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钛媒體獨家對話AI攝影師神思遠:一個遊離在主流攝影圈層之外的AIGCer,歡迎閲讀。
"AI 簡直爽死了。"神思遠説。
在創作者們惶恐即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用 AI 攝影。
眾多觀者眼中,神思遠的作品充滿了 " 神性 ",透露着神秘、奇異,仿佛來自于異世界的色調、構圖,題材的整體呈現有時讓人感到害怕,但确也想象無邊。
神思遠看來,想象力是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他會因為觀者對他的作品展開想象而開心,也會将一件作品是否具有想象力、是否同質化嚴重,作為判斷作品質量的依據。
他説:"AI 會生成有大量的想象力的東西,它會生成各種錯誤,但錯誤有的時候反而正确,它是一種想象力的體現。"
他的攝影死了三次,直到 AI 來了
神思遠二十多歲的時候,他想,他要成為全中國最貴的商業攝影師。
雖然沒有完全做到,但回顧神思遠 20 多年的傳統攝影生涯,曾在《男人裝》、《芭莎藝術》等雜志做影像總監的他,站上了大多數商業攝影師難以企及的起點。那是屬于他的攝影 1.0 時代。
商業攝影的經歷帶來的是職業滿足感:接觸過中國一二線大部分藝人,琳琅滿目可供挑選的器材設備,專業分工的影像團隊,還有可觀的收入、響亮的名聲。
不過,身在職場的打工人好像都開啓了同一個劇本,除去名與利,神思遠也逃不過甲方折磨、編輯催稿。日子變得無聊。這樣的攝影對他來説已然沒有什麼吸引力。
" 拍着拍着我就發現了一個事兒,我的攝影死了。" 為了突破創作瓶頸,他轉身離開雜志社。
拍女孩兒,出個人寫真作品集。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神思遠的攝影 2.0 時代開始了。
《卑鄙的花》封面 - 神思遠的 2.0 時代
他的攝影開發到了新的天地,《卑鄙的花》、《野和少女》成為其代表作。鏡頭圍繞着少女與荒野,以及,他開始專注對自己情緒與日常感受的收集。
後來他拍動物,拍貓和魚,拍所有自己覺得好玩的東西。抛去雜念與各種復雜的成分,讓攝影像呼吸空氣,變成最簡單不過的事情。
但下一個轉折很快來臨,神思遠説,自己是個沒有 " 長性 " 的人," 拍夠了姑娘,其實也就那麼一回事兒 "。就這樣,神思遠的攝影 " 又死了 "。
後來,他開始計劃能夠做一些深度嚴肅思考的東西,他以藝術家的身份開個展,做個人主題作品。世界成為他的創作素材,石頭、河流、昆蟲、植物,一切素材來源于世界的細節。
很快,神思遠的攝影時代 3.0 時代來了。
他尤其喜歡河流、喜歡蓖麻,他寫《攝影師的精神雷區》的詩,寫 " 兩萬個瞬間,六十個春天和一條存在的河流。" 他向粉絲發問:" 你們怎麼在荒草叢生的泥塘裏發現我這只被誤解的蓖麻的。"
但神思遠發現,現實市場中,影像在藝術領網域裏并不是很受重視。觀眾站在影像作品前的觀看過程好像是個無聊的過程,這讓神思遠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受歡迎的藝術家,甚至是一個失敗的藝術家。
做藝術好像也找不到目的。
他對自己的 3.0 時代給出一個悲觀的評價,他説:" 我的攝影又又又死了。"
自救的契機是來自音樂人宋冬野的邀約,神思遠拍攝了自己第一個藝術歌的 MV《郭源潮》。從那個時候,他開始拍視頻、拍藝術短片,嘗試轉型導演。在陳粒《第七日》、《愛完不完》的 MV 評論區,樂迷們贊嘆是誰拍出了這麼棒的作品。
如今,神思遠進入他的攝影 4.0 時代。作為攝影類導演,需要一個人包攬 DP 與導演的各種活兒,用他的話就是 " 啥都能幹 "。
