錯位。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很難讓其中某個品牌脱穎而出 "。
其次在品控上,飛凡汽車也出現過争議。去年 8 月的成都車展上,就有十餘名飛凡車主身穿印有 " 上汽非凡汽車續航嚴重虛标 " 的白色短袖,站在飛凡汽車展台前維權。
除續航外,車機系統無法更新、電池故障、底盤異響等問題也多見諸投訴平台。其中上市僅 4 個多月的飛凡 F7,截至發稿在車質網上的投訴已經有 24 條,反饋問題大多與低頻共振、車内異響有關。
" 我曾經和一些飛凡車主聊過,不少都對我説,買的飛凡車總是出些小瑕疵。這個問題在飛凡還沒有從榮威中獨立出來時就已經存在,但到現在都沒有解決。" 曾志凌説道。
本身品牌力還沒能體現出來,如果再出現可靠性問題,就很容易影響到銷量甚至是後續發力。而在飛凡汽車的價位區間,特斯拉、蔚來、比亞迪、小鵬、極氪等品牌都在搶占市場,又給飛凡汽車打開 " 新天地 " 增添了難度。
押注換電模式
不可否認,飛凡汽車造車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在上汽集團的資源和基礎上進行。上汽集團龐大的規模效益、制造效益、基地效益都賦予了飛凡汽車成本管理和規模管理的優勢。
按照吳冰所説,未來 10 年到 20 年是電動車快速發展時期,相信中國的市場足夠大,可以容得下更多品牌的成長發展。
"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用户體驗到飛凡的產品,後續在產能允許、質量有保證的情況下,飛凡汽車希望快速把銷量拉上去,沒有一定市場份額的品牌和產品在将來都會很難。" 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吳冰也清楚,飛凡汽車尚未站穩腳跟。
但是市場不會等一個品牌太久。從今年的表現看,飛凡汽車依舊未能實現堅實的市場基盤。那麼銷量還沒大幅拉升,又何談 "2025 年具備盈利能力 " 的目标,現在飛凡汽車手上還有什麼牌?
根據一些最新的動态可以看出,飛凡汽車正在學習蔚來,押注換電模式。上個月,飛凡汽車公布了全面加速換電計劃,宣布位于北京、海口的換電站于 7 月起陸續落成并投入使用,并且下半年将在成都、武漢、蘇州、南京等 10 餘座城市上線 50 餘座換電站。
前幾天,飛凡汽車又在北京舉行 " 飛凡能量日 " 主題溝通會,其間發布了飛凡三電技術體系,飛凡換電北京首站也同步正式上線。
換電模式的優勢有不少,比如充電速度快,媲美油車補能體驗。據悉,飛凡換電站可做到 2 分半鍾換電,下一代換電站最多可實現 40 塊儲備電池、560 次 / 天服務能力、90 秒換電時間。
再比如無電損焦慮、可升容、可更新等,可随心更換電池,一直享受最新的電池技術。同時,名義上降低了購車門檻。車電分離的情況下,如果選擇電池租賃模式,購車金額會低出很多。
不過,換電模式也有很多考驗。一是沒有固定的标準,技術不統一。此前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就認為," 電動車換電也有很多标準化問題,比如整車設計、體積變大、結構安全等等。目前的電池能量密度已經能滿足老百姓日常需求了,所以乘用車領網域換電不會是主流,重卡領網域可能更适合。"
二是巨大的成本投入與現實的盈利難題。有媒體報道,蔚來一代換電站成本約 300 萬元,二代換電站成本在 150 萬元左右。協鑫能科公告披露,單個乘用車換電站投資額為 500.72 萬元,其中換電站投資 260.72 萬元,占比約 52%,線路投資 100 萬元,電池投資 140 萬元。
這也是蔚來換電模式屢屢被看衰的原因。前輩還在被質疑,飛凡汽車這個後繼者就出現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車電分離模式的飛凡 F7 拉低了售價,提升了服務,銷量要比飛凡 R7 好看很多,但仍遠遠不夠。
吳冰在提及盈利目标時説了三個先決條件。首先就是規模,預計到 2025 年飛凡汽車 4-5 個車型形成一定的銷售規模;然後才是管控成本。所以還是先衝量吧,不要讓市場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