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一秒看透本質的人,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筆記俠 ,作者金木研
作者:金木研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職場中,有一個現象很常見:很多人在一個領網域工作幾年後,成長陷入瓶頸期。
這背後的原因很好理解:一個人進入陌生領網域的時候,一切都是新鮮的,每天都有要學習的新知識,所以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成長和進步就是顯而易見的。
可是,當我們工作一段時間後,對工作環境和任務都比較熟悉後,就會發現自己能學到的東西少了,成長的速度慢了很多。
因為我們過去的學習目的是:掌握更多知識,積累更多經驗。
但查理 · 芒格認為,學習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尋找更好的決策依據。這個更好的決策依據,就是那些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芒格稱之為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的 4 個層次
1. 不同層次的思維模型
事實上,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有效策略,都可以從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和哲學視角四個層次思考追問。對問題的解決策略理解的層次越深、維度越多,我們理解問題也就越深刻。
第一類是經驗技巧型思維模型,這往往出自個人有限的經驗總結,在我們處理具體問題時可以提供思路啓發。
比如,我們常説的諺語 " 擒賊先擒王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等經驗,可以視為一種思考問題的模型。
它們都是在試圖總結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只不過經驗諺語是借着具體的案例,把生活經驗抽象成更一般性的原則,但也能幫我們解決問題。
不過,諺語這種解決方案太簡陋,既沒有考慮具體的情景,也沒有給出适用的範圍,所以并不是很好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給了我們一個寧死不屈的思維模型,可是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又給了我們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思維模型。
遇到問題究竟該 " 玉碎 " 還是 " 留青山 " 呢?我們就暈了。這就是簡單經驗抽象模型的局限性。
第二類是方法流程型思維模型,把很多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标準化、流程化了。
比如,《金字塔原理》這本書提到的 MECE 法則,它可以幫助我們在思考時做到 " 完全獨立,相互窮盡 ",通過結構化來解決問題。除此之外,還有 5W2H、SCQA、二維四象限等方法論。
第三類是學科原理型思維模型,是各門學科中,科學家們發現的重要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用查理 · 芒格的觀點就是,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你可能好奇,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和 " 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 有什麼關系呢?
其實,芒格在一次演講中解釋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總結的 " 思維模型 " 追根溯源,和相關學科的重要科學原理聯系起來,那麼我們對這個思維模型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舉個例子:房產中介帶你去看房,他會先帶你看幾套價格高、缺點明顯的房子,把最想賣給你的房放在最後。
服裝店在打折或限時優惠時,打折價格旁邊一定會清楚标注出原價。原價 599 元起的羽絨服現在只要 199 元就可以買到。
這都是運用了錨定效應——改變一件事中呈現給對方的錨定值,将有很大概率改變人們的價值判斷。
當我們把解決問題的策略追溯到學科原理的時候,思維模型的可靠性、準确性就會大幅提高。這是因為學科原理大都經過人類嚴格的檢驗,這讓我們做決策的依據更加可靠。
第四類是哲學視角型思維模型,是指不同學科思考問題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是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不同角度。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第四類的思維模型視野是最宏大、抽象和底層的,也是最影響一個人底層基礎認知信念的模型。
這四類思維模型,并不存在簡單的 " 誰好誰差 " 的問題,而是各有所長,适用環境和條件不同。
第一類、第二類思維模型适用于解決具體問題;第三類、第四類思維模型适用于幫你把控宏觀大局、看到全新解決思路。
所以,從能力發展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四個類型的思維模型,而學習這四類思維模型的方法可以總結為棱鏡分解法。
2. 棱鏡分解法
當年牛頓借助三棱鏡,把看似簡單的太陽光抽成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的不同光譜層次七色光。
今天我們也需要一個拆解問題答案深度的三棱鏡,從日常問題中挖掘出不同層次的。
這個思想的三棱鏡就是,問題不僅要跨領網域地尋找答案,還應在獲得答案的基礎上繼續追問:
這個答案的起源在哪裏?
背後更基礎的原理是什麼?
能不能用更底層的學科解釋這個問題?
這些原理背後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我能從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和哲學視角不同層次找到不同的解釋嗎?
舉個例子,前百度副總裁李靖曾提出一個非常有用的營銷工具:需求三角(需求=能力 + 目标物 + 缺乏感)
很多人都在學習這個需求三角工具,但如果止步于此,就只能學到經驗技巧,我們應該去追問答案的起源:" 需求三角 " 的源頭在哪裏?它背後的依據是什麼?我如何用更底層的原理解釋這個方法?
