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囤酒店”成雙11消費新潮,OTA平台的好日子來了?,歡迎閲讀。
文 | 陸玖商業評論
努力的人還在囤化妝品,但聰明的人已經在囤酒店了。
這個雙 11,範琳并沒有像往年一樣為了買到更便宜的化妝品上班摸魚計算打折滿減券,而是把心思花到了 " 囤酒店 " 上。雙 11 還未過半,光是定金範琳就下了将近 10 單,花費了 500 元。要是算上後續補上的尾款,這些看似是 " 羊毛 " 的酒店花了她将近一萬元。
範琳并非個例。從酒店品類爆款不難得見,旅遊行業的消費熱情正悄然發生着轉移。從 " 囤旅遊 " 到 " 囤酒店 " 這個品類,到底是什麼催生了這個變化?
逐漸顯出潛力的 " 囤旅遊 "
事實上,囤旅遊產品對 OTA 平台來説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幾年前,一些 OTA 平台就推出了 " 囤旅遊 " 的玩法。但在當時,即時出行、随買随約的產品更受消費者歡迎,初出茅廬的 " 囤 " 概念并不普及。
直到三年疫情,消費者對于出行的需求量激增," 囤旅遊 " 才逐漸搶占了消費者的心智。盡管疫情過後,預定訂單量比疫情期間下降了不少,但對比疫情之前還是有所提升,這也意味着 " 囤旅遊 " 開始成為酒旅行業不可忽視的新業态。
數據顯示,2023 年雙 11 期間,飛豬的交易用户數同比增長 100%,活動商品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超 80%,囤旅遊從潮流變成了主流;而到了今年國慶期間,國内高星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近 40%,包含機票、酒店、餐飲等權益在内的旅遊套餐預訂量同比增長近 40%。
伴随着這種消費潮流,在各大平台上,部分酒店通用兑換券、高星酒店羊毛券等囤貨券都成了搶手的 " 硬通貨 "。
這樣的結果并不令人意外。客觀來看," 囤旅遊 " 的消費模式不管是對消費者,還是對平台和商家來説,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對于 OTA 平台來説,之前數年來,平台并未開發出太多有助于消費體 驗的功能,因此用户在囤買旅遊產品時,一般會使用預付費消費模式,而提前支付的資金一般會存在平台的專户當中,并随着用户的核銷打給相應的旅遊機構。
對于商家,不乏也是一件好事。商家可以根據用户的預訂量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并根據淡季和旺季做好不同的應對措施,如獲取到更多客源,提高酒店運營效率等等。
消費者同樣也是受益者,直接降價、少花錢,讓未來可能在出行中遇到的 " 酒店刺客 " 更少一些,這些優勢提升了他們的下單意願。就像許多人習慣在雙 11 期間 " 囤化妝品 " 一樣," 囤旅遊 " 對消費者來説就是 " 先買,想用就用,不用了退款也沒有任何成本 "。
傳統在線平台錨定雙 11
與之前有所不同的是," 囤酒店 " 的影響力和想象力在今年被無限放大,像範琳一樣的用户在今年雙 11、618 期間都将 " 囤到高性價比酒店 " 視作了自己在電商節期間的唯一目标。
一方面,人們對出行的需求仍在不斷提高。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中,全國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長 5.1%,尤其是在國内高星級酒店市場上,預訂量增長明顯。
另一方面,一些年輕人将 " 住酒店 " 作為了日常的娛樂方式之一,類似 " 想解壓就去住酒店 " 的消費心理越來越被承認,酒店也不再僅僅是旅遊時的剛需,而變得越來越日常、普遍。
對應旺盛的需求,OTA 平台也好,酒店也罷,如何能夠在給出實打實優 惠的同時保證履約的順暢,才是吸引 " 囤 " 力的關鍵。
價格是最先被考量的标準。
有不少消費者發現,酒店等商品會在不同渠道中出現不同定價,對此,一位資深從業人士表示," 這背後其實是由多方因素疊加所導致的狀态,諸如酒店本身的會員積分兑換、淡季商品的調配、旅遊機構的尾單甩貨,都有可能影響到價格。"