沒有野心的人最浪漫
大雪過後,北京銀裝素裹,寒冷肅殺超過往年。751 園區就是這個時候辦了個科技藝術節,這裏仍然有為了探讨藝術話題而聚集的人。钛媒體 App 見到了神思遠:
中分齊肩短發、深藍色户外衝鋒衣、黑色長褲,一個自由灑脱的老北京人。
你問他是怎麼接觸到的 AI,他説,是沒事兒的時候刷短視頻刷出來的。他用 Midjourney、ChatGPT,上手試試,就越來越被吸引。
"AI 來了,我就發現我的攝影巨爽,不知道為啥。" 神思遠講着藝術與 AI 的故事,"AI 可以幹好多事,我都爽死了。"
曾經,神思遠曾短暫地認為,AI 來了," 人類一敗塗地 "。現在,他與 AI 成了 " 朋友 "。
他甚至會用逗小孩的語氣和 ChatGPT 聊天,Chat GPT 也反應地更拟人化、更温和。
" 我問 ChatGPT,大哥,你給我寫個劇本關于一個男人爽死了。它説好的。"
" 這咋辦?AI 什麼都會,多氣人。"
或許是沒有物質上的太多束縛,也或許是成就早已達成,神思遠的創作大多是沒有野心、沒有太多目的,好反饋和壞反饋他都能坦然接受。
在東北公園裏看到大爺騎着名為 " 單腿驢 " 的小車,他就用 AI 生成創作了 " 單腿驢 " 概念的作品,盡管在外觀上與大爺的車看起來沒什麼關系。
他用 AI 創作,也很少去想 AI 攝影作品是否會被主流攝影圈認可、市場是接受還是質疑," 我就不受主流攝影圈認可,我本身從來沒有受到認可過。" 他自嘲。
不過,他認為,歸根結底,AI 創作的攝影作品跟非 AI 作品都是一個個像素,沒有本質不同。
一張 AI 作品的誕生,神思遠往往要坐在那裏不動,幾個小時、一天、兩天…… AI 創作本身不是他的主業,用玩兒的心态,最終生成什麼也沒什麼所謂。
" 有的時候我覺得創作這個詞對我來説太沉重了、或者説太嚴肅了,我覺得就是玩。有時候用 AI 玩出一個作品,比如説最近的電子羊、單腿驢,你看我起這名字能是嚴肅創作嗎?"
但每個人接觸 AI 的機會都是平等的,總不能每個人用 AI 創作出來的都能稱為 " 藝術品 "。"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出來這個,這一點我是相信的……普通愛好者可能沒那麼多時間。" 他説。
他也談未來和 AI 的關系:" 現在 AI 是朋友不是敵人,但是又有誰知道呢,可能過兩天變成敵人了,管他呢。"
生活中,神思遠不斷在追求某種浪漫,他曾經看到一句話:" 沒有野心的人最浪漫 ",猝不及防地,他被這句話深深温暖到了。
以下是文字實錄(有删節):
钛媒體:您開始 AI 攝影的契機是什麼?藝術創作本身與金錢利益,哪個因素占比更多?
神思遠:是想象力更多。我以前搜集很多來自世界的素材,比如這拍一只羊,那拍一座山,然後給他做各種合成與後期,最後呈現一個讓我覺得有想象力的東西。以前這些東西憑我自己的想象力才能達到,我覺得這個過程是很困難的,因為我需要拍攝大量的素材,可能有上百萬張、上千萬張的我已經拍攝過的圖片,然後再從中給他們去做排列組合。
最初 AI 來了對我來説是毀滅性的,他們是建立在人類知識庫的基礎上,很輕易的就完成了我的這些工作。AI 會生成有大量的想象力的東西,它會生成各種錯誤,但錯誤有的時候反而正确,它是一種想象力的體現。我讓它生成一只 6 條腿的羊,他可能給我就生成了一個羊駝上長着一個鳳凰,再長着一個羊駝,但這個結果我想象不出來。如果對我來説,我的珍寶或者最重要的東西是想象力的話,那我不就 " 人類一敗塗地 " 嗎?或者説在這方面我就一敗塗地。
他利用他的錯誤,反而是打敗了我,人的正确不一定能夠觸動到我,這個是我認為很牛逼的地方。
钛媒體:關注到您最近用 Midjourney 生成的 AI 攝影作品,比如電子羊、單腿驢、水長東,可以聊聊您的創作過程嗎?