一般來説,最容易找到底層原理的是相關領網域的教科書。在市場營銷的經典教材《營銷管理》上,是這樣解釋 " 需求 " 的:需求是可以被購買能力滿足的對特定產品的欲望。
變一下形式就是:" 需求定義=購買能力 + 特定產品 + 欲望 "。
這和李靖提出的需求三角 " 需求=能力 + 目标物 + 缺乏感 " 幾乎一樣。
通過思想三棱鏡的分解,我們就把 " 需求三角 " 從方法工具層深挖到了 " 需求定義 " 原理層,加深了對營銷策略的理解。
3. 超越答案,尋找更底層的思維模型
一般來説,人的學習能力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側重于學習具體知識。我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在理解概念、練習掌握知識方面。然而,這個過程可能并不愉快,也不得要領——因為關注的是 " 具體答案 "。
第二個階段:探索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知識已經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了,而是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創造或拿來使用的工具——關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過程。
很多牛人學習思考的方法,更偏向于第二個階段。
"
比如,喬布斯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説:" 學習任何一個領網域,都應把它看作思考的鏡子,我認為這是學習思考最大的價值:學習如何思考。
"
例如,學習編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學法律一樣,學法律的人未必都成為律師,但法律教你一種思考方式,同樣,編程教你另一種思考方式。"
如何學習并應用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就是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如何高效地找到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最常見的兩個學習渠道入手:讀書與工作。
1. 讀書
有三個讀書方法很适合積累思維模型,分别是:問題引導法、關鍵詞法、知人論世法。
① 問題引導法——快速發現有效的經驗策略和方法論
讀書常見的問題是:讀了後面,忘了前面,别説發現書中的思維模型了,就是隔一段時間想要回憶起書中的内容,都不容易。
其實,我們并不需要全部讀完一本書,而是像查字典一樣,帶着問題去查找相關的思維模型即可。這樣既沒有閲讀壓力,效率也很高。
當然,以這樣 " 查字典 " 的方式找到了思維模型,速度雖快,但是可能理解、記憶掌握得不牢固。
如何解決呢?讀書時,一旦看到對自己有啓發的思維模型,馬上合上書,向自己提問 3 個問題:
為什麼剛才這個點讓自己有啓發?它在解決什麼問題?
生活中還有類似的問題嗎?自己能把這個啓發點用在生活中嗎?
這個啓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
我們要清楚,掌握知識的重點不是在 " 讀 " 上,而是在 " 思考 " 和 " 練習 " 上。
② 關鍵詞法——尋找更系統的思維模型
讀書快的人,都是有套路的,他們在閲讀前,會先做三件事:
1. 了解這本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2. 分析這個問題時,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概念和思維模型?
3. 将這些方法、概念和思維模型作為關鍵詞,厘清它們的關系是什麼,以什麼邏輯解決問題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找到了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你就對作者解決問題的整體策略有一個大致認知。
舉個例子,在讀《第五項修煉》這樣的書時,不要着急看書,而是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本書要解決或讨論的核心問題是啥?
不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涉及第一個基礎問題:如何找作者要讨論的核心問題?
不太會讀書的人就會是從頭看到尾,再總結提煉核心問題。其實,有一個更高效的方法:看圖書封面的内容、序言和後記。
比如,《第五項修煉》的核心問題就在封面上寫着:如何打造一個學習型組織?換句話説,這本書研究的是,如何讓一個團隊持續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态中。
那作者給的答案是什麼呢?這時,我們就問自己第二個問題:書中和答案相關的關鍵詞有哪些?
通常一本書的核心關鍵詞可以從書籍目錄中找到。比如,在《第五項修煉》的目錄中,學習型組織的修煉有五項能力: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這是與核心問題相關的五個關鍵詞。
這些關鍵詞和作者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有什麼關系呢?我們會發現,書中序言部分,有一張圖解釋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這就是這本書核心的 " 關鍵詞網 ",即打造學習型組織需要做三件事情:
1. 建立個人和團隊的願景。個人願景的關鍵詞是自我超越。團隊願景的關鍵詞是共同願景。
2. 打造個人和團隊的反思能力。個人反思的關鍵詞是心智模式。團隊反思的關鍵詞是深度匯談。
3. 在這個基礎上,思考問題必須有全局觀,核心是構建 " 系統思考 " 的能力。
當你了解了作者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整本書立刻變薄了——其他内容都是對這個思路的分析和注解。
③ 知人論世——看到思維的局限性
每個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思想、觀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思維方式有密切關系。
而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由于只能看到被文字記錄下來的觀點和思想,卻看不到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過去的人生經歷、形成的思維方式,就很容易孤立地、靜态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如何才能看到文字背後作者沒寫出來的信息和思維方式呢?
這就要用到一個方法:知人論世。
所謂 " 知人論世 " 是指,我們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這個人,也要研究人物所處的時代。
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 我看拜倫的《唐璜》,(沒明白)怎麼這部戲劇就觸及了歐洲的思想解放呢?還有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我也不明白,(這麼一個雕塑)怎麼就是文藝復興呢?"
