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塊錢,東北超級老齡化村莊的一頓飯,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落地吉林省延吉市這座熱門旅遊城市後,沿着延龍高速一路行駛近 50 公裏,就能抵達坐落在邊境線附近的龍門村。
除了春季時漫山遍野的金達萊花和村裏獨具朝鮮族特色的井字形房屋,在中國版圖上,你能找到許多與龍門村類似的村落。
20 世紀 90 年代,龍門村還擁有兩所六年制小學。此後,随着村裏年輕人外出務工或定居縣城,村裏的小學被陸續關停,現在村裏僅剩的 8 位小學生和 6 位中學生需要去 9 公裏外的鎮上上學。
作為龍門村土生土長的黨組織書記,41 歲的張春雷見證了村莊的巨變。他用 " 熱鬧非凡 " 形容小時候村裏的場景。但現在,他變成了村中最年輕的勞動力。截至目前,龍門村共有 1526 位户籍人口,卻只有 303 位常住在村裏,其中 60 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 54%。
在今年 8 月,這座如同世外桃源的村子久違地迎來了增量——村中心一家專為村裏老人提供飯菜的老年食堂正式開始運營。每天 11 點半,村裏老人只需自費 2 元即可來此就餐。
推動老年食堂成立源于中國老齡協會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于去年 11 月在吉林省的一次調研。在調研過程中,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昭德基金主任李紅霞發現,很多地處邊境的農村面臨嚴重的空心化和老齡化問題,老齡化率普遍在 50% 以上,其中一個村莊甚至 20 年沒有嬰兒誕生。同時,受限于身體原因和消費觀念,老人們經常用鹹菜、醬湯簡單對付一頓,缺乏足夠的營養攝入。
李紅霞説,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營養狀況甚至對抗村莊的衰減是大量邊境農村面臨的共同困境。
近一年來,發展老年人助餐服務得到政策層的密集關注。2023 年 10 月,民政部等 11 個部門聯合發布的《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提出目标,到 2025 年底,全國城鄉社區老年助餐服務覆蓋率實現較大幅度提升。其中包括采取傾斜性措施支持農村地區擴大服務供給,引導公益慈善力量積極參與等。
未來如何将這樣的老年食堂案例拓展到更多城市與農村地區,甚至讓老年食堂實現獨立運營,依舊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多方共擔的老年食堂
每天上午 9 點,龍門村約 50 位老人就開始從四面八方匯集至村中心的門球場。有人參與、有人圍觀,通常這樣的門球活動會持續兩個小時。11 點半,緊挨着門球場的老年食堂開始營業,老人們如開席一般圍坐在圓桌旁,開始了一天中最豐盛的一頓飯。
自從 8 月初老年食堂正式運營後,這樣的安排成為村裏許多老人固定的生活方式。對卧床在家的老人,老年食堂會提前安排相關人員送餐上門,配送人員也能獲得 2 元的送餐補貼。
一開始,為了測試建設老年食堂的可行性,龍門村嘗試自主出資在每周末給村裏老人提供午餐,同時協調村裏老齡協會成員做飯以及收拾餐廳。
張春雷説:" 在前期兩個多月的試餐中,村裏有需求的老人幾乎都來用餐,大家也非常認同這樣的助餐模式。"
當試驗成功後,一條由公益項目、村集體、老人共擔成本的模式逐漸形成。
在老年食堂的建設中,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啓動的 " 邊境老人的午餐 " 公益項目将負擔 2 萬元的裝修及設備費用,具體包括冰櫃、消毒櫃、鍋碗瓢盆等用具。實報實銷之外,如果費用超支,則由村集體承擔。
日常餐食方面," 邊境老人的午餐 " 公益項目按照每人每天 6 元的标準補貼老年食堂,老人則需要自付 2 元;在食堂的日常運營中,公益項目每年補貼 5000 元用于支付水電費、燃氣費等費用,超出部分則由村集體承擔;此外,公益項目會給予老年食堂兩位廚師每人每月 1000 元的補貼。
張春雷説,選擇讓老人象征性地付一些費用,也是為了增加老人們對老年食堂的責任感。同時,每天結束用餐後,我們都會詢問老年人對第二天餐食的想法,再由相關工作人員去鎮上的生鮮超市統一采購。老年食堂每餐也都會保持四菜一湯的标準。
老年食堂的到來,也讓龍門村老年人多了一條聚集起來聊天、娛樂的理由。
張春雷説:" 老年人助餐活動現在也延伸變成了一種監護方式。村裏很多老年人處于獨居狀态,如果某一天他們沒有及時出現在食堂,我們就會打電話詢問了解他的情況。"
随着龍門村老年食堂的落地," 邊境老人的午餐 " 公益項目還在繼續謀劃擴張。李紅霞介紹,公益項目短期内計劃在延邊地區建立 5 所老年食堂。中長期來看,會在東北邊境地區以及在雲南、廣西邊境地區的農村拓展老年食堂。
在選點過程中,李紅霞也對開設老年食堂的村莊設定了相應的基礎條件——村莊常住人口老齡化率需超過 50%,村裏有 30 位以上老人能固定在老年食堂就餐,村以及所在的基層政府有強烈意願去推動老年食堂的建設。
雖然規劃逐漸清晰,但現在,李紅霞的團隊依舊需要為公益項目的籌款而奔走。她説:" 邊境地區的氣候環境、居住環境、老年人數量差異很大,不同邊境村的老年食堂建設成本起伏較大。此時,來自企業、個人和社會等層面的多元資金支持就非常重要。同時,我們也希望借這個公益項目讓更多人關注邊境地區的老人,讓更多村莊探索獨立運營老年食堂,這也是這個項目更長遠的價值。"
一座老去的村莊
從張春雷記事起,龍門村的長輩們就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以玉米和大米為主的種植業也是村裏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因龍門村主要是丘陵地貌,無法使用大型農業機械,2000 年後,當地種植業逐漸變得不具備經濟效益,春耕秋收的模式難以維持一個家庭的運轉。于是,大量年輕人選擇背井離鄉。
