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苦等6年,超12億閲讀量小説翻拍成電影,上映僅2天票房就過億!,歡迎閲讀。
昨天不少粉絲都在提醒説:
還記得那本《雲邊有個小賣部》的書吧,電影版來了。
Sir 當然沒忘。
上個月在盤點新片時,就記住了它明媚治愈的預告片。
今天就一探究竟
雲邊有個小賣部
01
這個故事的主角叫劉十三(彭昱暢 飾),一個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
這天。
他被外婆開着拖拉機,從城市 " 綁 " 回了小鎮。
什麼情況?
劉十三朦朦胧胧地睜開眼,看着熟悉的房子和熟悉的陽光,聽見了外婆和街坊鄰居熟悉的對話。
" 我外孫在紐約‘耐克’‘耐斯’敲鍾,分分鍾幾百萬。"
全村的希望?
被外婆 " 綁 " 回來,是因為事業太成功,沒有時間回家?
不回家是真的。
但事業上,恐怕算不得成功。
劉十三人如其名,如你我一般,是個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打工人。
他信奉 " 天道酬勤 "。
于是在上學時便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的努力," 學不死就往死裏學 ",别人在玩,他在寫作業,别人在休息,他還是在寫作業,他的夢想是考進好大學,并在大城市立足。
可結果呢。
現實告訴我們,努力并不一定就有回報。
考不上好大學不説。
就連在大城市立足啊,好像也沒有想象得那麼容易。
工作兩年。
不但早出晚歸,在狹小的出租房内勉強度日,只能從舊房子的小窗裏看看外面的世界。
甚至于哪怕去賣保險。
業績,也只能在及格線徘徊。
所以有時候,并不是我們不夠努力。
而是即使付出 99% 的努力,也可能因為 1% 的倒黴,讓所有事情以失敗收場。
老實説,劉十三這個人設一點也不特别,他在我們身邊是如此常見。
但正因為他普通。
《雲邊》也就多了一些讓人感同身受的,現實的影子。
以至于我們看到劉十三。
同樣看到的,也仿佛是自己
我們幹着日復一日機械而重復的工作,説違心的話去阿谀奉承,看着攀升速度遠比不上工作強度的工資卡裏的數字。
我們頭破血流。
卻不知這努力的終點在哪裏,更不知道為何而努力。
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吧。
當外婆把一敗塗地的劉十三帶回小鎮時,那綠水青山,春花冬雪裏小鎮的生活,那螢火蟲、火燒雲,為往生者挂上漫山遍野的燈籠,那鲫魚香、米酒釀,桃樹下的莺莺小賣部。
都在提醒着我們。
這麼多年來,為了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我們似乎把什麼都忘掉了。
忘掉的是什麼呢?
故鄉?
或許更多的,是那些" 沒用的情緒 "。
生而為人,我們都難免想要登高望遠、出人頭地之俗。
于是往往,會用高飽和的生活來麻痹自己,用看似高額的工資來安慰自己,但是忙着忙着反而遺忘自己到底為什麼努力、遺忘了故鄉、遺忘了故人、遺忘了怎麼去愛、遺忘了自己到底是誰。
這些帶不了什麼經濟效益。
便總是被抛之腦後。
可真的 " 沒用 " 嗎?
這樣的疑問,恐怕才是《雲邊》想説,卻沒挑明的東西。
02
沒錯,這是一部流行的 " 返鄉電影 "。
這些年或許是城市生活太緊繃,抑或是人們越來越難看清未來,不少影視作品都把目光投向了 " 故鄉 "。
打造出一個個心靈烏托邦。
哪怕,它們如泡沫般易碎。
《雲邊》也有烏托邦的部分,正如影片開頭所説," 雲邊鎮是個推開窗户就能摸到雲的地方 ",這裏過于美好,好得就像是童話。
甚至于影片的主線," 賣 1000 份保險 ",也是當下回鄉創業的主流。
但與很多 " 返鄉電影 " 不同的是。
《雲邊》的重點既不在 " 心靈栖息地 ",也不在 " 回鄉創業 "。
而在于 " 人 "。
我們之所以懷念故鄉。
是因為故鄉裏的人。
請問,哪個小鎮裏生長的人,沒有幾個兒時的玩伴?
我們對他的記憶往往停留在少年時代,寄托着我們不願失去的美好。
而《雲邊》呢?
也有這麼一個,像是從我們的記憶中跳出來的人
牛大田。
曾經的他,正如所有人班上都會出現的一個貪吃貪玩的快樂胖子,整天跟在劉十三後面,打打鬧鬧,能不能在晚餐吃上雞腿好像就是他生活裏最大的煩惱。
而時過境遷,如今的他和劉十三的身份已經相距甚遠。
他成了全鎮首富,成了雲邊鎮的 " 土霸王 "。
改頭換面?
在劉十三試圖叫着大田套近乎的時候,他屢屢糾正,自己現在是 " 牛總 ",似乎也證明,他與過去一刀兩斷了。
但。
" 牛總 " 真的是牛大田自己想要的嗎?
