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又一家比亞迪供應商準備上市,瞄準汽車電子萬億市場,歡迎閲讀。
營收 3 年翻 3 倍,天有為進入 " 快車道 "。
市值超 8000 億的 " 迪王 "、新能源汽車 " 龍頭 " 比亞迪正 " 衝鋒 "400 萬輛銷售關口,身後 8000 多家供應商誰能和 " 迪王 " 共舞資本市場?
今年 1 月 ~11 月,比亞迪已狂賣近 376 萬輛新能源汽車,尤其在 10 月、11 月連續兩個月銷量超 50 萬輛,業内預計比亞迪全年銷量超 420 萬輛不成問題,相比 2023 年 302 萬的銷量,将再增 120 萬輛。
" 迪王衝關 " 的背後自然離不開 " 迪鏈 " 上 8000 多家供應商的助力。根據方正證券此前研報統計,比亞迪供應商中,至少有 20 家公司已經上市,為比亞迪提供了從底盤、熱管理系統、智能電子、車身及内外飾產品,并成為長期合作夥伴。
如今,又一家背靠 " 迪王 " 的供應商奔赴在 A 股融資的路上,謀求更新擴張。這就是為 " 比亞迪銷冠車型 " 比亞迪秦 PLUS、比亞迪宋 pro-DMI 提供全液晶組合儀表的黑龍江天有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天有為 ")。
圖源:天有為公司工業園區
近年來,随着比亞迪銷量的持續提升,天有為的業績增速遠超同行,頗有 " 行業黑馬 " 之姿。事實上,在天有為的近 20 家長期合作夥伴中,比亞迪只能排第二,第一大客户是韓國的現代汽車集團(包括其下屬現代汽車、起亞汽車、現代摩比斯等)。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認為,天有為已經專注研發汽車儀表產品 20 餘年,如今奔赴 A 股,一是看到國内汽車電子市場的持續擴大,卻被外資企業占據大部分市場,二是汽車廠商和車主客户對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舒适駕駛的需求提升,因此選擇上市融資,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拓寬產品種類,具體而言,這次主要是瞄準了汽車行業儀表產品未來迭代更新和智能座艙需求提升的廣闊前景。
營收 3 年翻 3 倍,天有為進入 " 快車道 "
據觀知海内咨詢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逐年遞增,已由 2019 年的 7200 億元遞增至 2023 年的 10973 億元,預計 2024 年将增長至 11585 億元。另據賽迪智庫數據,乘用車汽車電子成本在整車成本中占比由上世紀 70 年代的 3% 已增至 2015 年的 40% 左右,預計 2025 年有望達到 60%。
上述兩組數據表明,一方面汽車電子產品對新能源汽車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強,且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則值得注意,雖然我國汽車電子市場已達 " 萬億 " 級,但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外國企業所占有。同時,國内汽車電子行業集中度較低,長此以往将難以應對外資企業的競争。
具體到汽車儀表市場,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平安證券數據,2020 年國内液晶儀表市場中,博世、電裝、大陸等企業合計占據約 67% 的市場份額,國外企業仍然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
在外企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 " 高壓 " 下,天有為近年來業績仍取得高速發展。
天有為 IPO 資料顯示,2021 年 ~2023 年以及 2024 年 1-6 月,公司營收分别為 11.68 億元、19.72 億元、34.37 億元和 20.39 億元,扣非後淨利潤分别為 9735.1 萬元、3.77 億元、8.94 億元和 5.42 億元,營收和淨利潤指标雙雙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以營收數據為例,天有為 2022 年、2023 年同比增幅分别為 68.84%、74.29%。而同期的汽車電子行業的頭部公司中,德賽西威營收增速為 56.05%、46.71%;華陽集團營收增速為 25.61%、26.59%;均勝電子為 9.03%、11.92%;航天科技(000901.SZ)則為 -1.82%、18.55%。
上述公司的營收規模都大于天有為,但天有為近年來的營業增速明顯高于同行企業,頗有 " 行業黑馬 " 之姿。
不過,天有為也明确表示,上述财報期内的營收中,向現代汽車集團的銷售金額占營收比例分别為 23.21%、53.03%、52.79% 和 59.93%,呈現較快增長趨勢。
此外,包括現代汽車集團、比亞迪在内,天有為的前五大客户銷售占比高達 85%,其中現代汽車集團占比 60%,其次是比亞迪,占比近 13%。
不過,客户集中度高并非天有為一家公司獨有的情況,而是行業特質。
對比來看,年營收超 500 億元、2024 年目标超 600 億元的均勝電子,其 2023 年前五名客户銷售額 296.17 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 53%;營收超 200 億元的德賽西威,2023 年前五名客户銷售額 122.47 億元,占銷售總額 55.9%,其中第一大客户銷售額占比 23.6%;另外,如華陽集團 2023 年前五大客户銷售額占比 37.86%;航天科技 2023 年前五大客户銷售額占比 31.74%。
業内人士分析稱,我國上遊汽車電子行業起步比較晚,當汽車電子企業湧現時,下遊整車廠商本身集中度已經較高,規模也比較大,造成了我國汽車電子企業客户集中度偏高的行業特性。
目前天有為的客户集中度也很高,但對于正處于規模上升期的企業來説,擁有兩三家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的大客户,是正常現象,随着規模逐步上升,國内外市場份額持續提升,未來客户集中度比例有望下調。
天有為憑啥從 200 萬家,同行中脱穎而出?
