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為什麼説“我國人口紅利仍在延續”?,歡迎閲讀。
①随着教育水平、國民素質顯著提升,人口紅利非但沒有消失,反倒為人才紅利打開了增長空間;
② " 銀發經濟 " 寫進政策檔案,站上風口;" 銀發力量 " 入選年度流行語,引人注目。
為什麼説 " 我國人口紅利仍在延續 "?(讀者點題 · 共同關注)
網上有人説,老齡化加快,社會正面臨 " 未富先老 " 的挑戰,人口紅利已經見底。我想知道,咱們國家的人口紅利還能不能延續?經濟發展和個人生活是不是都要受影響?将來我們給長輩、給自己養老,會不會 " 壓力山大 "?
——人民網網友 1*3
人口問題," 國之大者 "。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等趨勢性特征,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兩成。一邊邁向共同富裕,一邊經歷 " 未富先老 ",這是擺在面前的現實。
" 未富先老 ",是否意味着人口紅利消失?人口發展,還能支撐我們增進民生福祉、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嗎?
尋求答案,不妨先着眼其中的兩組關鍵詞,厘清人口與紅利、" 富 " 與 " 老 " 的辯證關系。
數十年的快速發展、" 兩大奇迹 ",無疑得益于勞動力豐富。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紅利、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更是根本原因。人口,并非發展紅利的全部;即便勞動力減少,尚有政策、技術、資本等要素補位、兜底,對衝單方面影響。
再説人口紅利,其内涵也在與時俱進。人口發展,既看數量,也看質量。随着教育水平、國民素質顯著提升,人口紅利非但沒有消失,反倒為人才紅利打開了增長空間。釋放人才紅利,助推科技創新、產業更新,正是 " 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 的題中之義。
人口與紅利,不是一道簡單的加減題,更像囊括若幹變量和算法的多元函數,通過高階視角,才能透徹解析。
同理,人口紅利不僅要看增量,還要看存量;不僅在于 " 新生代 ",也在于愈發給力的 " 老一輩 "。
曾經,人們還擔心老年人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節奏。轉眼間,一批老年人刷起了短視頻、愛上了網購,甚至自己當網紅、做電商,破次元、火出圈。1.7 億中國老年網民為互聯網注入新活力,人口紅利的延續效應,不容小觑。
放眼更多領網域,銀發群體同樣朝氣蓬勃。風景名勝地,帶着户外裝備、攝影器材,體力不輸小年輕;相約健身房、滑雪場,燃燒卡路裏;投身各類教育平台,舍得為知識付費,活到老、學到老。中老年文旅年消費超 7000 億元、在線教育人群約 3500 萬、馬拉松參賽者逐年增加 …… 六七十歲,正是 " 闖 " 的年紀。
" 老 ",未必是 " 富 " 的阻礙。
" 銀發經濟 " 寫進政策檔案,站上風口;" 銀發力量 " 入選年度流行語,引人注目;陪老年人就診、代寫回憶錄,成為許多年輕人 " 創收 " 的新行當。身邊事、大數據都在表明,億萬 " 銀發族 "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完全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社會發展的機遇。
向 " 老 " 發力,再創紅利。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确提出 " 健全分級分類、普惠可及、覆蓋城鄉、持續發展的養老服務體系 "" 進一步激發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活力,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 "" 讓全體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 頂層設計指明方向,眾多實幹者、創新者循聲耕耘。
人口有存量、有質量,銀發力量支棱起來、老當益壯。釋放新紅利,可期亦可及。
展開視野,還能看到,統籌應對少子化、老齡化,避免顧此失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人口發展新形勢下,不斷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動力。一系列戰略之舉,照應當下,照亮未來。
新時代的中國,無論長幼,都有條件展望并踐行同一個目标:充滿信心,把日子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