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甘肅條件太特殊了,能逆天改命麼?,歡迎閲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與沙共存
文字:林間草木聲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栗乘
甘肅蘭州,城關區。
實驗室裏,研究人員正在調試參數。
" 風洞準備!"
" 模型就位!"
" 開始了嗎?"
" 面對疾風吧!"
這并非戰鬥機的測試現場,而是在用專業風洞進行沙漠治理模拟實驗。洞中小小的灌木将生長在數千公裏的河西走廊各處,它們要面對的,是滾滾黃沙。
小小的灌木枝條雖不及喬木粗壯
但它卻能靠它的堅韌阻擋黃沙前進的腳步
(甘肅金塔巴丹吉林沙漠一隅)▼
為了擋住沙漠的腳步,人們想盡種種辦法,而這僅僅是為了鞏固某種持續了上萬年的脆弱平衡。
與沙共存,考驗的是一個文明的生存智慧,而甘肅,正是實踐這種智慧的主場。
人,是最大的變量
甘肅,中國形狀最古怪的省份。省内地網域狹長,東南—西北的跨度接近 1500 公裏。
橫屏- 説起 " 長得 " 長的省級行政區
你可能首先想到内蒙古,其實甘肅也很長▼
在甘肅的東南,秦嶺以南的隴南,完全是一派南方風光,而前些日子因為麻辣燙火起來的天水,也有 " 小江南 " 的氣象。
但過了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同樣是甘肅,河西和甘南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圖:圖蟲創意)▼
在這裏,你能感受到兩種大地 " 脱水 "。
烏鞘嶺,正好是 400 毫米等降水量線的所在。在河西走廊,越往西去,降水量越少,武威一些地方是 200 多毫米,到了張掖就只剩 100 多毫米,走到最西端的敦煌,就只有約 40 毫米。然而,這些地方的蒸發量卻往往高達 1000 多毫米,所以甘肅越往西越是荒漠戈壁,出了甘肅再往西,就是生命禁區羅布泊。
橫屏 -甘肅年降水量分布圖▼
烏鞘嶺,也是中國内流區和外流區的分水嶺,過了烏鞘嶺,百川便不能到海。
橫屏 -分界線烏鞘嶺▼
高大的祁連山撐起了甘肅的 " 脊柱 ",雪水匯成的疏勒、石羊和黑河三條河流流經幹旱的土地,也撐起了下遊十幾片綠洲。這是河西走廊的文明之源。
河水頑強地在荒漠中穿行,遇到低窪地帶能匯集成的尾闾湖,便是這些河流的歸宿。
河流的盡頭,消失在茫茫黃沙,這樣的 " 脱水 ",也是巨大的視覺震撼。在河西走廊,水和沙漠讓大地變成肉眼可見的兩種顏色,在各條戰線上交錯、進退,已歷百萬年。
在沙漠戈壁穿行的河流,在黃沙中割開一道道口子
給了生命得以在這片土地扎根的機會
(疏勒河、石羊河、黑河 圖:圖蟲創意)▼
塑造河西走廊面貌的,不只是大自然。在過去的幾千年裏,人類活動成了影響當地生态的最大變量。
最初,遊牧民族在此放牧,到西漢時,漢武帝在此設定河西四郡,當地開始有移民屯墾,經過此後一千多年的開發,人類改變了水的走向、用途,重塑地上的植被物種。但總體上受限于技術,難以突破農業和用水極限,盡管已有城鎮被沙漠吞沒,但整體上還算可控。直到明清兩代,人口快速增長,問題才嚴峻起來。
橫屏 -河西四郡▼
河西走廊歷代不過 30-40 萬人,到了清中期已破百萬。農業活動大大增加,水是肯定不夠用了。
為了截留本就不多的水資源,大家紛紛 " 内卷 ":上遊的綠洲築壩欄水,主打一個肥水不流外人田;眼巴巴的下遊一邊到官府告狀,一邊瘋狂超采地下水。在持續的竭澤而漁下,河西走廊地區的荒漠化如同下坡路上踩油門,根本控制不住。
長期下來,河西走廊在沙漠威脅下岌岌可危。滋養着河西走廊的疏勒、黑河和石羊三條河流,連自己的尾闾湖都要保不住了:哈拉奇湖在清代便宣告幹涸;青土湖 1959 年幹涸;居延海随着水量減少一分為二,半拉湖面硬撐過幾次危機後于 1991 年幹枯。通通和羅布泊做了難兄難弟。
橫屏- 所幸之後通過治理這些湖泊又回來了▼
長期以來積累的環境問題,随着時間的推移,陸續爆發。而人作為最大的變量,對大自然總是一味索取,不思節制。人們沒有 " 與沙共存 " 的生存智慧,更不知道如何科學化精細化的和環境共處。