" 前端價格感知不同,也不完全只有上面的這些因素,特别是趕上像雙 11 這種大促時期,平台方也給出一些補貼。整體來説,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優惠疊加,而是一個非常龐雜要素融合之後的體現。" 該人士補充道。
一位酒店經理則對陸玖商業評論表示,有些時候,平台的補貼才是最終決定折扣和優惠力度的關鍵,比如像華住會,可能會在自己的 APP 上,攜程、同程等不同渠道,最大價格差甚至能到幾十塊錢。
價格比拼之外,其他維度的消費體驗也或多或少影響着消費者的選擇和決策。為了吸引流量,OTA 平台在最近一兩年裏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創新。
此前,飛豬就已面對長期花呗的用户上線了 " 先囤後付、不約可退 " 的服務,現在又新增了 "0 元囤權益 " 的功能;而攜程今年也推出類似于前者的 " 先囤後付 ",即 0 元下單,待產品使用後計入賬單,很明顯是想借力雙 11 去分一杯羹。
自去年雙 11 開始,飛豬還上線了酒店候補模式,形式與高鐵票候補模式類似,前一個消費者取消預約後,提交候補的下一個消費者可以快速跟進。這不僅提高了用户體驗,也能夠增加實際的核銷率,如萬達酒店去年的套餐商品訂單核銷進度同比上一年增長超過 3 倍。
拓寬着入駐酒店規模,也是獲客的又一大推動力。數據顯示,在今年攜程 919 旅行劃算節期間,參與活動的商家數量比去年增加 158%,動銷率高達 92.5%,參與活動的商品數量較去年增長了 177%,GMV 破百萬的商家同比增加 84%。
與此同時,像去哪兒、美團等平台也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這場争奪囤酒店消費者的大戰中。
市場潛力仍很大
不過需要提到的一點是,盡管僅囤酒店這一個品類就能帶來不錯的消費力,但已上市的 OTA 平台,似乎并沒有給市場帶來一份與預期相對應的資本答卷。
雪球網顯示,今年以來,攜程股價雖然整體看來還是呈現出一種上升态勢,但幅度并未達到市場預期,哪怕是雙 11 期間帶着新武器 " 先囤後付 " 正面剛飛豬,股價變化也并不明顯。
與之類似的還有同程。同程今年并未深度參與雙 11 活動,其股價顯示兩次增幅分别為五一前後和十一前後,這兩次的高峰都與旅遊行業旺季的增長有關,屬于周期性增長,同樣與消費趨勢的改變關系不大。
這意味着,盡管在消費市場上 " 囤旅遊 " 擁有着頗高的受歡迎度,OTA 平台也常常被傳已經逆勢增長、實現快速復蘇,但在資本市場上,這一新型消費趨勢還暫時未能給平台激起太大的水花。
不過,盡管從 " 囤旅遊 " 到 " 囤酒店 ",這些消費熱潮和消費方式上給 OTA 平台股價帶來的變化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行業來説,這些變化不可逆轉,只有順應趨勢才能擁抱更廣的未來。
攜程相關負責人表示:" ‘先囤貨、後消費’的形式不僅可以降低消費者下單旅遊服務時的決策門檻,還更方便消費者靈活安排未來出遊計劃。尤其在年輕旅客群體中,他們對產品價格是否劃算、自己能否靈活安排出遊假期、產品不約可退機制是否完善等頗為關注。"
上述從業人士對此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認為,基于中國人扎堆的出行習慣,相較于即時出行,囤旅遊讓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預約,對于商家就是帶動銷量,特别是像東北地區的極端城市,一年可能只有 2、3 個月的高峰期,類似的方式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調控供需。
不難看出," 囤旅遊 "" 囤酒店 " 在未來很可能成為 OTA 平台重要的業務。在快消品低價逐漸轉為常态的今天,囤酒店等產品能夠火爆的真正原因,在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攤平旅遊周期所帶來的成本。
不過,平台如何讓用户囤下訂單還不是重點,如何在眼花缭亂的酒旅市場讓用户能夠囤貨并核銷訂單,從而真正地為平台與商家們創造價值,才是攜程、飛豬們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資本市場期待他們通過實踐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