據專業產業咨詢服務機構觀知海内咨詢數據顯示,2023 年國内汽車電子企業注冊量已超 200 萬家,説明汽車電子行業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進入,行業活躍度較高。
天有為能在外資企業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國内同行公司 " 噴湧 " 的雙重壓力下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得益于對核心產品的持續專注和提升,以及對行業趨勢和客户需求變化的 " 敏感度 "。
從 2003 年成立至今,天有為 20 餘年來始終以汽車儀表為核心產品,并順應行業趨勢和客户需求,不斷對產品進行迭代更新。
在公司成立後的 10 餘年時間裏(2003 年 ~2014 年),天有為主要以傳統的電子式組合儀表產品為主,主要客户是上汽通用五菱、吉利集團、奇瑞汽車、東風小康等。
這一過程中,天有為掌握了段碼液晶抗震技術、液晶屏防靜電技術等液晶屏技術,儀表信号采集和顯示技術等核心技術,為後來的產品迭代夯實了基礎。
2015 年之後,新能源汽車逐步開始普及,從中控屏到儀表開始大量需求液晶屏,天有為憑借此前積累的技術基礎,從 2015 年 ~2019 年,持續突破瓶頸液晶屏、雙聯屏、光學貼合以及智能座艙等核心技術,成功研發全液晶組合儀表、雙聯屏儀表等產品。現代汽車集團、長安汽車、比亞迪等整車廠商也是在此階段成為天有為的大客户。
天有為也開始擴充產能,2020 年至今,天有為全液晶組合儀表、雙聯屏儀表等產品銷量提升,客户訂單持續增加。使用天有為汽車儀表的車型中,除了比亞迪秦 PLUS、宋 pro-DMI,還有比亞迪海鷗、驅逐艦 05、北京現代 IX35、起亞汽車 Carens、長安汽車 UNI-V、長安逸動 PLUS、一汽奔騰 B70 等車型。
值得關注的是,天有為的客户不僅來自國内,還不斷拓寬國際市場。2021 年 ~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天有為境外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從 13.96% 快速上升至 57.48%,占比過半,境外客户主要分布在韓國、美國、斯洛伐克、印度、馬來西亞、土耳其、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
憑借優質的產品力,天有為手握現代汽車集團和比亞迪等近 20 家長期合作客户,已成為橫跨國内外汽車儀表市場的全球汽車電子廠商。
瞄準 " 萬億級市場 " ,下一個全球供應商是誰?
雖然天有為近年來的業績增速頗為喜人,但仍面臨行業發展挑戰。
一方面是產品迭代仍在進行中,随着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未來中大尺寸全彩液晶屏應用可能普及到經濟型、中端車型中,這對天有為目前的主力產品 " 全液晶組合儀表 " 和 " 雙聯屏儀表 " 将形成迭代風險。
此外,是近期業内普遍關注的產品價格年降風險,年降政策在汽車電子行業内較為普遍。天有為的產品價格也存在年降安排,一般由天有為與客户協商後,通過每年的價格協定進行明确。雖然從近 3 年及 2024 年上半年來看,對天有為營收、毛利和淨利的影響并不大,但未來仍是主要風險之一。面對上述行業發展的挑戰,天有為只有不斷更新產品、拓寬市場空間,提升公司實力才是 " 王道 "。
天有為介紹稱,這次上市融資主要就是用于拓建汽車電子智能工廠建設項目、智能座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汽車電子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總投資額約為 30.04 億元。
其中,汽車電子智能工廠和智能座艙生產基地占了投資大頭,代表了天有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天有為表示,公司将以未來汽車產業發展趨勢及客户需求為導向,順應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趨勢,以國際知名的汽車儀表和智能座艙供應商為發展目标。
對天有為而言,雖然行業發展存在挑戰,同時也存在更大的市場機會,其中之一就是汽車座艙的需求換代和更新。
在汽車智能化的背景下,傳統座艙向智能座艙全方位更新。相較于其他汽車技術,智能座艙帶給消費者的體驗最為直接,性價比較高,已經成為汽車智能化主線上率先落地的場景,智能座艙将迎來加速普及。
根據 IHS 數據,中國智能座艙行業的市場規模将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智能座艙市場規模将超過 1600 億元,其中車載信息娛樂系統、駕駛信息顯示系統市場規模最大,合計将超過千億規模。
而随着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趨勢,汽車儀表產所需承載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數字式全液晶儀表產品順勢而生。
根據國聯證券預測,從 2020 年至 2025 年,全液晶儀表滲透率将從約 25% 提升至約 62%。2022 年國内全液晶儀表市場規模将達到 198 億元,同比增長 21.33%,2025 年市場規模将達到 267 億元,2022-2025 年復合增長率為 10.52%。
但從產業鏈來看,目前多數國内汽車電子企業在芯片、關鍵零部件和設備等領網域仍存在一定差距,較難實現復雜或高精度的關鍵工藝,汽車電子行業部分原材料、產品配件仍以進口為主。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20 汽車電子研究報告》,國内的汽車電子市場 70% 左右的份額被外國企業所占有,本土企業數量較多,但市場份額只能占 30%。
可以看出,逐年提升的市場需求和市場結構,對天有為這類汽車電子產品企業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誰能在風險中抓住機會,就要看各自的實力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市場份額和機會就在眼前,身處其中,誰都不想錯過機會。
在新一輪的汽車產業更新中,我們已經有了市值超 8000 億的 " 迪王 ",更有市值 " 萬億級 " 的 " 寧王 "(寧德時代),而在萬億級的汽車電子產品市場中,是否能出現另一個比肩 " 迪王 " 和 " 寧王 " 的巨頭公司呢?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