1993 年 5 月 5 日,一股來自新疆的黑風暴席卷整個河西走廊。最強 12 級的大風裹挾着沙塵,形成百米高的沙牆,吞噬着大地上的一切。這是大自然給人類強烈的警示。
2010 年甘肅多地再次受到 " 黑風暴 " 侵襲
與 93 年那場相比,持續時間更長,極大風速更大
(圖:壹圖網)▼
從征服,到改造,到共存
真正掌握在這片土地上的現代生存智慧,我們又用了許多年。
在幹旱的區網域生存,一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并非沒有人意識到保護環境,與沙共存的重要性。漢朝的窦融頒發過禁止砍伐樹木的律令:唐朝的長者們勸告兒孫:" 營農休取柴柽,家園倉庫盈滿,誓願飯飽無損 "。
只可惜,人們是從大漠裏出土的居延漢簡,和被風沙掩埋許久的藏經洞中,讀到的這些話。
被風沙掩埋的古城訴説着大漠曾經的繁華
(玉門關大方盤城(河倉城)圖:圖蟲創意)▼
道理很多人都明白,但到了現實生活裏,對環境的過度汲取始終是常态。過去幾百年來,河西走廊以 " 水案 " 頻發而聞名,各地為了争奪水資源紛紛訴諸公堂,鬧得甘肅大小官僚整日不得安寧,其中最長的,從明朝正德年間打到建國後才解決。
黑河歷史上就因為水資源總量少,配置不協調
水事糾紛不斷,黑河尾闾湖居延海一度幹涸
(流經張掖的黑河,遠處就是祁連山 圖:圖蟲創意)▼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開始主動地治理沙漠化。但在這一過程中,也走了不少的彎路。
治理沙漠,自然要 " 植樹造林 "。曾經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一定要使勁種,種大樹!50 年代開始,在兩大沙漠夾擊中的甘肅民勤人石述柱,拿着鋤頭推車,頂着大風沙塵的呼嘯,硬生生帶着村民在縣城西北種出 9 公裏長的喬木林帶。一時間,風沙大減。
這個曾經被預言會被沙漠吞噬的地方
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
依然堅強地挺立在兩大沙漠之間▼
但好景不長,70 年代人們發現,這些費盡心血種下的喬木開始枯死。原因無他,河西走廊這樣的幹旱半幹旱地區,地下水資源非常有限,根本不夠這些大樹用的。
5、60 年代為防風固沙種下的沙棗樹逐漸退化
民勤人在裸露的沙地上重新壓草方格補種梭梭樹▼
在摸索中人們發現,治沙種樹,不僅要考慮樹,更要平衡水。只靠人們的樸素熱情,是不夠的,得講科學。
要想打敗你的敵人,首先要了解它。" 中國沙漠之父 " 朱震達用接沙子的方法發現:在各種各樣的沙塵天氣中,中大型的沙粒總是在距地面 10 厘米之内的運動,只有少數非常細小的沙粒被吹得很高。
了解沙塵的形成機制
用最小的成本實現防沙效果最大化▼
這意味着不是只有高大喬木才能防沙,約 20 厘米高的草方格、低矮的梭梭、花棒,就能達到不錯的效果,還更節水,種植和維護也相對喬木更容易。
不種喬木,種低矮的灌木,同樣也是植樹造林,而且更适合河西走廊的自然條件。
這個種樹觀念,在全民手機種樹小程式——螞蟻森林中也可見一斑。在這個公益產品裏,用户只需要一萬多克的綠色能量,就可以兑換梭梭和花棒,僅僅是許多喬木種的大約十分之一。
2016 年,螞蟻森林種下的第一棵樹就是梭梭,目前已累計在全國種下了約 4.75 億棵樹。在現代林業與生态科技的指導下,在敦煌等一些極幹旱地區,梭梭樹的成活甚至超過了 80%,遠超國家标準。
種在敦煌戈壁灘上的螞蟻森林 616 号梭梭林
這裏位于全國極幹旱荒漠區,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 60 倍
梭梭存活超過 80% ▼
技術的進步,也在重塑着治沙的實踐。面朝黃土背朝沙,實在是太辛苦了,如今的治沙工作已經進入機械化智能化時代,像草方格布置這樣的工作,已經不再單純依靠人力。現在,用多功能立體固沙車,一小時就能鋪設 8 畝多地,相當于大半個足球場的面積。
多功能立體固沙車集運輸、澆灌、種植為一體
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率和成活率
(圖:北京林業大學)▼
種樹觀念變了,技術進步了,治理效果也更好了。
