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長三角第10座萬億城市,花落誰家?,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阿力米熱
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競逐越演越烈。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數據發現,2024 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的 GDP 總和達到 73549.46 億元。從占比情況來看,長三角占全國 GDP 總量的 24.82%,接近四分之一。
不僅如此,長三角還是全國 " 萬億之城 " 最多的地區,囊括了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南通、常州 9 個城市。
如今,温州、徐州都加入 " 萬億俱樂部 " 的競逐——這兩座城市都将衝萬億 GDP 的時間表設定在 2025 年。
2023 年一季度,徐州領先温州 14 億元。到了今年,温州逆襲,反超徐州 7 億元,重回長三角 GDP 前十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座城市都是 C 牌城市:温州的車牌是 " 浙 C",而徐州則是 " 蘇 C"。除了經濟體量相近以外,兩地在人口數量、市網域面積方面也較為相近。
至于誰能成為長三角 " 萬億俱樂部 " 的第 10 位 " 幸運兒 ",值得期待。
" 浙 C" 反超
作為浙江的經濟重鎮,温州素有 " 民營經濟之都 " 的稱号。若縱觀其經濟發展歷程,温州能取得現在的成績,并不容易。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從農村家庭工業起步的 " 温州模式 " 曾讓這座城市名揚四海。那個時候,温州家家户户開起了前店後廠式的家庭作坊,伴着家庭工業的興起,區網域性的產銷基地,即專業市場也随之發展起來。
家庭工業和專業市場的相互依存,共同促進了温州的經濟發展。久而久之,服裝、鞋革、電氣、泵閥、汽摩配五大傳統產業成為温州產業的最大特色和亮點。
但在這個過程中,温州并不都是順風順水。随着生產方式和消費需求不斷迭代,温州的傳統制造業一度暴露出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產出效益低等結構性短板。再加上 2011 年局部金融風波衝擊温州民間金融,使得温州的經濟發展進入了 " 陣痛期 "。
統計數據顯示,2010 年到 2018 年,温州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若從 GDP 的增速來看,在這八年期間,其經濟總量增長了 105%,同期全國 GDP 總量增長了 126%,增速低于全國水平。
不過,温州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產業短板。在這期間,温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力度,并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加強自主研發,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在一系列政策舉措的疊加作用下,温州也看到了成效。
統計數據顯示,2019 年温州 GDP 排名提升 5 位,躍升至全國第 30 位。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温州經濟提速勢頭明顯,GDP 總量達到 2125.2 億元,同比增長 6.1%,在全國排名第 27 位。
温州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若細看温州經濟發展亮點,在眾多產業當中,工業經濟增長動能十分強勁。數據顯示,2024 年一季度,温州規上工業增加值為 378.1 億元,同比增長 10.7%,高于全省 2.5 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加快 1.3、4.7 個百分點。
河海大學區網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過去温州經歷了一段彎路,包括產業結構轉型緩慢、企業外遷等問題。但近年來,温州也在着力轉型,其產業轉型的一個特點,就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
例如在新材料、新能源領網域,青山控股已成為世界 500 強企業,擁有着大量的鎳礦資源和新能源項目;華峰集團作為國内頂尖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全球聚氨酯制品材料主要產銷企業。此外,在智能裝備領網域,正泰集團成為中國低壓電器龍頭企業,樂清電器也成功創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 整體來説,這幾個產業正處在風口上。加上國家正推進老舊設備更新,也給温州例如智能裝備產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并且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市場化程度也将助推于此。這些種種成效都能表明,温州產業轉型較為順利,且部分產業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劉奇洪説道。
温州一季度的投資數據也印證了這一态勢。2024 年一季度,温州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6.9%。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 10.7%,占到工業投資的 56.5%。
誰将更勝一籌?
同樣作為長三角地區的 "C 城 ",今年一季度,徐州的經濟運行也非常客觀。統計數據顯示,GDP 總量達到 2118.35 億元。從增量上來看,較去年同期增加了 102.1 億元。
不過相比于温州,徐州的發展态勢暫時稍遜一籌。去年一季度,徐州 GDP2016.25 億元,領先温州約 14 億元,而今年同期,温州則反超徐州 7 億元。
實際上,徐州和温州在經濟體量、市網域面積、人口數量都較為相近,也分别是江蘇和浙江的 "C 城 ",但從發展路徑來看,兩城各不相同。
對于徐州來説,其經濟發展優勢主要體現在重工業上,而温州則是以輕工業和商品經濟為主導。
徐州和平大橋夜景 圖源:圖蟲創意
據了解,徐州是江蘇唯一兼具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雙重身份的城市,其經濟發展主要分為市區經濟和各縣經濟兩塊。市區經濟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如新能源、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以及應急產業等,各縣經濟則主要以紡織、食品、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
在眾多的產業當中,徐州的工程機械產業有較強的市場競争力,也是全國 45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
目前,徐州工程機械產業規模超過 2100 億元,占全國市場超五分之一。集聚了徐工集團、卡特彼勒、利勃海爾等一批世界 500 強企業,其中徐工集團更是連續 3 年位居全球行業前三,這為徐州的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此外,近些年來徐州在新材料、集成電路等領網域的探索上也取得了不錯的突破,成為了拉動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徐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6.9%,較 1-2 月份再提高了 2.8 個百分點。細分來看,新材料產業產值同比增長 6.9%,集成電路與 ICT、安全應急產業產值分别增長 26.5%、5.9%。
集成電路芯片 圖源:圖蟲創意
" 不過,在優勢產業之外,徐州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缺乏強勢本土品牌產品,動力不夠強,招商引資遭遇一二三四線城市同質競争,是徐州所面臨的短板所在。而温州在高校數量、高校層次上處于明顯弱勢。" 劉奇洪説道。
兩城在各自優勢產業上發力的同時,近期對于 " 誰是長三角下一座萬億之城 " 的猜測也越來越多。
從 GDP 總量來看,徐州和温州在 2023 年的 GDP 分别為 8900.4 億元、8730.6 億元,相差僅 170 億元左右。按照規劃的時間表,徐州明确要在 " 十四五 " 邁入萬億級城市,温州則明确到 " 十四五 " 末,實現萬億級地區生產總值、千萬級人口,打造 " 雙萬 " 城市。
" 徐州的交通區位優勢能成為它衝刺萬億之城的加分項。" 劉奇洪分析稱。
徐州目前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未來高鐵網絡還将進一步拓展,使徐州在四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上具有更強的輻射力。此外,徐州周邊地區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豐富,這也成為吸引人口和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不過,劉奇洪認為,僅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很多結論還為時過早,不能确定誰能跑赢。" 這兩個城市,預計今年全年 GDP 衝刺萬億級有一定的難度,對增長幅度的要求很高,但明年大概率都會實現萬億 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