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 小鎮青年婚戀:男性找對象難,女性找不到對象,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行業研習 (ID:hangyeyanxi),作者:星星,編輯:絲瓜笑皓,原文标題:《星星丨小鎮男青年,結個婚一百萬!》,題圖來源:AI 生成
年初一,媽喊我去村委會幫忙幹活,到地方一看,才知道村委在舉辦相親聯誼會。門外人頭攢動,擠滿了帶着子女參加相親會的家長;屋内安安靜靜,只有低頭不語刷抖音的青年男女。今年是媽幫忙組織公益相親的第二年,媽説今年的情況和去年的情況大差不差,來相親的男生偏多,基本上是女生的兩三倍。媽説,現在的男孩找對象可真難!
來參加相親會的小鎮青年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只有春節期間才會返鄉,其餘時間或在外務工,或在外讀書。參與相親會的男生有 50 名,年齡分布為 24 歲到 37 歲,其中 24 歲至 28 歲男生居多;學歷水平涵蓋初中(中專)、高中(大專)、本科、研究生,其中專科學歷居多;家中普遍有兄弟姐妹,擇偶要求不高,看眼緣,覺得合适就行。
參與相親會的女生有 19 名,年齡分布為 24 到 34 歲,其中 27 歲至 30 歲的女生居多;學歷水平涵蓋大專、本科、研究生,其中本科學歷居多;家中普遍有兄弟姐妹,擇偶要求涵蓋工作穩定、學歷相當、品行端正、情緒穩定、身高 173cm 以上等方面。這樣看來,今年相親男生不僅面臨同性激烈競争的局面,還面臨着異性篩選标準高的困境。
一、婚姻擠壓與現代女性
小鎮男性青年陷入傳統社會的婚姻擠壓困境。20 世紀 80 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小農經濟生成的重男輕女文化、加上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大規模的城鄉遷移,性别結構失衡狀況明顯,婚姻擠壓現象在農村地區尤為突出。現場,一名在西安讀研的男生和我發牢騷," 我是很想找對象的,但我們實驗室全是爺們。" 在外攻讀碩士的小鎮男性青年,因為學科限制,接觸到的男性較多,很少有機會接觸女性,更别提發展戀愛對象了。
現在,千禧年出生的男性群體進入适婚年齡,男女比例性别失衡累積效應顯著,形成 " 男多女少 " 的剛性缺口。跟随家裏做生意的小 Z 苦笑," 像我們這種一個月在家呆一周的,很多女生都不談的。" 常年外出務工的小鎮男性青年,即使家庭經濟背景還行,仍因不能給女方提供陪伴而被擠出婚姻市場。婚姻市場理論認為,個體在婚姻市場中追求效用最大化,現代女性在戀愛關系中更加注重男性提供的情緒價值和長期陪伴,會将配偶選擇視為投資組合優化。小 Z 因工作性質不能提供長期陪伴,很難找到對象。
婚姻擠壓下,女性在婚姻市場擁有更為主動的婚姻選擇權,但是這次相親會中,相親成功的男女并不多。傳統婚姻市場中,顯性資源交換現象突出,彩禮作為顯性資源,是女性衡量婚姻的标準。随着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婚姻市場的隐形交換更加突出,女性選擇伴侶的标準更加關注情感支持、陪伴照護、情緒價值等方面。本次相親會上,女生 L 以情緒穩定、温柔體貼、提供情緒價值為擇偶标準,她直言 " 希望能找一個情緒穩定的男性 "。
現代女性也與傳統女性有很大的不同,高等教育的普及衝擊父權制下的婚姻模式,轉變早婚早育的舊有觀念。現代女性認為适婚年齡為 30 歲左右,在北京攻讀博士學位的女生 P 説," 感覺我身邊的人都不着急,我也就不着急。" 當然,也有不願意結婚的女生。相親現場,一位七旬奶奶過來,拿着打有外甥女信息的白紙幫她挑選良婿,談及原因時奶奶説," 她實在是不樂意來啊!"