神思遠:因為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那句話叫做 " 沒有野心的人最浪漫 ",我覺得那句話深深的温暖到了我。我做事兒其實沒有太多的目的性,有目的性的時候就像是甲方下單,但我現在的創作盡量不讓他有這種下單的感覺,我想做什麼也沒人控制我,我覺得還挺爽。
所以我一直以來的工作方式是間隔年的工作方式,有一年叫做商業年,一年叫做創作年。在商業年裏面我盡量滿足其他人的需求,我也得知道這個世界對我的要求是什麼樣子,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可以滿足這個世界的人。
在創作年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滿足我自己,或者反之前的别人的要求,我就做成你們不喜歡的樣子,就做成一些稀奇古怪比較任性的感覺,這樣我覺得是比較爽的。
钛媒體:AI 攝影是真正的攝影嗎?它又是否被主流攝影圈認可?
神思遠:一個問題或者一句話,只能從不同的思考維度去理解它。
其中一個思考維度,比如説現在我們在網上在手機裏随便看到的那些照片,它都是由一個個像素點組成的,而 AI 攝影它就是由一個個像素點組成的,它放到最大的地方都是一個像素點,如果我用 AI 能夠控制這些像素點,我們説它是攝影是不是也可以。
還有另一方面,AI 攝影于我們而言代替不了體驗。如果我們把攝影給總結成一個跟人類感情互動的東西,比如説我要拍一個臨終的親人,那些照片對我來説彌足珍貴,但 AI 生成一個同樣的臨終前的照片,那對我來説,跟我有什麼關系呢?如果從這個方面理解,那麼 AI 攝影就不是攝影。
我覺得我沒有能力去回答這個問題,我只能説他可能約等于或者説他相似于或者説有可能是。
钛媒體:攝影圈同行們對這個會有這樣的争論嗎?
神思遠:我不知道,因為我就不受主流攝影圈認可,我本身從來沒有受到認可過,所以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件事。甚至我老説有的時候覺得我也不是一個攝影師,或者説我總覺得我是一個退休的狀态。但要讓我去去想這個事,我覺得它對我來説是一個很棒很有衝擊力的事情。
钛媒體:從專業攝影師的角度看,AI 繪畫軟體生成的作品有哪些商業化的可能性?
神思遠:之前我給天貓做過一個廣告,是用 AI 做的。天貓雙 11 邀請五六個藝人參加了一個晚宴,當天 6 點藝人到這拍幾張照片,晚上 8 點就得直接出成果了,他們要放在地鐵上的那些海報、樓宇之間的大螢幕,這時候可能制作時間就兩三個小時,這種情況可能 AI 就更便捷一點。
我接到的 AI 相關的工作價格也非常高,甚至比傳統攝影還要高,這就是我給 AI 打工,他出啥樣的我就 " 服 "。
钛媒體:您現在是用的 AI 創作工具是什麼?用户們目前的共識是説 prompt 對于生成的效果很重要,您在這方面有一些小竅門嗎?