或許," 兇惡 " 不過是他的保護色。
一個人再改變。
變不了的,是他内心的柔軟。
一個例子。
對他來説,賭場的老板、一方的首富、34 位員工對自己的擁簇,都不及跟心愛的姑娘一起開餐廳重要來得重要。
于是為了回到以前的模樣。
他一把火親手點燃了自己的 " 事業 ",換得了秦小貞父母對自己的認可。
是的。
當我們拼命去打造迎合世人眼光的身份時,反而抛棄、遺忘了更加真誠的自己。
這是每個人必經的歧路。
如果説牛大田代表着我們對" 初心 "的眷念。
那麼外婆王莺莺。
則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變的依托。
在我們的記憶中。
她永遠不變。
她沒讀過書,不識字,但燒得一手好菜。她毛躁八卦,咋咋唬唬,但大家都知道鎮上出了啥事找她比找警察還要管用。
一個小賣部,一台拖拉機,一個孤零零的小老太太,一個人當爸當媽當外婆,把劉十三拉扯長大。
眼睛尖、鼻子靈、嘴巴犀利,眉頭一皺,你永遠别指望從她嘴裏聽到一句好話,但又卻比誰都愛我們。
和我們的祖輩一樣。
她也是無怨無悔、拼盡全力地養育着一只注定要飛遠的小鳥。
永遠做我們的依托。
但她只是這麼紙片化的人嗎?
當然不是。
外婆看似樂觀豁達,潑辣灑脱的她卻有心底最柔軟脆弱的部分
她其實從來沒有忘記過早就離開自己的女兒。
雖然她和劉十三都默契十足地對早就不知道去向的女兒緘口不提,但她其實一刻都沒有停止想念。
避而不談不是因為忘了,而是希望用沉默送給外孫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她強悍堅硬的外殼是為了告訴世人,即使沒有父母,她的外孫劉十三也不會比任何人缺少一分愛。
但可惜。
留給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當然。
故鄉的記憶,也少不了感情的悸動
程霜(周也 飾)。
程霜不是雲邊鎮的人,但她一來到雲邊鎮,就仿佛和這個鎮子融為一體。
她喜歡不告而别,又喜歡從天而降。
她像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主打一個活着就是 " 折騰 "。
她愛捉弄人。
但同時,這卻是她愛人的特殊方式
程霜從小就患有重病。
仿佛小小年紀就被判處死刑,她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是她的最後一天。
所以,她和所有人都不一樣,她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最後一件事,見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最後一面,説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是遺言。
程霜怕死,但更怕自己的死亡傷了愛自己的人的心,如果永遠都不告别,那她就永遠不會離開。
而她記得。
在少年時,劉十三曾騎着自行車,載着她翻山越嶺。
她永遠懷念那個畫面。
于是很多年後,她回到了雲邊鎮,看到了劉十三,并決意于幫他振作起來。
找到她生命裏的一縷光。
她想要告訴這縷光,你照亮過我,我也想在自己熄滅之前來照亮你,請你不要忘記我。
所以你看。
我們之所以懷念故鄉,只是因為重新發現故鄉的好嗎?
并不是。
賈樟柯説," 我只有離開故鄉,才擁有了故鄉 ",當我們許多年後,重新回到那片故土的生活,往往才會發現,那些記憶中真正讓人留念的,是那些活在記憶中的人。
有了他們。
我們才能稱之為故鄉。
03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部看起來平平淡淡的治愈電影,為什麼能那麼火?
彭昱暢或周也的号召力?
恐怕不是。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本片的大部分海報并未像其他電影一樣,把明星放在主要位置上,而是突出景色,與意象。
換言之。
第一波走進電影院的人,大多并不是因為演員。
而是在這個IP 本身。
沒錯,《雲邊》是一部根據小説改編的電影,原著作者是張嘉佳,據説這部長篇小説全網超過 12 億閲讀,可謂火爆一時。
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張嘉佳親自導演這部電影,也就成了許多書粉期待的理由。
他們并不會擔心被 " 魔改 "。
而更期待,電影能夠還原出小説原本的氣質。
于是你可以發現。
許多小説裏的景色被原樣還原。
許多台詞也被如數展現。
甚至張嘉佳一開始就做了保證:
電影裏一定會有大家想看到的情節。
但僅僅是還原嗎?
不。
Sir 覺得,小説作者操刀更大的好處,還在于抓住了原著小説的表達核心
孤獨。
在這個故事裏,表面上是陽光明媚,但故事裏的人,其實各有各的孤獨。
就像蘇童説的,這是 " 一些孤獨的人拼湊起暫時的圓滿 "。
我們看到沒有朋友的劉十三重遇沒有明天的程霜,看到因為不認字而不知道外孫寫的是什麼的外婆,看到互相深愛卻一直争吵的毛氏姐弟,看到精神失常的父親 ……
便知道,在這個無常的世界裏,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缺少愛。
而這。
不也是碌碌無為的我們,每天的日常嗎?
所以説啊。
雲邊鎮裏發生了很多故事,愛恨情仇交織,看似復雜,但都可以歸于一句話——
請不要忘記我。
渴望被記住,是人的本能。
但同時,我們也要記住一些不能忘記的東西
愛。
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擁有愛人的能力。
而重返雲邊鎮。
其實。
也就是重返,那個伸手就能觸碰到愛的地方。
所以最後,我們到底該怎麼評價這部電影呢?
沒錯。
《雲邊》并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電影。
它就像是一本睡前打開的故事書,不談人性的殘酷,不追求驚心動魄的戲劇效果,只是在淡淡地講述着一個仿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如果你想追求刺激,那一定大失所望。
甚至于如果單從技術層面來看的話,它也有着許多不足。
但。
我們其實不必要求所有的電影都像一把刀子,像一個精密儀器,像一部史詩,像一件藝術品。
有時候。
它也可以是一個載體。
我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曾經的自己,看到記憶裏的山與海。
哪怕只是短暫的安慰。
似乎。
也已經足夠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少吃一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