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跨過長尾場景的“大山”,無人礦車開向商業化坦途,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談擎説 AI,作者|鄭開車
從 L2 到 L4,從場景數據訓練到 GPT 大模型,自動駕駛行業在不斷改變。
經歷過 waymo 裁員、Mobileye 估值大跌之後,行業前景變得逐漸明晰:當 L4、L5 的故事講完之後,商業化才是自動駕駛的歸途。
于是,我們看到,一些做開放道路場景的自動駕駛公司在轉型,要麼 ToB 做車企 T1 供應商,專注 L2 以及 L2+ 落地,要麼做園區物流配送等場景下的商業化。
出人意料地是,在大多數目光聚焦的開放場景之時,做封閉場景的自動駕駛公司卻是另一番景象:過去一段時間,踏歌智行、中科慧拓、希迪智駕等企業都受到來自資本市場的目光。
天眼查 APP 融資信息顯示,過去一年,踏歌智行、中科慧拓、希迪智駕等做礦山場景自動駕駛的企業均有融資入賬。
為什麼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進程最順暢的卻是封閉場景?無人礦車為什麼又備受關注?在風口中落地的這個領網域究竟又有哪些價值?值得深究。
礦山場景奪下自動駕駛商業化 " 頭籌 "
過去的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證明,商業化落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 L2 到 L4,從封閉場景到開放場景,既是技術成熟曲線的客觀規律,也是自動駕駛行業化落地的既定路線。
對此,政策層面也有清晰的規劃路線。
根據 2020 年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 2.0》,到 2025 年,完成特定場景和限定區網域的 HA 級應用;2030 年完成高速公路廣泛應用以及部分城市道路規模應用;2035 年之後達成全場景覆蓋。
在這個路線中,行業還需要解決兩個難題:從工程化階段走到商業化階段;從區網域示範落地走到真正擁有自我造血能力。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率先能夠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可能是礦山自動駕駛。
從工程化階段到商業化階段,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長尾場景的問題。
從區網域示範落地走到真正擁有自我造血能力。需要解決的就是成本替代的問題。
一個事實是,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到今天,技術其實不是瓶頸,而是對長尾場景數據的覆蓋。
無論是車輛的感知能力,還是 AI 算法、芯片算力都不是自動駕駛落地的短板,真正的困難其實就是在于場景。
2018 年的 Uber 自動駕駛車輛撞死行人的事故,以及海外特斯拉自動駕駛事故頻發,都提醒着人們長尾場景問題才是關鍵所在,而開放環境下,這個問題近乎無解,因為永遠都會有新的場景出現,算法、數據不可能覆蓋到 100% 的場景。
不過,在礦區,這個問題似乎不算特别難以解決。
目前,封閉的礦山已經實現了全機械化生產,生產流程更标準化,非标準化的場景其實本來就比較少,自動駕駛更容易落地。
" 封閉場景與開放場景最大的一點不同是,封閉道路的工況和場景是可以被列舉出來的,比如説做露天礦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可以跟前期客户去确認需求、去解決一部分可能遇到的長尾場景問題 "。踏歌智行方面對談擎説 AI 表示。
成本替代方面,對于相比開放場景,無人礦車落地更 " 剛需 ",更能體現出成本優勢。
" 與開放場景不同的是,自動駕駛礦車落地對礦企來説是剛需,一是不再需要更多的工人到一線,增加生產過程的安全性,二是,通過自動駕駛線路優化控制程式優化,能夠幫助減少車輛損耗,節省燃料,減少額外的開支,自動駕駛改造的成本就能省下來,礦企其實有很強的買單意願。" 中科慧拓方面表示。
解決這個兩個問題之後,礦山自動駕駛就更容易進入快速規模化落地階段。
談擎説 AI 認為,技術的商業化,大都是由 B 端到 C 端滲透的。比如計算機、互聯網,都是從 B 端開始向 C 端滲透的。
因為當一項技術真正作為生產資料,能夠提真正提升生產效率之時,才能大規模普及。蒸汽機、内燃機莫不如此。
事實上,一些自動駕駛場景項目,更容易由 B 端成本變革驅動,而非技術、資本、政策因素驅動。而當下階段,自動駕駛在 B 端的價值,要遠遠超過 C 端。
不管是 C 端還是 B 端,自動駕駛最大的價值,一個是降低事故率,另一個就是成本。但對于這兩種價值,C 端的購買意願和購買力還遠遠不夠。
一方面,開放場景下的技術落地還不成熟,Robotaxi 也好,Robotruck 也罷,法律法規真正放權之前,大規模商業化都只是紙上談兵。即便是現在有的特斯拉 FSD 等產品,C 端的購買率其實并不高,安全、信任及倫理等問題依舊需要解決。
另一方面,足夠的購買力才是商業化的前提。在這一方面,顯然礦區、港口等 B 端客户的體量更大,購買力也更強,
" 這個行業不缺強買單能力的客户,而且這點投入對他們平時采購的大型工程機械來説并不算大額支出,而且能實實在在幫助礦企降本增效。" 中科慧拓方面表示:" 現在市場已經關注到了這個行業的價值,年後我們幾乎每周都能接到電話(來自投融資機構),市場對這個行業的認知也在變得更深刻。"
