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騰訊,剛捐5個億,歡迎閲讀。
這是一則頗為低調的官宣。
昨日(2 月 18 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宣布,已與騰訊公司正式籤約,騰訊公司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無償捐贈人民币 5 億元——
用于資助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項目),重點支持其中女性、西部、粵港澳大灣區獲資助者開展基礎研究。
中國科技界苦基礎研究久矣。兩個關鍵詞——青年學生,基礎研究,此次捐贈某種程度也被視為風向标。
騰訊出 5 億
做了一筆意外「投資」
這一次,騰訊将資金投向基礎研究。
眾所周知,基礎研究并非易事,沒有現成的方法和模式可以照搬,研究過程充滿不确定性和層層挑戰。在全球範圍内,眾多的研究人員和團隊都在從事基礎研究,競争異常激烈,很難脱穎而出。而每一個研究項目立項背後,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
成立于 20 世紀 80 年代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則是中國基礎研究最主要的資助渠道之一,形成了由研究項目、人才項目和環境條件項目三大系列組成的資助格局。
2024 年 4 月,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博士研究生)獲批名單出爐,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在内脱穎而出的博士生們。
這些入選課題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心髒病治療、外賣服務優化、大語言模型智能體進化等,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年輕後浪,其中不乏 "00 後 "" 準 00 後 " 博士生的身影。
讓年輕人可以安靜地投身到科研事業中,加速國家重大需求原創成果的產出,這是一場基于國家科技戰略體系之下的選才。
于是,騰訊做了一筆特殊意義的「投資」。
其實早在 2018 年,騰訊就聯手多位科學家設立 " 科學探索獎 ",鼓勵青年科學家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網域勇敢探索,截至 2024 年底已資助 297 位青年科學家。科學探索獎突破了傳統科研資金單一的來源,無疑也提高了基礎研究整體競争力。
此外,2022 年騰訊創立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預計 10 年内出資 100 億人民币。該計劃為中國科學家提供前所未有的資金自由,讓他們能擺脱傳統科研資金申請框架束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自由選擇研究方向,為科研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提供廣闊空間。
科學研究浩瀚無垠,一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學生曾表示,他研究的項目可能幾年都完不成,但如果一年做不完就兩年、三年甚至更久——
" 因為這個耀眼的問題就像房間裏的大象,無法被忽視。我會一直探索下去,直到漫天星鬥映入眼簾。" 顯然,有了資金的支持,才能讓青年學生毫無後顧之憂地笃行于此。
為何是基礎研究?
這幾年,從創投圈到政府部門、科研界漸漸形成一個共識:中國基礎科學依舊薄弱,迫在眉睫。正因如此,我們在原創性創新上依然顯得落後。
這意味着什麼?沒有原創性的創新,那麼我們在應用端的創新永遠存在着受制于人的風險,也難以看到颠覆性的創新誕生。
想起過去一個月,兩位年輕面孔讓中國科技圈備受鼓舞。
2025 第一個現象級中國企業無疑是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帶着一群中國本土 AI 人才登上世界舞台。《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骥一度激動評價 " 這可能是個國運級别的科技成果 "。
而在過往為數不多的露面中,梁文鋒多次聊起技術創新的 " 原創性 ",中國 AI 不能永遠做 " 跟随者 ",必須在核心技術領網域實現突破,"AI 競争的本質是原創與模仿的代差,而非表面性能的追趕。" 模仿只能追趕,原創才能超越。
第二位則是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登上春晚的宇樹科技,在四足機器人領網域全球市場份額已超 60%。這背後,宇樹科技累計提交國内外專利申請 200 餘件,其中授權專利 180 餘件。
然而将視野拉回現實,我們依然需要清醒地看到:國内在某些高精尖領網域的技術常常受制于人,基礎科學研究相對薄弱便是根源之一。
對此,任正非曾語重心長地建議:
" 修橋、修路、修房子只要砸錢就行了,但芯片砸錢不行的,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中國要踏踏實實做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等基礎科學研究,各個方面努力去改變,我們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站得起來。"
翻滾吧,年輕人
所謂全球科技競賽,説到底比的其實是一位位年輕創業者。
本周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央視報道當中一個畫面為人津津樂道: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與 DeepSeek 創始人梁文鋒并肩而坐。
在外界的遐想中,這一幕頗有傳承的意味。
正如座談會上,既有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互聯網巨頭騰訊,也有我們熟悉的梁文鋒、王興興等年輕面孔。從 60 後、70 後,到 80 後、90 後,既是一場接力賽,也是一縷中國產業變遷縮影。
40 多年來,中國第一代創業者經歷奮鬥,企業資產積累到一定規模,同時他們也是技術創新不可或缺的主體,是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和封鎖的前行者。
而今,新老交替的時刻慢慢到來,尤其是 60 後與 90 後之間的 " 交棒 ",見證中國科技產業突圍之路。
老同志披荊斬棘久經考驗,新一輩正迎頭趕上。毫無疑問,中國民營經濟的舞台正迎來越來越多新面孔,而新崛起的年輕創業者,用熱愛和專注投入科技研究與發展,創造一個又一個令世界驚嘆的故事。
有人評價," 今天中國最了不起的民營企業家,是一群學霸、科學家、工程師,他們正在用科技和工程的力量重塑這個世界。"
一萬年太久,只争朝夕。世界終究屬于年輕人。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楊繼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2/546382.shtml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