剛開始不明白,後來向别人請教,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發展歷史和脈絡,把這些作品放在西方文化的發展背景下,才懂得這些作品的意義。
比如,了解西方思想解放的前提,是懂得西方宗教對人思想的禁锢。放在一個正常社會,唐璜怎麼看都是一個騙子和流氓。但是在宗教思想枷鎖的背景下,唐璜就成了反抗現有秩序、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英雄;
同樣,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也要放在西方中世紀時一切作品都圍繞神進行的背景下才能理解。人的本質是裸體的,但宗教讓人穿上厚厚的衣服,為此,米開朗琪羅大量雕刻精美的人體雕塑,就是要恢復原始自然的本來面目,找到人在社會中的位置。而這正是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的核心要義之一。
其實,我們之所以要 " 知人論世 " 地深究一個思想,其核心本質是要理解一個思維模型的產生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适用邊界。
因此,我們在學習任何一個思維模型時,都應該有一個意識:沒有正确的思維模型,只有适合某種情況的思維模型。
2. 工作
成長速度快的人,有一個關鍵訣竅:找到别人的優勢策略,把隐性知識轉化成顯性思維模型。
" 隐性知識 " 是邁克爾 · 波蘭尼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
一種是顯性知識,即能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等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
另一種是未被表述的隐性知識,如我們在做事情中積累的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經驗。
而工作中,我們能夠學習進步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把隐性知識變成可以學習的顯性思維模型。
① 觀察同事解決問題
想要在工作中快速進步,我們就要多留意挖掘優秀同事身上的 " 隐性知識 ",并轉化為能為自己所用的思維模型:
他們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他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策?這些行動背後的思維模型又是什麼?
如果能夠在工作中逐一弄明白這些問題,那我們的進步速度就會快得多。
② 借助筆記加工把隐性知識顯性化
當年,傅盛在周鴻祎的 3721 公司工作時,第一次跟着周鴻祎開會就被安排去做會議紀要。那天,周鴻祎講了兩個多小時,而且他的話題經常跳來跳去。
結果,當天傅盛整理會議紀要忙到凌晨三點鍾。
之所以花了這麼長時間,不僅是因為會議内容分散,而且是因為傅盛沒有像别人一樣簡單地羅列領導開會時講的内容,而是對着看似很散的會議紀要思考:他為什麼要説這句話?他為什麼又從這個話題跳轉到新話題,這個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他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這次做會議紀要的經歷讓傅盛記憶深刻,後來他總結道:寫會議紀要這件事不僅是為上級服務,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整理、提煉、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決策的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③ " 五星筆記法 "
所謂 " 五星筆記法 ",就是每次做筆記之前,先畫出一個五角星,每個角代表一個問題,一共五個問題,做筆記的過程就是回答這五個問題的過程。
五星筆記法中的五個問題分别是:
預判對方要講的核心内容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内容值得讨論?
記錄對方講解的邏輯是什麼?
這次讨論中,我有什麼疑問和啓發?
對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給我的啓發點,可以提煉為哪些有效策略(思維模型)?
這次讨論中給我的啓發,哪些可以立刻變成下一步的行動?我如何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生活裏?
舉個例子:
網上有一個笑話:一直想去 KTV 玩,可是沒有錢。今天去 KTV 随便挑了一個包間,推門進去説:我是隔壁的,玩大冒險輸了,懲罰就是過來唱首歌。結果就這樣唱了二十幾個包間,還免費喝了好多酒,還有人來搭讪。
很多人看了這個笑話,哈哈一笑,也就過去了。
但如果這個笑話讓你眼前一亮,你就應該把這個有啓發的價值點,用五星筆記法的方法深挖。比如:
(1)這個笑話在講什麼問題?
如何在沒錢的情況下,免費在 KTV 唱歌。
(2)解決問題的邏輯是什麼?
通過利用大家都熟悉的 KTV 遊戲 " 大冒險 ",赢得免費唱歌的機會。
(3)這個解決方案給我什麼啓發或疑問?
這個免費唱 KTV 的方法,從表面上看是利用别人的資源,實現自己的目的。實際是創造了一種價值交換機制。
因為,在 KTV 消費場景下,人們本質上是購買了一段快樂的時光,而陌生人玩大冒險遊戲來唱歌,其實是為唱 KTV 的人提供了新鮮的體驗。本質上這個人是用時間和服務,為别人創造了歡樂時光。
(4)這個人的做法,我可以提煉出什麼有效策略(思維模型)?
這個人提供了一個在資源不足時,如何實現自己目的的策略——借助產品創新或組織創新,利用生态環境中的已有資源發展自己。
例如,優步等公司,本質上都是利用免費唱 KTV 的策略,通過串聯各個 KTV 資源,實現自己的壯大。
(5)這個啓發,我如何把它用在自己生活裏?
沒有資源解決問題的情況時,可以考慮利用生态體系中的已有資源,尋找串聯、整合價值交換的機會,借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值得學習的隐性知識,只要我們留心挖掘,就能給自己啓發和幫助。
結語
《心智探奇》的作者史蒂芬 · 平克曾説:" 寫作之難,在于把網狀思考用樹狀結構,體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裏。"
同樣的,思考之難,在于将點狀的知識用線性的關系相互連接,進而形成一張具有系統性的知識知網。
思維模型的妙處就在于它是前人通過細致缜密的思考,同時結合具體實踐經驗,進而提煉出的一套方法論。
一些問題,在套路面前,大多時候也會變得輕而易舉。(本文完)
你的思維方式
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