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我國計劃 2030 年前後實施火星采樣返回,技術基礎已具備,歡迎閲讀。
IT 之家 3 月 6 日消息,據央視新聞報道,全國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人員孫澤洲透露,我國計劃 2030 年前後實施火星采樣返回。
孫澤洲表示,火星采樣返回存在兩大困難。一是在火星表面獲取樣品,然後起飛上升。二是在軌道上完成兩個目标之間的交會和樣品的轉移。在系統設計上,對探測器智能化要求,相當苛刻。不過,他也指出,當前技術掌握程度來看,我國已經具備技術基礎。
IT 之家注意到,國家航天局于 2022 年發布了我國深空探測任務規劃。其中提到,嫦娥六号計劃于 2025 年前後發射,将執行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任務;嫦娥七号計劃着陸于月球南極,開展飛躍探測;嫦娥八号任務将與嫦娥七号組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國家航天局指出,未來 10-15 年,我國還将開展火星采樣、小行星采樣、木星、天王星等行星探測。後續,我國探測器還将前往太陽系邊緣進行科學探測。
嫦娥六号(2025 年前後發射):實施月球極區着陸并采樣返回驗證月基導引高精度着陸技術。
嫦娥七号(2026 年前後發射):對月球極區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
嫦娥八号(2030 年前發射):開展關鍵技術月面實驗完成科研站指揮中樞技術驗證,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天問二号(2025 年前後發射):完成近地小行星伴飛、附着、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繞飛,并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學研究提供數據和樣品。
天問三号(2030 年前後發射):火星取樣返回,開展火星着陸區形貌和物質成分、火星形成演化研究。
天問四号(2030 年前後發射):具備實現木星系環繞和天王星到達的能力,為深化對木星系和行星際的相關科學研究提供科學探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