神思遠:我主流的就是用 Midjourney 和 runway。對于生成什麼樣的效果來説,我認為是基于我自己的審美或者美學喜好,那些關鍵詞提示詞和 prompt 之類的沒那麼重要。對我個人來説,更重要的是墊圖。
墊圖的意思簡單的説就是圖生圖。你要先大概弄一張圖或者畫一張圖,大概的輪廓什麼的都完成的差不多了,比如説精益程度是 100% 但你弄到 20%,然後再上傳,這叫墊圖。用文字生成圖片其實只是 AI 生成工具中的一部分,如果只用純文字生成出來的東西,它叫視覺轉換,出來的成品有的時候太不受控制了。尤其是在 Midjourney 裏面,你想讓他胳膊保持你要的姿勢,你在墊圖的時候就要在圖中規劃好胳膊的姿勢。但最近畫圖形直接生成 AI 的工具都已經出來了,你就大概畫一個框,然後胳膊在哪,頭發大概要什麼樣的,那邊可以直接給你實時生成圖。
我認為墊圖肯定是更适合像我這種創作者的一個方向,文字的方向其實更适合大眾,試一下玩一下,都是比較簡單的操作,但我需要精确控制,或者是某一種程度的控制。
最近神思遠在個人社交賬号更新 Midjourney v6.0 版本與 5.2 版本的個人主觀對比。
用同樣的關鍵詞分别用 v6.0 和 5.2 出圖,v6.0 在人物面部和一些紋理類的元素以及畫面細節上進行了優化。整體影像風格更加現實,有更加清晰的畫面。但也因為鋭度更高,算法更理性,導致圖片從 "A 裏 A 氣 " 變得更像 CG。v6.0 在老生常談的 " 手指 " 上也做得更好了,但也沒多好。
個人感覺在畫面的氛圍、想象力、" 混亂 " 程度上 v6.0 不如 5.2。5.2 的畫面更加柔和,而 v6.0 更加扎眼;5.2 更像電影畫面,6.0 更像商業廣告。所以如果生成偏想象力的照片還是會用 5.2 版本,生成偏真實感的圖片,尤其是特寫,争取用 v6.0 版本
钛媒體:現在有許多 AI 繪圖的工具降低了大家的創作門檻,但大家普遍認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過使用這些工具而成為一個藝術家。藝術家和普通人的差距還是很大,工具都在那,但是誰能創作的更好,這其實是要打一個問号的。您怎麼看待這樣的看法?
神思遠:創作有的時候是去做選擇題,你的選擇是基于你的審美和經驗,然後是基于你對這件事的認知。我們小時候光看圖,每天可能看個上千張、1 萬張圖,所以我給它描述詞的時候得明确知道如何判斷,比如我得知道我這張是羅伊 · 安德森的風格,還是貝拉 · 塔爾的風格,還是張藝謀的風格。而這種判斷力在小的時候我就天天去做,所以我在控制 Midjourney 上肯定更有優勢一點。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出來這個,這一點我是相信的。并且光是我的工作流,也是一套在這個市場裏摸爬滾打 20 多年的一套工作流,比如依據經驗,我出這個圖背後得需要多少張圖?有時候可能生成出 100 多張,我才能從中挑選出 20 張,再精細挑選出 14 張,然後再去修它,再去統一顏色。
大家看到的作品系列中,感覺每一張圖看上去顏色都差不多對吧?其實是我自己在各種條款裏慢慢調的,然後最後再進 runway ,讓他進行動作控制,慢慢試着一點點地修改,讓它達到我自己的标準。看着都很簡單,實際上都得需要 1~2 天一直坐在那裏修,普通愛好者或許沒這麼多時間。
钛媒體:您對于當下的一些年輕的攝影師們有什麼建議嗎?您會建議他們來嘗試 AI 嗎?
神思遠:這話我不敢説,因為我説老有人罵我。我給任何建議的時候,我都得需要承受後果,你們可不知道我承受過多少後果,現在就不敢瞎給人建議了。
就打個比方,我就説一個我朋友的故事,大家都懂。我朋友以前就説了一個很正常的話,就是説我們的生活跟創作要很自由,要達到自己的夢想,就正常雞湯勵志的話,誰都懂。然後有原來是國企公務員什麼的就辭職了,就説是我受到你這個話的激勵,我要跟着你幹,完了你説你害怕不害怕?其實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作者 | 賈雨微 編輯 | 秦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