2013 年以來,甘肅完成植樹造林 4442.2 萬畝。過去二十多年間,西北部河西走廊 - 塔克拉瑪幹這個巨大的風沙沿線地區,有 9 萬多平方公裏土地的荒漠化減輕。疏勒、石羊和黑河三條大河幹涸許久的尾闾湖再度重現。昔日風沙威脅下的河西走廊,終于可以喘口氣了。
經過數年的治理,我們終于再現了王維詩中的景象
(疏勒、石羊和黑河的尾闾湖 圖:圖蟲創意)▼
甘肅也只是中國治沙工作的一個小小縮影,最新的全國荒漠化普查(2019)結果顯示,和上一次普查(2014)相比,全國減少了足足 7 萬平方公裏的沙化、荒漠化土地,相當于 1.2 個通遼。并且,全國所有省份的情況都在好轉。
從治沙到致富
2019 年,一項發表在 Nature 子刊上的研究顯示,本世紀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變綠的頭号主力,包攬了本世紀四分之一的森林增長面積。看到這樣的成果,人們自然歡欣鼓舞,也不禁會聯想到,一幅在漫漫黃沙中,人們在植樹造林辛勤勞作的景象。
(圖:Chen C, Park T, Wang X)▼
但事實是,在中國,植樹造林已經不僅僅是沙區人民的事,而是一個牽動數億人的全民行動。
2016 年,螞蟻森林在支付寶上線,借此,每個人生活中的低碳行為都可以被量化成綠色能量,進而被收集種樹。每當用户在手機上虛拟種一棵樹,螞蟻集團就會捐資在線下種一棵真樹。
甘肅金塔螞蟻森林 666 号胡楊林▼
7 年來,累計已有超 4.75 億棵樹被種下,背後的手機種樹人超 6 億。
來自江西贛州的唐國強是螞蟻森林 " 資深種樹人 " 之一。2016 年 9 月 19 日,他經朋友介紹開始用手機 " 雲種樹 "。7 年多來,為了足額領到每天 296 克的步行能量,他會堅持每天走滿至少 18000 步,出行盡量坐公共交通。
唐國強的螞蟻森林賬户顯示,截至今年 4 月 8 日,他已經獲得了2930 張環保證書;螞蟻森林覆蓋的 82 個項目地區中,他的環保足迹覆蓋了 79 個。
比種樹的規模和面積更重要的是,人們還在努力探索,植樹造林能夠創造什麼樣的綜合效應。如何努力尋求人與生态的平衡,在改善生态環境的同時,讓人們過上更加富足并可持續的生活。
在甘肅金塔,人們種下梭梭樹,在生長三年後接種名貴的中藥材——荒漠肉苁蓉。這些寄生在根上的肉苁蓉創造的產值可達上億元,許多當地人借此脱貧,也更有意願繼續種樹。
金塔人在梭梭樹根部嫁接的肉苁蓉▼
在内蒙古阿拉善,梁存新通過帶着牧民成立合作社,在沙漠上種了 4 萬多畝花棒,這些植物不僅是固沙的好幫手,種子還是上好的家畜飼料。每年,靠花棒種子,梁存新和牧民們可收入幾十萬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裏照進現實。
花棒大叔梁村新和他親手種下的花棒林▼
而這樣的現實,一直都在發生。
8 年後的現在,我們會説:科技,讓我們的種樹治沙工作更加高效,也讓每個人得以參與這場規模宏大的建設 ; 而認識的不斷進步,讓我們更懂得如何與沙共處,畢竟,人是這片宇宙中的生命綠洲上,最大的變量。
【今日福利】
局長發福利啦!局長将随機挑選留言區的 5 位粉絲,每人贈送一本球局熱賣圖書!快來評論區留言吧 ~
上下滑動查看參考資料:
《地理中國》百年地理大發現 風吟大漠:
http://tv.cctv.com/2017/11/26/VIDEnvqsYAgiKF1BwPeLa0FV171126.shtml
治沙标本民勤:" 決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
https://mp.weixin.qq.com/s/t8-snKfUi3ybwZgyivnuGw
" 多功能固沙集成技術裝備 " 實現我國機械化治沙:
https://news.bjfu.edu.cn/ztbd/mlzgblzxd/yxkjcgzs/345926.html
金塔:" 小螞蟻 " 書寫 " 綠 " 篇章:
https://mp.weixin.qq.com/s/6zyeL6EA9ndW6StQbtmLrQ
國家卓越工程師徐先英:防沙治沙工作趕上了好時代:
https://mp.weixin.qq.com/s/t4TYtqibIMLzdfkhshpX4w
白肇烨 , 陳昌毓 ,. 從幹旱氣候特點談植樹造林的一些問題【J】. 甘肅氣象 ,1986, ( 04 ) :27-30.