2002 年至 2009 年,張春雷也曾是村裏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他説,一部分朝鮮族年輕人甚至選擇去韓國打工,如果老家沒有重大事件,可能 3 — 5 年才回村一次。
最初,大量老人依舊選擇堅守在村裏從事農業耕種。再後來,随着村裏年輕人用外出務工的積蓄在縣城買房,相當一部分老人被子女接到縣城,村裏閒置的房屋變得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龍門村共有户籍人口 579 户 1526 人,但常住人口只有 161 户 303 人,常住人口中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 165 人,占比超 54%。
張春雷曾和選擇留在龍門村的老人多次交流,他説,很多老年人對村子有一種故土難離的感情。他們也習慣了在農村平房居住,不願意住樓房,縣城對他們而言都是陌生環境,很難結交新的朋友。因此,如果不是為了幫忙帶孩子,村裏很多老年人不願意跟着子女去縣城。
其實,龍門村的發展也是東三省大量農村的縮影。從 2011 年起,東北人口出現負增長。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20 年東北三省總人口為 9851 萬人,比 2010 年減少 1101 萬人。2023 年,遼寧、黑龍江、吉林的老齡化率領跑全國且均在 26% 以上。
因為缺乏年輕人,龍門村老人們的日常生活十分簡單。
打門球是龍門村老人最主要的娛樂項目,在當地,門球也被稱為長壽球。近幾年,在張春雷的推動下,村裏為老人們新建了兩座門球場,這也是他至今最為自豪的一件事。
在調研過程中,李紅霞也發現,龍門村相當一部分家庭未安裝電視機,老人也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刷短視頻,手機的功能基本局限于與遠方家人溝通。低齡老人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打理種在院子裏的蔬菜、紅薯和玉米等農作物。
生活方面,龍門村老年人的退休金在 100 元 / 月— 300 元 / 月不等。村裏 50 歲至 60 多歲的低齡老年人普遍還在從事農業來賺取生活費,而高齡老年人的生活費大部分只能依靠子女支持。2023 年,龍門村人均純收入約 1.4 萬元。
調研中,李紅霞發現,因為肉類食品需要到 9 公裏外的鎮裏購買,疊加老年人節儉的觀念,龍門村老年人吃飯特别簡單,院子裏的蔬菜是一年四季最主要的餐食來源。冬季時,很多老人就用蔬菜制作成的鹹菜搭配米飯、醬湯簡單對付一頓,營養攝入嚴重不足。
李紅霞表示:" 結束調研回北京後,我們就決定要為他們做點什麼。"
對抗村莊的衰老
過去五十餘年,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 1978 年的 17.92% 升至 2023 年的 66.16%。在這個過程中,大量村莊在快速衰老。
從歷史經驗和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随着一個經濟體的發展,大量村莊的老去甚至消失也不可逆轉。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説,中外研究均表明,城市的生產力是農村的 3 — 5 倍,中國經濟能否成功取決于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能否順利推進。
萬廣華用了一個親戚的親身經歷來説明推進農村居民市民化的好處——一位親戚户籍在江蘇農村,在那裏,一個服務員崗位月收入不到 2000 元,如果驅車向東 4 個小時到上海,工作内容沒有任何變化,月收入至少 5000 元。因此,江蘇農村空心化現象已非常嚴重。
作為土生土長的龍門村人,除了守着村裏上百位老人,張春雷想尋求機會去對抗這樣的時代變遷。
他説:" 除了養老,目前村裏的另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壯大村集體經濟。我們想要尋找一個既能讓年輕人留在龍門村,又能掙錢養家的辦法。"
在推動老年食堂建設過程中,李紅霞説,如果能同時通過外部社會的助力發掘村裏的經濟增長點,例如幫一個村莊每年創收 10 萬元— 15 萬元,那麼基本就能解決村裏老年食堂獨立運營的問題。此消彼長間,我們也能将公益資金用于幫扶更多村莊的老年食堂建設。
張春雷的想法是,只要年輕人願意回到村裏發展事業,村裏會根據年輕人的產業發展方向提供相應的政策性幫扶。" 讓不熟悉此地的人來投資不現實,讓年輕人回來種地也不現實。現在我們在征求村裏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的意見,探讨他們回村後可以做什麼產業,村裏也會根據他們的意見積極去做配套發展。"
近幾年,龍門村的集體產業發展逐漸有了起色。依靠實施頭道鎮林下靈芝產業項目、有機大米共享稻田等產業項目,2022 年村集體經濟收入 106 萬元,2023 年收入 108.9 萬元。張春雷説,随着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相信在未來幾年,村裏能依靠自有收入來維持老年食堂的運轉。
在李紅霞看來,助餐服務能滿足短期内老年人的需求,但大量邊境村仍處在減量發展的過程,只有通過特色化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賦能村集體帶頭人,逐漸讓年輕人或者中年人願意再次回到村裏,無數個如龍門村一般的村落才能夠延續下去。
随着中秋佳節的到來,沉寂多月的龍門村将迎來一年中人數最多的時節。在當地的朝鮮族中,每年中秋節的隆重程度堪比春節,年輕人只要不身處外省,基本會拖家帶口趕回龍門村,村裏老人也會穿上傳統服飾迎接節日的到來。
恍惚間,龍門村又變回張春雷記憶中那個熱鬧非凡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