IPO 視窗已打開,產品、技術打開商業化 " 藍圖 "
市場對行業認知越深,行業内的玩家謀求上市的條件就越來越成熟,随着最近 Momenta、文遠知行等自動駕駛企業謀求上市消息傳出,自動駕駛企業可能會迎來一波密集上市。
這對于做封閉場景的自動駕駛企業來説,意味着 IPO 視窗期已經打開。
雖然行業整體仍然處在擴張階段,但無人礦車的商業化落地仍然比較穩。也就意味着相比 Momenta、文遠等自動駕駛企業,封閉場景下的自動駕駛企業商業化的步調可能會更穩一些。
一方面,相比開放場景,礦山等封閉場景下的自動駕駛商業化水平更高,業務端仍然處在擴張增長階段。
去年 Waymo、Argo AI 等一批自動駕駛企業紛紛裁員,截止今年 3 月份,Waymo 已經裁掉了 8% 或 209 名員工。
與之相對的是,由于業務增長的需要,踏歌、中科慧拓等做封閉場景的自動駕駛企業仍然在招聘。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礦山等封閉場景下的市場其實是一個可挖掘的藍海市場。
另一方面,從滲透率來看,目前行業整體的滲透率不高,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 開放道路不太好評價,但封閉場景下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其實是很快的,目前行業還處在一個初期的發展階段,市場空間很大,粗略估算,僅存量車無人化改裝就有 4600 億左右的市場空間。" 中科慧拓方面表示。
對于增長趨勢,踏歌智行則表示:" 當行業實現全礦無人運輸運營的商業化落地,市場滲透率會出現重要的拐點,市場規模将達到新的數量級。"
談擎説 AI 判斷,以目前的行業容量來看,市場能夠容納 3 到 4 家千億市值規模的上市企業,但要進一步挖掘商業化增長空間,兑現商業化增長的藍圖,還是需要靠產品、靠技術拿出能夠可復制的規模化解決方案。
自動駕駛商業化,最核心的壁壘其實就是技術和產品。
首先,誰的技術、產品實力夠硬,能夠從 demo 級的方案進一步更新為規模化商業化的方案,誰就能取得市場份額上的優勢。
" 礦區對自動駕駛的需求跟其他場景不一樣,他對‘真無人’、‘安全員下車’的訴求是遠大于其他訴求的,比如説礦區内部的一些運輸任務,完全不需要人介入,而且要做到 7 天 × 24 小時生產狀态下的安全員下車,這對技術和產品的可靠性的要求是很高的。" 踏歌智行方面表示:" 一旦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那麼自動駕駛落地就會倍速增長,滲透率也就會進一步提升。"
在產品落地上,5 月 6 日,中科慧拓發布了我國首台套新能源礦山智能運載機器人 " 載山 "(CarMo)并投入使用,據悉," 載山 "(CarMo)在底盤功能整合、核心控制算法、感知定位融合方面實現多項技術突破,進一步推動自動駕駛方案產品化落地。
踏歌智行方面,也已經在多個礦區實施 7 × 24 小時常态化無安全員作業,推動礦區無人駕駛商業化。
其次,礦山自動駕駛落地,帶來的其實不僅是技術和產品,也是全新的管理體系。
" 在落地的過程中,涉及到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管理的問題,如何做好礦上的無人化管理?無人化車輛、有人車輛如何去配合?如何重塑生產作業流程?這些都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積累,這些才是落地過程中最關鍵的東西。" 中科慧拓方面向談擎説 AI 表示到。
也就是説,在產品的基礎上,企業賣的其實不是自動駕駛技術,而是新的自動化生產、運輸、管理體系的一整套解決方案,這樣的解決方案可復制性越高,那麼商業化也就越容易。
最後,技術和產品之上,決定未來格局的關鍵,還是核心的商業模式。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商業模式決定業務模型,業務模型決定财務數據。
" 這兩年資本市場市場對做礦山港口的自動駕駛企業關注的确變多了,但這其實是行業規律的問題,商業化進程到一定階段,資本自然就會來關注,因為商業化進程究竟如何,不止體現在業務上,最終還是要歸結到财務數據上。" 踏歌智行方面對談擎説 AI 表示。" 能否到達一個盈虧平衡的點,關鍵其實就是看業務結構。"
對于礦山場景的自動駕駛企業來説,核心的商業模式也有三種:做運營、做前裝(賣車)、做全套的解決方案。其中體量最大的,市場規模最大的其實是做無人運輸運營,其次是賣無人駕駛礦車。但從毛利率的角度來看,做解決方案毛利率可能表現會更好。
因此,最終決定玩家綜合商業化水平的,還是得看具體的業務構成以及各業務的商業化進度。
整體來看,目前大型國有及民營礦企均在穩步推進智慧礦山的建設,這意味着行業的增長其實有很大的确定性,接下來就是技術和產品的博弈。
寫在最後:
自動駕駛商業化,猶如踏雪尋梅。
囿于當下時代所限,自動駕駛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亦能看見屬于未來的可能性。也許,礦山自動駕駛就是皚皚白雪中的那簇火焰。
在這個礦山獨特領網域,道德與法規不是約束而是助力,自動技術的生命力就會生長的越來越強,商業化的火焰就會越燒越旺。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