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我,投資經理,獎金變跟投了,歡迎閲讀。
" 朋友聽説内部投成獎要改成了硬性跟投,簡直吓得花容失色。" 任職于北京某 VC 機構的温妮心頭一緊——
" 怎麼現在都流行起強制跟投呢?"
通常,VC/PE 的薪資結構是基本薪資 +Carry+ 投成獎 + 跟投回報,不過每家基金都會有一些差别。"Carry 只存在大餅裏,跟投回報還不知道猴年馬月,就只能靠基本薪資過活了。"
温妮感嘆,最近身邊聽到關于 VC 内部強制跟投的讨論越來越多。
" 兜裏沒錢還真不敢做 VC 了。"
當 VC 要求強制跟投
" 獎金沒了,工資也要搭進去 "
Alex 任職一家國資 PE 機構,從投行轉到 VC/PE 行業一年多了,還沒有投出去幾個項目就聽到了一個 " 噩耗 ":内部傳了兩年的 " 虛拟跟投 " 制度今年就要落實了。
所謂虛拟跟投制度,就是投資團隊需要拿出一部分收入放在公司所建的員工虛拟持股平台裏,等公司管理的基金清算時統一分紅。
" 就這麼點‘窩囊費’又要搭進去了。" Alex 自嘲道。
目前他了解到的是,内部即将推行的虛拟跟投比例是投成獎的 1.5 倍。
" 打個比方,普通員工基本薪資 15 萬一年,投成獎 5 萬 -10 萬,通常每年薪資大概 25 萬起,結果現在投成獎要全部拿出來,自己還要貼 5 萬,放到内部盲池基金中,相當于自己一年只能拿到手 10 萬,另外 15 萬用來跟投了 "。
而公司對外的説法是:給普通員工一個致富的機會。
" 如果是跟投自己的項目也就算了,虛拟跟投還不能選擇項目。" Alex 有一點頗為不滿,其他組投資的項目一言難盡,如果放在一個大基金盤子跟投,内心确實忐忑。
另外,等待基金清算又是一個相對遙遙無期的事情。一般而言,基金清算的周期在 8 年左右,最快也得 5 年。現在流動性這麼大,事情更加充滿了不确定性。
放眼 VC/PE 行業,投資經理跟投自己的項目不足為奇,一是強化投資經理與項目的綁定關系,二是作為薪酬回報體系的福利架構。
但如今,事情正在漸漸發生變化——不同以往更多是自願跟投,現在強制性跟投越來越多了。
Alex 分享身邊同行朋友的感受:對于自己負責的項目跟投,大部分投資人還可以接受,畢竟是經歷過行業研究、盡調、競品分析等環節精心挑選出的項目,多少還有些自信。
但如果要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銀來跟投公司的基金池,不少人内心猶豫起來了。
Alex 開玩笑説,有房貸有家庭的投資人開始考慮轉行了,而留下來的骨幹投資人,大多短期内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同時依然很享受風險投資行業的魅力。正如華映資本季薇曾感嘆:
" 一級市場的投資過去幾年很多人都換了賽道,或者創業、或者到企業去了,我覺得該走的都走了,留下來的對行業都是有熱愛的。"
為什麼在搞強制跟投?
