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任澤平:下半年中國經濟復蘇可期,歡迎閲讀。
2023 年上半年中國 GDP 實現了 5.5% 的增長,但從全球角度來看,經濟處于下行态勢,國際環境局勢動蕩、產業脱鈎 …… 整個大環境更多還是從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競争。
下半年,中國經濟會往怎樣的方向發展?
未來 3-5 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着哪些機遇和挑戰?
房地產市場接下來是怎樣的走向?
針對上述這些問題,近日我們和經濟學家任澤平展開了一場對談。
他説,下半年中國經濟的復蘇是可以期待的;房地產最好的方式是讓它市場化,回歸常态。
以下是本次訪談精編,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口 述:任澤平 獨立經濟學家、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
訪 談:林定忠 正和島副總編輯、視頻主編
編 輯:米麗萍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下半年,中國經濟會好嗎?
很早之前我就呼籲 " 是該全力拼經濟了 ",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如果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放緩,那麼它的就業、金融風險、債務等一系列問題都會暴露,不發展是不行的。
比如很多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甚至包括像日本這樣陷入人口老齡化的零增長的國家,整個社會的活力大幅下降。拉美當年經濟停滞,波動比較大的時候,社會都發生了動蕩。
發展了以後,老百姓收入提高,就業改善,就會安居樂業,這都是經濟學的常識。
這些年總的來説中國經濟發展還是不錯的,但是這半年還是面臨着一些挑戰。經濟放緩以後,地方的債務壓力就開始凸顯,也對金融帶來一些風險,所以一定要發展。
發展既要尊重規律,也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領導人講 " 撸起袖子加油幹 ",事業都是人幹出來、奮鬥出來的,有一句歌詞叫 " 愛拼才會赢 ",所以要全力拼經濟,這是主觀能動性。
怎麼提振民營經濟的信心、市場主體的信心,就是要讓他們拼經濟。
第二,尊重經濟規律。比如説現在投資你肯定不能投老基建了,得投新基建,要跟高質量發展相匹配。
我這幾年一直呼籲的是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我們的充電樁、數字經濟、高端制造要突破 " 卡脖子 ",現代服務業要跟我們的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相匹配,要拼的是這些經濟,而不能走回頭路,搞那些過剩的。
我覺得傳統經濟最重要的是軟着陸,要穩住,新經濟要發展壯大,這兩個都不能偏頗、走極端,所以我提出了 " 全力拼經濟 ",這個詞還有利于提振大家的信心,一聽説 " 拼 " 經濟,大家就鉚足勁,有幹勁。
尤其是 7 月 24 日政治局會議傳遞的信息非常積極,我們要擴大内需、提振民營經濟的信心、活躍資本市場、優化調整房地產的調控政策等等,給我們傳遞了非常多的積極信号。
今年下半年是比較關鍵的時點,中國面臨着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外部又面臨着地緣動蕩、逆全球化的潮湧,在這個時候,我們在内部把經濟拼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
我們二季度的經濟增長是 5.5%,應該叫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結構性有壓力,結構性有亮點。
比上不足,因為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挑戰不同,所以有的增長比我們高;比下有餘,相比于歐洲我們好太多了,5.5% 的增速放在全球來説還是領先的。
結構性有亮點也有壓力。新能源、人工智能這些硬科技的增長占比比較小,新能源整個產業鏈也就 3 萬億。傳統經濟的壓力比較大,但是占比又比較大,房地產高峰時預售屋屋的銷售額是 18 萬億,現在也有 13-15 萬億。這時候既要發展新經濟,也要把傳統經濟穩住。
我們正在逐步地取消此前市場過熱時期的一些對房地產的限購、限貸、限價的政策。
住建部也表示要降低首付比和改善性住房的税費,降低老百姓買房的成本,這不是刺激,是讓它回歸市場的常态、平穩,因為以前收得太緊了。
這些政策都是市場過熱時期出的,這個時候要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供求關系進行調整,我覺得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年的經濟一季度不錯,二季度是有所下滑的,現在這個時點我覺得政策出得非常及時,擴大内需、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然後讓股市繁榮,房地產穩住。
政策除了穩健之外,後面要跟一些 "1+N" 細則性的配套政策,比如超大城市的老舊小區改造,配套一些銀行貸款等真金白銀的政策。
我覺得下半年中國經濟的復蘇是可以期待的。當然這個時點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政策要到位、要落地,期待各個部門、各個地方按照中央的精神,出真金白銀的政策。
在這裏我也呼籲我們的企業家也振奮精神,不要被一些個别的噪音所幹擾,因為這不是國家的主流,那些人也不代表什麼。
未來 3-5 年,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
未來 3-5 年,中國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我是一個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理性的樂觀主義者,非常看好中國經濟長期的繁榮發展。
第一,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統計市場,畢竟有 14 億人;第二,中國有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大概五六億,消費能力非常強;第三,我們有體制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第四,中國人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勤勞、智慧、吃苦耐勞。
