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級市場投資人:“廣撒網”難覓好标的,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老盈盈
金融職場圖鑑之 PE/VC 篇
最近大半年,林旭所在的投資機構開始轉變工作思路,進行業務轉型。他的工作節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沒有以前那麼忙了,因為現在項目的處理周期都很長。
近年來,生物醫藥領網域的 PE/VC(私募股權投資 / 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融資業務,深受宏觀環境和政策的影響。作為聚焦生物醫藥領網域的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的一位從業人員,林旭覺得自己是比較幸運的。近一年半以來,在他身邊,不斷有從事大健康投資的同行被裁,而且很難再找到同類型的工作崗位。無奈之下,他們當中有的人去企業從事融資工作,有的人索性轉行,還有的人選擇出國讀工商管理碩士(MBA)。
沒被裁員的人,日子也不好過。過去,這些一級市場投資人會專注自己感興趣的細分領網域,如今則 " 廣撒網 ",尋找跨領網域的機會。因為在一個細分領網域裏,好的标的實在太少了,如果不把 " 觸角 " 伸得廣一點,恐怕連機會都找不到了。林旭甚至覺得,有的人關注的領網域越來越偏。
" 逼着大家投一些質量很差的标的,最終結果只會更差。" 林旭告訴經濟觀察報,過去,投資機構會以投資數量對投資經理進行考核,現在沒有這種訴求了。因為市場缺乏投資機會,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其次才是沒有錢投資。醫藥一級市場投資難的原因是,一方面 IPO(首次公開募股)門檻過高和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很多投資項目無法上市或者出現 " 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挂 " 的現象,導致近年來投資機構的收益減少,募資更困難;另一方面,由于醫療領網域相關政策調整,企業盈利能力變弱,好的标的逐漸變少,有錢也投不出去。
轉型前後
林旭從事大健康投資已經有八個年頭。過去,作為投資經理的他一直尋找小比例股權投資的标的。自 2023 年年中開始,他所在的投資機構的業務策略已經由小比例股權投資轉變為尋找進駐後可以擁有控制權的标的公司。這種控制權即至少在标的公司裏擁有董事席位或者能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在該公司具有決策權。
這種業務策略與以前的區别在于,原來基金設計的目的是追求财務回報,現在不全是為了财務回報,還為了配合國家戰略進行投資,強調長期持有價值。
因為公司策略的轉變,林旭的工作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于出發點不同,他現在需要找一些體量較大的企業,對企業業績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他不僅會關注一級市場的公司,還會關注上市公司。在他看來,這類公司的數量沒有初創企業多。但是現在的趨勢是,企業的日子都不好過,所以一些不願意賣掉股權的企業也開始改變想法了。
公司戰略轉變的大半年來,林旭物色到了不少心儀的公司。但他也多次對經濟觀察報強調,他在國有資本的投資平台工作,資金比較充足,這種做法在行業裏并不具有代表性。從事大健康投資的機構普遍還是缺錢的,目标公司依然是初創企業。
林旭記得,他最後一次投資小股權标的公司是在 2022 年初。那是一家醫療器械初創企業。現在回過頭來看,在那個時候投資不是一個特别明智的選擇。當時醫療器械市場過熱,價格虛高,今年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投資這些項目。但現在也不是投資最佳的時間點,一方面,醫療行業企業上市門檻非常高,大健康領網域初創企業大多未實現盈利或者體量小,無法滿足上市的标準,機構難以實現退出;另一方面,當下二級市場估值太低,一級市場公司的價格比二級市場還高。
在大健康領網域裏,以行業目前的形勢很難找到接盤方,除非願意以很低的估值甚至擊穿成本線的價格出售。這種情況只有在特别早期進行的投資才會考慮,否則投資機構基本沒有辦法接受。
林旭感覺,相比 2020 年至 2021 年,現在他所在公司投資的數量從一年幾十個下降到幾個,投資金額也下降了 50% 以上。2023 年初,疫情管控剛放開,投資經理活躍了一段時間,出去看項目的時間變多了。但是,從最終業務落地的情況來看,一級市場投資并沒有什麼起色。疫情後與疫情早期相比,整個行業的投資數量和金額的回落非常明顯。
投資難的原因
2020 年至 2021 年,是大健康領網域一級市場投資最火熱的時候,投資的數量多,每家企業投的金額也很可觀。
2019 年 1 月 30 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允許符合科創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支持科技創新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林旭認為,該政策的出台對于投融資來説是極大的利好。生物醫藥企業在中早期階段就可以上市,對于投資機構來説退出的周期變短了,投資的動力會大很多。當時,一級市場投資人的熱情高漲,但後來他們慢慢發現,一些未能實現盈利和體量太小的生物醫藥企業還是很難在 A 股上市。
業内普遍認為,對于一些無收入、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港交所還是最優上市地。2018 年,港交所新經濟改革落地,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在林旭看來,港股的門檻一直不高,但是在香港上市的不同之處就是,必須找到基石投資者才能順利上市。2022 年開始,港股的流動性嚴重匮乏,融資慘淡,很難找到這一類投資人。
相比于上市政策,醫療領網域政策的調整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帶來影響。這也是醫療醫藥領網域企業盈利能力變差,市面上好标的越來越少的一個原因。例如,醫保控費是國家針對不合理用藥、濫用藥以及過度醫療等行為導致醫保費用浪費而采取的措施,這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政策。
林旭表示,在此政策下,個别醫院沒有足夠的資金采購新的產品,就傾向于購買一些老舊的器械或者便宜的藥品,影響自然而然地傳導到生產新藥或者新產品的企業。有的產品變得很難賣,或者需要以很低的價格出售,企業的盈利能力自然受到影響。
再看帶量采購政策,這是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通過招标競價的方式,确定藥品的得標價格和供應企業,并籤訂采購合同的一種采購方式。" 據我了解,醫院承諾給企業采購一定的數量,但是把采購價格壓低。原本企業可以通過走量把因為低價少賺的錢賺回來,實現平衡。但是,有的企業不如以前能賺錢了。" 林旭稱。
這些都成為林旭不得不考慮的投資因素。在不确定性正在日益增強的當下,林旭和他的企業,考慮更多的是确定性。
(應受訪者要求,林旭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