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比亞迪把智駕打到7萬後,最慘的人是誰?,歡迎閲讀。
2025 年 2 月 10 日,比亞迪以颠覆性策略,再次改寫行業規則,一次性在 21 款新車上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并首次将高階智駕普及到 7 萬元市場。
這徹底改變了消費者對比亞迪智能駕駛的認知,以前被視為短板的智能駕駛,如今反而成為了比亞迪的賣點之一。
随着「智駕平權」的提出,業内的讨論和争議也随之而來,焦點集中在「到底什麼是高階智駕」,以及比亞迪這次的矛頭,又指向了誰?
當時發布會後,網絡曝光華為終端 BG 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稱,「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説華為鴻蒙智行是斷代領先!」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表示,「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駕駛技術,應該滿足用户高頻的處境場景,追求極致的用户體驗和極致的安全。」
新的智駕标杆、老牌傳統廠商的緊張,算是對這位習慣性掀桌友商的回應。但比亞迪真正要「狙殺」的對象,其實是已經在新能源轉型時代被打殘的燃油車——「油轉電」折了的半條好腿,現在又要被國產車的智駕再補上一腳。
智駕,7 萬!
2024 年 8 月,比亞迪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他們的目标是在未來兩年内,讓中端及大眾車型也能搭載高階智駕,甚至希望普及至 10 萬元以下的車型。
但僅僅半年後,比亞迪就打出了「智駕平權」的口号,7 萬級别的車也标配高階智駕。這背後是比亞迪在 2024 年下半年加速了這一進程。消息稱,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對智能駕駛的重視程度超乎尋常,甚至在晚上十一二點,也常常會打電話和楊冬生讨論智能駕駛的問題。
7.98 萬的海鷗,也搭載了高階智駕 | 圖片來源:比亞迪
在技術路徑上,比亞迪采用了多條腿走路的戰略。一方面是自研,比亞迪通過自主研發芯片、網域控制器和傳感器等核心技術,進一步降低了成本。據 36 氪汽車和晚點 Auto 的報道,比亞迪天神之眼 C 平台的成本控制在 4000 元 -5000 元之間,而業内同類方案通常需要 6000 元 -7000 元。這讓比亞迪技術自給自足和成本優化上擁有了優勢。
與此同時,比亞迪也積極與多個智能駕駛供應商展開合作。合作夥伴包括 Momenta、地平線和博世等公司。比亞迪調集了數千名工程師,将低、中、高階智駕搭載到比亞迪超過 20 款車型上。
這次比亞迪通過标配「天神之眼」加速高階智駕的普及,也對中低端市場形成了降維打擊。
此前,只有在 20 萬級别的車型中,才标配了高速 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城市 NOA 功能通常需要額外付費,且多見于 25 萬以上的車型。
随之而來的結果,是一部分車企将跟随比亞迪的步伐,推動智能駕駛「平權」,讓更多消費者能夠享受到高階智駕。目前長安、吉利、奇瑞等車企已經有所動作。
搭載比亞迪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的車型 |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同時,特斯拉、華為等依賴智能駕駛溢價的品牌,則面臨挑戰——維持智能駕駛的溢價優勢,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資源,突破智能駕駛天花板,打造出更具代差的體驗。這将是未來幾年汽車行業的一場重要較量,決定了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與更新路徑。
當然,技術的進步,為華為們提供了機會。尤其是在多模态大模型、端到端訓練和算力等方面的發展,為智能駕駛的普及與突破提供了條件。未來三年,自動駕駛可能會迎來巨大的技術拐點,進一步推動高階智駕從「有與無」的階段,走向「好用與否」的關鍵時刻。
這一變革還将深刻影響智能駕駛的商業模式。目前,智能駕駛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訂閲制,另一種是免費标配。例如,特斯拉的 FSD(全自動駕駛,中國大陸尚未推送)功能,買斷價格高達 6.4 萬元,而增強版自動駕駛(EAP)也需要 3.2 萬元。目前,特斯拉最便宜的 Model 3 售價為 23.5 萬元,整體費用接近 30 萬元,
而當「智駕」成為新車标配的時候,選裝和訂閲模式顯然會逐漸「式微」。
對燃油車的「最後一擊」
不過,智駕平權的最大輸家,是燃油車。
過去幾年,新能源車的競争對象并非僅僅是友商,更多的是燃油車,尤其是合資燃油車。
2023 年和 2024 年,比亞迪通過「油電同價」、「電比油低」的策略,帶動比亞迪的銷量從 187 萬輛躍升至 427 萬輛,同時也成功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從 27% 突破到 5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 1 月,新能源車國内滲透率為 41.5%,雖然相比 2024 年 1 月仍有一定的提升,但環比跌幅接近八個百分點,且新能源車的月度滲透率已連續五個月環比下滑。這表明,新能源車的滲透速度開始放緩,甚至面臨着市場瓶頸。
背後原因之一,在新能源車企如比亞迪迅速擴張的同時,燃油車企并未坐以待斃,紛紛降價搶占市場份額。超低價格吸引了大量原本計劃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重回燃油車市場。
此外,電動汽車面臨的一些固有問題,如續航短板和充電速度慢,始終是困擾消費者的痛點。尤其在北方冬季,很多車型的實際續航裏程只有官方的五成或六成,部分消費者因擔憂「寒冷天氣下的電池衰減」而選擇燃油車。
在經歷了過去兩年大規模的價格戰後,降價的空間已經越來越有限,單純依靠價格戰也無法繼續大幅提升市場占有率。新能源車滲透率繼續衝擊 70%、80%,必須要打造「智能 + 電動」雙重代差。
大眾的燃油車產品途觀 L Pro 也搭載了與大疆車載深度合作的高階智駕 | 圖片來源:上汽大眾
相比新能源汽車,燃油車并非不能實現高階智駕。如上汽大眾途觀 L Pro 和帕薩特 Pro 等車型已實現較高的智能駕駛能力,奔馳的全新 E 級車則達到了 L2++ 級智能駕駛能力,接近部分電動車的表現。
但整體來看,節奏确實落後于新能源汽車,這主要是因為技術上的更大挑戰。燃油車由于架構、電力供應、系統反應速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實現與電動車同等水平的智能駕駛仍存在較大難度,且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供電不足。智能駕駛系統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來實時處理海量的數據,這些復雜的運算過程對電力供應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燃油車原本的設計初衷是高效利用燃油來提供動力,它的電氣系統并不具備長時間、大功率供電的能力。
其次,智駕系統需要車輛在毫秒級内響應,以應對復雜且瞬息萬變的道路環境。相比之下,燃油車的機械結構復雜,動力系統的響應時間較長。比如,駕駛員踩下油門後,車輛需要經歷一系列機械傳動過程才能實現加速,這中間會產生較大的延遲,無法滿足智能駕駛對高效反應的需求。
過去幾年,業内一直在説智能化下半場來臨,但市場卻有自己的節奏。如今,比亞迪在 2025 年喊出「智駕平權」,或許将成為汽車工業的「分水嶺」。因為它體量巨大、覆蓋了最主流的市場,特别是當 7 萬元車型也能實現高速 NOA 時,必然會加速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認知和接受。這将加速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繼續衝擊 70%、80%,并成為對燃油車的「最後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