我們正在迎接以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健康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革命,給我們的產業轉型更新和企業提供了很多機會。中國在新能源領網域是全球大玩家了,已經在牌桌上了。當然在半導體和人工智能上還有差距,要奮起直追。
挑戰的話我覺得有幾個值得關注。
第一個是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挑戰。中國去年的生育率是 1.1,今年可能會跌破 1。
生育率 1.1 是什麼概念呢,美國大約是 1.7,德國大約 1.5,世界上老齡化、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是 1.26,也比我們高,更别説拉美、中東、非洲了,它們都是 2、3、4。
如果要是 1 左右,就意味着我們一代人少一半,人口結構面臨巨大挑戰,年輕人越來越少,老年人越來越多,社會活力會下降,整個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會下降。
那個時候拼經濟,年輕人沒了只能靠老人去拼,能拼得起來嗎?這會影響到我們整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所以要盡快地采取有力措施來提升生育率,應對老齡化。
第二,我們現在面臨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的風潮,甚至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需要展現出超人的智慧,中國是世界和平和發展的中流砥柱,随着自己不斷強大,要開始承擔更多的大國責任,通過與其他國家良好的溝通交流,維持世界的秩序和穩定。
第三,我們的民營經濟信心經歷了短暫的谷底,要提振。
民營經濟是我們市場的主體,但現在民間投資是負增長,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外部的挑戰、内部的轉型,民營企業家普遍感到迷茫。
還有個别觀點對民營經濟喊打喊殺,或者提出 " 離場論 ",現在國家已經出台明确檔案予以否定和批駁。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學者也有責任,需要站出來守護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為民營經濟鼓呼。
總的來説,我對未來中國經濟還是有信心的,只要我們能夠克服暫時、短期的人口老齡化、逆全球化、民營經濟的信心不振等問題,未來大有前途。
我也希望國家的有關部門多多呵護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家們放下包袱再出發。
現在放眼全球來看,比中國好的國家不多了,中國的治安很好,霧霾也治理了,房住不炒,我們還是做了很多的。
再加上我們新能源等領網域要爆發出新的機會,這個時候大家都要做出調整,企業家要擁抱新時代、适應新時代。
我覺得只要大家都溝通,提振信心,出一些實質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一些專業、有情懷的企業家、學者多多呼籲,中國經濟未來是大有可為的。
做企業面臨的難點
有人説企業家是不能聽經濟學家的,因為經濟學家更多地研究宏觀經濟形勢,我現在也是兩個身份,一個是實戰派經濟學家,做研究,另外我也在自己做企業。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企業家不宜過度自負,經濟學家也不要動不動就去指導企業家發展,因為各有所長,術業有專攻,要論管理經濟學家肯定不行,但要是對經濟形勢的分析、政策的解讀,企業家肯定不如經濟學家,就像李世民説的,"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
我也是快奔 50 的人了,經歷了很多事,發現一切出發點都跟價值觀和世界觀有關。
第一,我覺得人生就是一場旅程,結果沒有那麼重要,過程是最重要的。最大的财富不是物質層面而是精神層面的,就是你通過你的人生閲歷提高了自己的認知,物質是可以毀滅的,精神是永存的。
第二,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要問問自己這個價值觀是不是正心正念。
過去幾年我為放開生育、新能源、民營經濟發聲,甚至參與一些論戰,我每次都想明哲保身,但有時候不得不説的時候,就要反問自己是不是正心正念。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是不是本着用知識推動社會進步的,是不是因為你的發聲或者一些舉動能夠讓社會變得更好,我覺得最終是價值觀的勝利。
就像古人講的 " 德以載富 ",一個人的權力、财富、名聲、影響力越大,越要想清楚這些都是社會對你的一種信任,社會大眾囑托你利用好你的财富、權力、名望和影響力,來做推動社會進步的事情。
如果你在價值觀上錯了,一定會被反噬得特别狠。
第三,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要做一個產品,你的價值都取決于對他人的價值,對别人貢獻的價值越大,自己的價值就越大。
真正下場做民營企業之後,我發現中國的企業家真的了不起,他們展現的企業家精神讓人感佩。
第一,民營企業面臨着很多挑戰,比如説輿論壓力。
一個企業如果不賺錢,怎麼養活人呢,怎麼擴大就業、交税呢。我覺得有時候社會要對企業家有包容,讓企業家光明正大地賺錢。只要合法合規、不偷逃漏税,大家就多一些包容。企業賺了錢,就帶動了就業,給國家交税,造福社會。
第二,客觀來講,我們整體的成本還是比較高。
現在房租、人員成本、五險一金都比較高,所以怎麼來降低企業的各項費用支出,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大的事情。
第三,公共政策要加強跟企業家的溝通和預期管理,把事辦好。
比如説我要開個餐館,裝修好了、把椅子等買好了、員工招來了、食材準備好了,突然説不能開門了,這樣下去企業真的是不敢投入了。所以我覺得要改善營商環境,營造對企業家友好的環境。
總之,中國民營企業非常不容易,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精神非常偉大,希望社會多一些包容、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那些喊打喊殺的言論趕緊退潮,民營企業家振奮起來,多為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帶動就業、推動經濟復蘇做更大的貢獻。
房地產到全力放開的時候了嗎?
