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人均GDP十強市出爐:長三角占一半,這三個城市首次突破20萬大關,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阿力米熱
全國人均 GDP 十強城市,又洗牌了。
時代周報記者根據各地統計局公布的 2024 年經濟運行數據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 2023 年各省的常住人口數進行粗略計算,人均 GDP 前十強城市分别為鄂爾多斯、克拉瑪依、北京、無錫、上海、榆林、深圳、蘇州、常州、南京。
具體來看," 家裏有礦 " 的鄂爾多斯依舊霸榜首位,人均 GDP 達到 28.65 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 3 倍。同樣是能源型城市,克拉瑪依以人均 GDP27.13 萬元緊随其後,位居全國第二。
此外,人均 GDP 超過 20 萬元的城市有 7 位,分别為北京、無錫、上海、榆林、深圳、蘇州、常州。這其中,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深圳、蘇州、常州表現令人矚目,均在 2024 年一舉突破 20 萬元大關。
在各城市的你追我趕之中,2024 年深圳人均 GDP 跑赢蘇州,從全國第七升至第六。
若從增量來看,哪些城市在加速領跑?數據顯示,2024 年鄂爾多斯增量最高,較上年增長約 1.37 萬元。其次為克拉瑪依、北京、深圳和上海,增量均超過一萬元。
長三角占半壁江山
從區網域的角度觀察,在人均 GDP 十強城市中,長三角地區占據了半壁江山,分别為無錫、上海、蘇州、常州、南京。
其中,無錫人均 GDP 位居長三角地區榜首,約為 21.69 萬元;上海排名第二,約為 21.67 萬元;蘇州、常州、南京分别為 20.62 萬元、20.11 萬元、19.37 萬元。
長三角地區為何 " 含金量 " 如此高?上海城市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教授曹賢忠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指出,這與長三角地區的區網域協同發展密不可分。
具體來看,長三角地區 GDP 占據全國 1/4,在整個長三角區網域形成了比較穩固的 " 金字塔 " 型城市體系,擁有超大城市上海,也擁有蘇州、杭州、南京等萬億規模城市,同時還有一些欠發達地區。
" 這樣的城市體系有利于城市分工和產業分工,形成比較緊密的城市網絡體系,推動城市發展。以新能源汽車制造為例,上海能提供芯片、軟體等核心組件,江蘇提供動力電池為汽車提供動力源,浙江提供一體化壓鑄機,安徽則整車組裝。" 曹賢忠説道。
與此同時,長三角地區注重創新,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如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政府還出台了系列創新政策,湧現出大量标志性的創新成果,催生新的經濟形态,帶來新的增長點。
上海城市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河海大學區網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無錫、蘇州、常州得益于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海工造船等科技制造業的產業發展,GDP 增長表現樂觀,因而人均 GDP 表現搶眼。
以長三角地區人均 GDP 最高的無錫為例。數據顯示,2023 年無錫集成電路規上產業產值達 2400 億元,全國城市排名第 2。設計、制造、封測 " 核心三業 " 規模約占全省一半、全國八分之一。
不止是國内市場,無錫的集成電路產業在海外市場同樣表現亮眼。去年,無錫出口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 3537.4 億元,占全市外貿出口總值的 70.2%。其中,集成電路出口增長 20.1%。足以看出無錫集成電路發展迅速。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蘇州和常州的人均 GDP 均突破了 20 萬元大關。曹賢忠分析稱,這一成績的取得,也得益于兩地找準了產業的突破口。
常州在新能源整車、新型電力裝備、光伏等行業領網域積極發展,其光伏產業規模已接近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新能源領網域的投資熱度居全國首位,且在優質企業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五。蘇州則因緊鄰上海,有效承接了上海的產業轉移和技術轉化,尤其在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這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領網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 此外,常州和蘇州非常重視招商引資和人才招引,紛紛出台了多項舉措吸引高質量企業和高層次人才入駐,也對經濟發展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曹賢忠説道。
資源型城市能坐穩嗎?
除長三角地區占據多數外,人均 GDP 前十強城市還呈現出什麼特性?細分來看,可以分為兩類,資源型城市和中心城市。
在人均 GDP 十強榜單中,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這些城市作為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匯集了豐富的行政資源、經濟實力和科教資源,其經濟發展水平長期處于全國前列。
" 盡管近年來,這些城市的人口流入已趨于穩定,甚至還出現了人口數量下降,但服務業比重高,且有高科技產業加持,人均 GDP 繼續保持高位。" 劉奇洪説道。
資源型城市方面,鄂爾多斯、克拉瑪依、榆林都為資源型城市,其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產業。通常來説,這些城市的人口變化穩定,人均 GDP 主要取決于資源的可開采量、當年開采量以及當年能源的銷售價格。
不過,劉奇洪認為,雖然資源型城市生產了大量的煤炭、石油,但開采的產業鏈不在當地,資源惠及當地居民占比較少,導致人均收入差距大。" 另一方面,清潔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占比增加,對傳統煤炭能源的依賴程度降低,天然氣、煤炭等資源價格有下降趨勢。"
這也意味着,未來,随着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本的降低,資源型城市的人均 GDP 或将被趕超。
内蒙古鄂爾多斯城鎮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在這方面,不得不提深圳和榆林這兩座城市。從 GDP 總額來看,兩城有着約 2.9 萬元的差距,但人均 GDP 層面上,兩城之間咬的很緊,2024 年榆林超過深圳 2394 元。那麼,照當前的發展趨勢,深圳趕超榆林還要多久?
" 我認為深圳在未來 1-2 年會超過榆林,主要原因在于深圳人力資本水平高于榆林,且當前布局的未來產業的成效會陸續顯現,從 GDP 和工業產值增速、人口規模增速之差來看,深圳的經濟總量增速與人口增速之差,高于榆林,這也為深圳人均 GDP 超越榆林提供了條件。" 曹賢忠説道。
對于深圳來説,榆林并不是唯一的競争對手。盡管 2024 年深圳人均 GDP 超過蘇州,但兩者之間僅相差約 608 元,且蘇州的潛力也不容小觑。
具體來看,2024 年深圳的經濟總量及工業總產值高于蘇州。在產業結構上,深圳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金融、物流、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的多元化格局,全社會研發投入高于蘇州。
反觀蘇州,其千億產業數量超過深圳。按照工信部劃分的 41 個工業行業大類中,蘇州有 11 個產業總產值超過 1000 億元,在千億產業數量上,蘇州千億產業數量僅次于上海,且高于深圳,位居全國第二。
而蘇州的千億制造業產業數量越多,也意味着支撐這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利器越多,產業競争力也越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