家庭是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基本部門,而婚姻是維系家庭經濟、情感與社會化功能的重要制度,家庭通過婚姻明确親子關系、承擔代際資源傳遞的責任。現代社會中,婚姻梯度的現實存在導致社會上呈現小鎮男性青年找對象難,小鎮女性青年找不到對象的局面,成婚難問題制約了農村地區人口和家庭的可持續發展。
二、擇偶觀念與代際關系
小鎮青年擇偶觀轉變,擇偶時通常要滿足情感與物質的雙重條件。傳統婚姻觀與宗族文化、孝文化等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姻關系前,總是像買賣東西一樣仔細掂量雙方條件的各個細節。在舊有婚戀觀中,婚姻類似于商品交換,傳統村落社會中的婚姻具有實際、理性和慎重的特點。現代社會中,擇偶理念轉變為社會意義上的情感取向,青年群體開始強調婚姻對于個人的價值,同時也關注婚姻關系中的個人發展。
" 三觀一致 "" 品行端正 "" 願意跟随對方去工作地發展 " 這一類似的話語經常出現在青年群體的自我介紹中。女生 M 説," 我想找一個投緣的,在家裏工作的。一方面是在家離父母近,另一方面是在家能有自己的生活。" 男生 Z 説," 看眼緣就行。" 然後又補充道," 年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我太瘦了,她的體型身高也不能大我很多。" 相親市場中,小鎮青年擇偶觀念呈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并存局面,出現适婚男性女性的擇偶條件難匹配情況,導致小鎮青年陷入找對象難的困境。
中原地區的家長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具有非常強的代際責任。傳統觀念下,親代對子代的責任非常強,兒女結婚生子是父母必須要完成的人生任務,是父母實現本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的重要途徑。不少父母為孩子找對象的事情操碎了心,一位媽媽感慨道," 兒子再不成家,臉面就擱不住咯!" 村社熟人社會中,子女婚姻狀況是家庭之間的隐性競争指标,未婚子女會引發 " 落後于他人 " 的羞恥感,且子女不結婚也會被視為家庭融入現代社會的失敗,加劇面子焦慮。
高額彩禮是小鎮男性青年成婚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高額彩禮會導致婚姻成本從子代轉移到親代,加劇代際交換不平衡現象。在豫西北農村,娶妻一般大約需要一百萬左右,包含彩禮 20 萬、五金 5 萬、縣城商品房 1 套(約 60 萬左右)、小轎車 1 輛(一般 10 萬元左右)。談及彩禮問題時,村書記講," 我們村情況還好點,家家户户都有車,因為距離縣城近,也不用買房子,就是村裏沒成家的小孩挺多。" 一旁的村幹部補充," 希望女孩子們能夠降低标準,少要點錢。"
可見,即使有房有車,二十多萬的娶妻錢對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是很難賺。縣城彩禮居高不下,增加了小鎮青年的婚姻成本,但二十幾歲的青年賺錢又少,根本支付不起。婚姻成本從子代轉移到親代,農村父母承擔着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壓力,不斷進行高負荷勞動而縮短自己的養老時間。代際交換中,親代對子代的付出非常多,而子代反哺親代卻非常少,代際交換失衡。
三、婚戀策略
農村男性青年找對象真的難嗎?
相親結束後,媽説成了一對,接着又講," 男孩子主動一點嘛,争取機會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起來,剛進屋時,一個男孩子拿着手機跑到心儀女孩的旁邊,一邊熱絡地聊着,一邊加微信,結束後直接拉着女孩子的手走了。
即使面對婚姻擠壓、女性話語權高、高額彩禮等困境,也有小鎮男性青年能夠牽手成功。這一成功案例實際上歸功于婚戀策略,婚戀策略是一種具有選擇性的婚戀策略,小鎮男性青年競争激烈的情況下,為了陷入防止婚戀難困境,在婚姻締結中展現出極強的策略性。婚戀策略包括不局限于利用熟人關系網資源、放低姿态積極主動、通過家庭合力等方式。
返鄉青年參加相親會還有一個共同點,希望找本地人為相親對象。本地青年一來知根知底,更容易摸清對方 " 門頭 ",減少離婚風險。(在我們家,摸清門頭是指雙方家庭通過派人打聽的方式,摸清家中是否有精神疾病基因。)二來方便照顧家庭,能夠形成強大的姻親社會支持網。熟人社會關系網中,基本能夠掌握本地或本地附近區網域的關系資源,能夠滿足小鎮青年相親需求。成功男孩通過利用熟人社會關系網,篩選掉不是本地人的相親對象,縮小相親範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連接需要一方積極主動溝通,成功男孩在确定心儀女孩後,放低高高在上的大男子主義心态,直接拿着手機跑過去加微信,獲得女孩的關注。婚姻締結實際上是家庭合力的結果,成功男孩的父母一直在場外鼓勵兒子,會後直接牽手成功。
四、結語
年初一的相親會讓我意識到了小鎮青年婚配難的問題,計劃生育政策、重男輕女文化偏好、城鎮化進程推進導致我國農村人口結構性别比失衡嚴重,呈現男多女少的局面。如今,這批人到了适婚年齡,開始進入婚戀市場,出現農村男性找對象難的社會問題,女性在婚戀市場中掌握主動權,而這導致彩禮居高不下、代際交換失衡等一系列問題顯現。小鎮男性面對此情此景,可以采用婚戀策略方式找到自己心儀的女孩。比如,利用熟人關系網資源、放低姿态積極主動、通過家庭合力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