關于房地產,我覺得我們有很多誤解。
第一,房地產仍然是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我們城鎮化率是 65%,改善性需求很大,再加上老舊小區改造,房地產為中國經濟還能夠提供一些重要的支撐,不能輕易讓它硬着陸,更不能放棄。
第二,我們以前出台的限購、限貸、限價這些限制性措施不能説錯,因為當時的環境市場過熱,出台這些限制性措施是合理的。
但是現在供求關系、市場形勢發生了變化,房地產市場冷了,這時候就要加火,應該把此前的這些限制性措施予以取消,這也是我一直呼籲的。
現在确實也看到了一些變化,比如説 "7.24" 會議上講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優化調整房地產政策,住建部的會議上明确講要降低首付比,降低改善性住房的交易性的税費,我覺得都是非常好的政策。
第三,對房地產我們要有理性的認識。
有人説房地產一定要跌,不跌沒人買,房價最好攔腰砍一半。如果房地產真的崩盤,受傷最嚴重的一定是老百姓。
很多人現在最大的資產就是房子,有人説我沒房子,那房價跌下來我不正好抄底嗎。
房地產是一個產業鏈的概念,帶動了中國幾千萬人就業,房地產不好了,整個產業鏈都會受影響,所以一定要有理性的、科學的認知。
房地產最好的方式是讓它市場化,回歸常态,軟着陸,穩定發展,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去炒房,提高實體經濟的成本,扼殺年輕人的希望。
但是如果硬着陸,房價暴跌,造成大量的爛尾樓,然後銀行的不良以及大量的失業,也不行,一定要走中間路線。
讓房地產逐漸地軟着陸,長期穩定發展,我覺得是一個好事,當然這是個技術活,怎麼做好呢?還需要構建我們的新模式,比如説城市群戰略、人力挂鈎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我在《房地產大趨勢》這本書裏也寫到,未來中國會有 70% 的城市房地產過剩,有 20% 的城市房地產有發展潛力。
我講過一個觀點," 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長期還是看人口。
城鎮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人從農村到城市,所以房價是漲的。
第二個階段就是人從低能級城市包括農村,往大的都市圈城市群流入,這時候就出現了嚴重的分化。低能級城市像西北、東北、一些三線城市,因為人口流入停滞,出現了人口的流出,基本就不會再漲了。
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群流入,比如長三角、珠三角一些區網域中心城市,未來還有人口的需求潛力,這些地方房地產市場還有支撐。
再加上中國人口總量的拐點已經出現,城鎮化接近尾聲,人均住房面積 30 多平,套户比 1.09 套,國家也提出要穩定房地產的預期。
結合這些因素,中國未來 70% 的城市我覺得房子基本飽和,甚至過剩,只有 20% 多有人口流入的這些都市圈、城市群、區網域中心城市還有一些需求。
至于房地產税的問題,我有幾個判斷。
第一,從土地财政往房地產税轉型是大勢所趨,因為大開發時代落幕以後,地賣一塊少一塊,後面肯定賣不動了,因為房子越建越少了,只能在存量上想辦法,就是房地產税。
第二,房地產税的出台需要時機,我覺得現在不是好時機,而是雪上加霜。一定是房地產市場不錯,能扛得住的時候出台。
第三,一定要合理,在存量環境提高了税費,就一定要降低交易環節的税費,不然會增加老百姓的綜合税費。
比如説把交易環節的税費大量降低,再開征存量環節的税費,相對合理一點。
而且要對一些特殊人群給一些免征,比如一些公家宿舍,多孩的家庭,贍養老人、子女家庭負擔比較重的、有失業的,給予一些特殊照顧。
我覺得如果真要出台,先不要面那麼大,可以先找一些熱點城市試點,試點也不要全範圍的,比如像賈康老師講的首套改善性的先别征,先從豪宅和三套以上開征,逐步再去改善,會好一點。
總的來説,現在經濟、房地產都是需要恢復的時候,大家要有理性的認識。
排版 | 十一
編輯 | 十一 主編 | 孫允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