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手機租賃“陷阱”:低價租換來高價買、租機貸變高利貸,歡迎閲讀。
題圖來源:AI 生成
2024 年初,《IT 時報》記者調查報道了手機租賃行業中存在的亂象,多家平台存在租金定價混亂、疑似非法經營等問題,不少用户吐槽租賃手機一年後再買斷的成本遠高于新機市場售價。
一年之後,央視《财經調查》欄目聚焦人人租等平台,披露了其中的黑幕,如用户租機後再買斷的費用遠高于市場價、二手租賃手機質量問題嚴重、監管鎖軟體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隐患等問題。事件曝光後,人人租平台發出致歉信,表示将在全平台進行整改。
但行業中存在的問題不止于此,更有甚者,租機平台、貸款中介、回收機構沆瀣一氣,将手機租賃演變為高利貸,有用户套現了 18 萬元,最終卻要償還 41 萬元。
記者調查後發現,租機貸、" 低價租 " 換來 " 高價買 " 等現象仍在多平台持續上演。
一門 " 出乎意料 " 的暴利生意
很多人以為,在如今人手擁有一兩部手機的時代,手機租賃行業利潤薄如翼,實際情況大相徑庭,這是一門亂象叢生的暴利生意。
2022 年 8 月,曉東(化名)通過人人租小程式租了一台 iPhone 13 準新機。客服人員當時承諾,只要租滿一年半,手機就歸曉東。
租用一年零四個月後,因有兩個月租金逾期 7 天結清,平台客服人員通知曉東,因為逾期須再付 2800 元直接買斷手機。曉東認為此舉不合理,便拒絕了對方,随即手機被遠程鎖定而無法使用。
近期,《IT 時報》記者再次聯系曉東,得知他此前已向人人租平台支付了 1400 多元的買斷費。加上此前產生的 5600 多元的租賃費用,曉東為了這部 iPhone 13 共支付 7100 元,比同期新機市場價高出許多,讓曉東覺得十分不值。
" 當時對方説要起訴我,我怕影響到個人征信,不想如此麻煩,所以最後選擇支付了買斷價。" 曉東告訴記者,這次事件後自己沒再碰過手機租賃平台。
江西吳先生也有同樣遭遇。因為覺得手機租借價格便宜,吳先生于 2024 年 8 月通過人人租小程式租借了一台 95 成新的 iPhone14 Pro。" 客服人員跟我説,越早買斷越便宜。我是租了 8 個月後,付了買斷價,當時驚覺總價高出同款新機的市場售價許多。我現在想通過起訴他們追回差價。"
吳先生向記者展示了手機租賃合同,在吳先生提供的合同頁面上,甲方為租賃商家(泉州市永恒永設備租賃有限公司),為設備提供方;乙方為吳先生;丙方是廣州研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人人租平台。" 我還沒有考慮好起訴商家還是平台。" 吳先生説道。
在央視《财經調查》報道中,一款官網售價 9999 元的新機,消費者在支付了 12 期租金 6502 元後,仍需支付買斷款 6296.1 元。也就是説,消費者在這一年内需要支付 12798.1 元,這個價格接近該手機官網售價的 1.27 倍。而商家的進貨價實際上低于官網售價,約在 8700 元。也就是説,一台手機商家可以淨賺 4100 元(12798.1 元減 8700 元),年化利率超 47%。
事件曝光之後,人人租平台通過自家微信公眾号發出致歉信,表示将對商品成色、商家地址不實、產品價格、隐私安全等問題進行整改。
《IT 時報》記者注意到,在致歉信發布後,人人租平台上大多數產品頁面均标注了 " 不可買斷 " 字樣。客服人員表示,平台現在正在整改,如需買斷手機,可下單後自行與商家協商。
根據頁面所留信息,記者撥打了多位商家的電話,但均顯示為 " 空号 "。
披着租賃 " 外衣 " 的高利貸
手機租賃本應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新型服務模式,但其中隐藏的重重陷阱,不僅讓消費者多花了冤枉錢,更有甚者,不法分子以手機租賃為幌子,從事高息放貸行為,讓用户遭受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在《财經調查》曝光的案例中,上海的姜女士急需資金,經人介紹接觸到 " 租機貸 "。她下載了一款名為 " 芒果商城 " 的手機租賃軟體,下單租賃一台 1 萬元手機,就相當于在平台上借貸 1 萬元。按照平台要求,姜女士在 3 個月内要付清 12 期租金共 2 萬元。以此借貸方式計算出的年化利率達到了 400%,明顯屬于高利貸。
但手機并未送寄到姜女士手上,而是被寄往某手機市場内商家進行變現。扣除 500 元手續費、3500 元首期租金、100 元手機折舊費後,姜女士實際到手只有 5900 元。
" 租機貸的套路比想象中更隐蔽。" 有行業内人士向《IT 時報》記者表示,一些平台與貸款中介勾結,以手機租賃為幌子,誘導用户進行借貸,實際年化利率遠超法律規定,本質上或為高利貸。
進入八戒租、機湯租機、探物、租租鴨等商品詳情頁,記者發現僅下單頁面标注了租賃金額,合同内卻未标注詳細的租借金額、總價值等信息。記者咨詢多平台客服,均表示 " 價格以下單頁為準,下單後才能看到合同内顯示的租金金額 "。
此外,一些手機租賃平台的主體是否為合法融資租賃企業也需要打個問号。上海覽峰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合夥人王一鳴此前告訴記者,融資租賃屬于特許經營業務,門檻非常高," 外資企業注冊資金需上千萬美元,内資的話更是高達 1.7 億元人民币。部分公司如若沒有經營資格,便存在以普通租賃形式掩蓋融資租賃事實、從而規避監管的問題。" 記者随機挑選了幾家手機租賃平台查詢其經營範圍,發現并沒有一家擁有融資租賃牌照。
姜女士報警後,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偵查挖出一條非法經營放貸業務的產業鏈,名為租機,實則放貸,套路重重。今年 3 月,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對這起上海首例 " 租機貸 " 案件進行開庭審理,以非法經營罪當庭判處租機平台經營者戴某有期徒刑一年一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币 100 萬元。法院披露,此案中戴某獲得的年化收益率達到 37%~1155%。
記者手記宣傳極具誘惑力消費者須仔細甄别
"1 天起租 "" 官方嚴選 "" 芝麻信用免押 "" 支付分免押 "…… 當人們看到手機租賃平台打出的這些極具誘惑力的宣傳語時,難免會動心,但一不小心就會掉進陷阱。
此前,監管部門将網貸平台納入強監管,才讓尚不具備穩定收入的很多年輕消費者遠離了風險。如今,手機租賃進入許多消費者的視野,從大量的投訴案例中可見,其中存有諸多不規範、不合理之處,需要監管部門加以整治,加強對平台和入駐商家的管理。
對于消費者而言,在選擇手機租賃服務時,務必保持警惕,仔細閲讀合同條款,了解租金、買斷費用、逾期費用等各項費用及其計算方式,避免陷入高額費用的陷阱。同時,大家要保護好個人隐私信息,不向不可信平台提供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