内部跟投原本不是新鮮事,但最近被議論得越來越多。據 Alex 透露,身邊不少同行都在引進和探讨硬性跟投制度。
一方面,這與投資機構普遍采用的薪酬制度有關。據了解,投資經理的薪資除了基本薪資之外,還有一塊大頭是投成獎。而關于投成獎,其實業内一直有所争議,只要投資團隊把錢投出去,能否退出暫且不管,但最終團隊能拿到一定額度的投資項目獎勵。
某種程度上,投成獎确實調動了一線團隊的積極性。投資經理為了完成投資任務,對于項目的挖掘幾乎到了削尖腦袋的地步;但問題也是顯而易見,不乏一些投資經理與項目方一起包裝公司,争取順利通過投委會。
" 先投出去再説,哪管後面洪水滔天。" 如此一番操作容易導致過會項目質量良莠不齊,而投資經理拿到獎金就可以撒手不管,盈虧最終只有 LP 承擔。
于是,越來越多 VC/PE 機構開始對投成獎下手,而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将投成獎改成硬性跟投——強制跟投能使投資經理對項目投入更多精力,将項目和投資經理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連自己的錢都不敢投,LP 的錢能放心給你管麼?" 一句話就能夠讓投資經理啞口無言。
另一方面,募資艱難的大環境下,VC/PE 機構口袋愈發收緊。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今年 5 月 VC/PE 市場共計 238 支基金完成新一輪募集,同比下降 47.9%,環比下降 54.7%;披露募集金額 531.55 億人民币,同比下降 64.2%,環比下降 66.1%。
如今,機構發動全員募資已經屢見不鮮,甚至還專門設立了募資獎。此情此景,部分機構悄悄打量起了員工工資和福利津貼的 " 三瓜倆棗 "。
任職于上海某腰部機構的 Mike 明顯感受到了自家機構的 " 窘迫感 ",比如開始要求投資經理坐班打卡、出差标準一降再降,團建經費直接砍掉了,甚至公司裏咖啡機的咖啡豆都已經斷供了。" 财務把開源節流運作的非常好 " 他苦笑着説。
而強制跟投制度,既能将員工的收入收回盤活,也可以給 LP 更好的交代," 你看我們員工都自己投了,你也可以放心投。" 這是強制跟投現象背後的另一層意味。
史上最大出清
曾幾何時,風投圈留給外界無數 " 高大上 " 的印象。而現在,濾鏡已然被打破," 風投造星 " 的時代不見了,行業大量出清。
尤其自 5 月 1 日起,《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正式施行,以扶優限劣為導向,明确登記備案原則和管理人登記标準,準入門檻進一步提升。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今年 5 月注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共計 57 家,數量環比上升 96.6%。
消失的投資機構,并不罕見。
門檻提升了,職位變少。一位資深獵頭 Anne 透露,投資行業每年永遠都有大把的頂尖簡歷湧入,清北復交 + 海外藤校早已是一線機構的标配。随着投資主題輪動到了硬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醫療等賽道,分析師都要相關背景博士起步。
不僅如此,Anne 還分享了她的觀察:" 跟我之前熟悉的 IT 互聯網行業最大的不一樣的點在于,VC/PE 行業裏很多候選人,不是寒門貴子,而是正兒八經的白富美高富帥,高學歷漂亮履歷家裏還有背景。"
這不禁讓人想起,前幾天引起熱議的李嘉誠 95 後孫女李思德,年紀輕輕就已經參與 40 億收購案。還有 43 歲的劉暢,從父親手下接過新希望投資集團,正式執掌家族投資。以及創立 C 資本的周大福接班人鄭志剛,他們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事着這份體面靓麗的工作。
但對于普通年輕人來説,就沒有機會做投資了麼?當然不是。" 現在 VC/PE 更喜歡產業裏走出來的人。"Anne 補充説 " 你的第一份職業最好不要是 VC,去其他行業鍛煉鍛煉再來會更順。"
一位母基金合夥人曾説過:" 投資經理崗位的天花板是很低的,即使給你一個合夥人的身份,沒有從業經驗也是名不副實的,我不認可年輕人第一份職業是做股權投資,這應該是一個中年人的職業,對年輕人來説,這有可能是職業生涯的墳墓。"
深入產業中積累,正在變得異常重要。正如一位本土創投大佬所總結:" 每一個努力過的人都不會被辜負 ",投資人一定要目光長遠,不能只計較于短期回報,而應把精力專注于自上而下的行業研究,比别人看得更深更遠,幫助基金投出好項目,獲得超額回報。
此前,紅杉中國合夥人周逵曾分享:絕大多數人希望在短期内看到成效,最好是立竿見影,但事實是多數好的商業回報需要長的時間和耐心。VC 從業者是相信長期成長能帶來更大價值的一群人,滿懷熱情去發掘和支持創新事業,幫助創業者創造出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產業進步。
" 谷底總會來,谷底也總會過去。所有人都坐在鍾擺上。"
(文中温妮,Alex,Mike,Anne 均為化名)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陳曉,原文:https://people.pedaily.cn/202307/516739.shtml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