常兆豐 . 民勤荒漠植物生态特征研究【D】. 甘肅農業大學 ,2006 ( 02 ) .
程弘毅 . 河西地區歷史時期沙漠化研究【D】. 蘭州大學 ,2007 ( 05 ) .
黃高寶 , 于愛忠 , 郭清毅 , 楊榮 ,. 甘肅河西冬小麥保護性耕作對土壤風蝕影響的風洞試驗研究【J】. 土壤學報 ,2007, ( 06 ) :968-973.
孔玲玲 , 董治寶 , 白子怡 , 等 . 植被蓋度和配置方式對土壤風蝕影響的風洞試驗 [ J ] . 中國沙漠 , 2024, 44 ( 1 ) : 235-243.
雷加強 , 高鑫 , 趙永成 , 等 . 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風沙形勢與防治任務【J】. 中國科學院院刊 , 2023, 38 ( 7 ) : 966-977.
李鴻賓 ,. 唐朝地緣政治中的河西走廊【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20, ( 02 ) :52-58.
李建剛 . 民勤主要治沙造林樹種的空間結構及其防風作用【D】. 甘肅農業大學 ,2007 ( 01 ) .
劉鴻雁 . 2019. 中國大規模造林變綠難以越過胡煥庸線 . 中國科學 : 地球科學 , 49 ( 11 ) : 1831-1832
劉虎俊 . 仿真固沙灌木構型參數及防風固沙效應研究【D】. 甘肅農業大學 ,2012 ( 11 ) .
劉世增 , 徐先英 , 詹科傑 ,. 風沙物理學進展及其在沙漠化防治中的應用【J】. 科技導報 ,2017, ( 03 ) :29-36.
馬亞莉 , 王祉铎 , 張加瓊 , 等 . 苔藓結皮對土壤風蝕影響的風洞試驗和模拟 [ J ] . 中國沙漠 , 2023, 43 ( 5 ) : 97-107.、
汪萬福 , 張偉民 ,. 敦煌莫高窟窟頂風沙環境綜合治理回顧與展望【J】. 敦煌研究 ,2007, ( 05 ) :98-102+116.
汪萬福 , 張偉民 , 李雲鶴 . 敦煌莫高窟的風沙危害與防治研究【J】. 敦煌研究 ,2000, ( 01 ) :42-48.
王建文 . 中國北方地區森林、草原變遷和生态災害的歷史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06 ( 01 ) .
王忠靜 , 張景平 , 鄭航 ,. 歷史維度下河西走廊水資源利用管理探讨【J】. 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 ,2013, ( 01 ) :7-11+22.
闫廷亮 ,. 歷史時期河西走廊環境資源保護述略【J】. 古今農業 ,2009, ( 03 ) :40-47.
姚麗 , 王偉龍 , 皮春冶 , 武淑英 ,. 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暴研究綜述【J】. 内蒙古水利 ,2013, ( 06 ) :23-24.
張龍 . 梭梭生根條件的優化及生根過程中的生理學與解剖學研究【D】. 石河子大學 ,2013 ( 02 ) .
張瑜忠 . 近 40 年河西走廊典型風沙區農田防護林變化及其農户認知與響應【D】. 甘肅農業大學 ,2023.
趙文智 , 任珩 , 杜軍 , 楊榮 , 楊淇越 , 劉鹄 . 河西走廊綠洲生态建設和農業發展的若幹思考與建議【J】. 中國科學院院刊 , 2023, 38 ( 3 ) .
朱震達 , 劉恕 , 高前兆 , 胡智育 , 楊有林 . 内蒙西部古居延—黑城地區歷史時期環境的變化與沙漠化過程【J】. 中國沙漠 ,1983, ( 02 ) .
Chen, C., Park, T., Wang, X. et al. ( 2019 ) .China and India lead in green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land-use management. Nature Sustainability. 2, 122 – 129.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蟲創意
END
擴展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