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清華叉院楊植麟新公司曝光:專搞大模型,組明星團隊,拿了紅杉真格天使投資,歡迎閲讀。
又一家 AI 初創大模型公司,剛剛浮出水面。
名為月之暗面,主要業務劍指 AGI。
成立後已迅速完成首輪市場融資,獲紅杉、真格等一線 VC 的押注,市場估值被曝約在3 億美元。
公司擁有明星團隊,核心成員多出身清華系,尤其是其主要創始人,是清華教授唐傑得意門生、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
沒錯,此人就是楊植麟。
他身上攜帶的 " 光環 " 還有很多:
Transformer-XL 與 XLNet 一作,還是蘋果公司 AI 負責人 Ruslan Salakhutdinov 在 CMU 的親傳弟子。
他一度在 Facebook AI Research 和 Google Brain 效力,發明的算法曾在 30 多項 AI 标準任務取得 SOTA,2016 年時就成立 NLP 公司循環智能……
不過,新公司并非循環智能的延續,而是楊植麟正式入局大模型另外搭起的爐灶。
" 楊植麟被寄予厚望,由國内最頭部的 VC 提供孵化式支持。" 今年 2 月,OpenAI 和 Google 大戰掀起國内第一浪百模大戰時,就有這樣的市場消息傳出。
現在終于撥雲見日,新公司月之暗面來到明面。
楊植麟其人
現年 31 歲的楊植麟,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
高中時期,沒有任何編程基礎的楊植麟被選拔進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培訓班,最終通過競賽保送清華大學。
但是最初,他就讀的并不是計算機專業。直到大二時,他驚覺自己還是對計算機的興趣更濃,于是果斷轉入計算機系,師從清華教授、IEEE Fellow 唐傑。
他曾公開表示,
後來發生的一切,都讓我覺得轉到計算機系,是目前為止我生命中最正确和重要的決定。
計算機系就讀期間,楊植麟以滿抽成績通過所有程式設計課程。
2015 年,他以年級第一的成績畢業,随後遠赴CMU(卡内基梅隆大學)語言技術研究所(LTI),跟随蘋果公司 AI 負責人 Ruslan Salakhutdinov 和 Google AI 智能首席科學家 William W. Cohen 攻讀博士學位。
△楊植麟與 Ruslan Salakhutdinov(右一)、William Cohen(左一)合影
CUM 就讀期間,楊植麟就動作頻頻,惹人矚目:
與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合作發布 " 火鍋問答 " 數據集HotpotQA。
又以一作身份,發表《XLNe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pretraining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和
《Transformer-XL: Attentive language models beyond a fixed-length context》,在 NLP 領網域產生重要影響。
前者成為 NeurIPS 2019 與 ACL 2019 的最高引論文之一,Google Scholar 引用次數破 7000,後者引用次數也近 3000。
楊植麟曾和 Yoshua Bengio(圖靈獎得主,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Yann LeCun(圖靈獎得主,又一個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Quoc V. Le(Google Brain 創始人之一)、何恺明(Kaiming He)等合寫過論文。
據不完全統計,楊植麟曾在 ICLR、NeurIPS、ICML、ACL、EMNLP 等計算機頂會發表論文 20 餘篇,研究成果累計 Google Shcolar 引用超過 17000。
一般情況下,CMU 的博士學位之旅 6 年起步,但僅僅花費 4 年時間,2019 年,楊植麟就順利拿下博士學位。
不過,早在博士二年級就讀時的 2016 年,楊植麟就開啓了他的第一次創業。
創立循環智能(Recurrent.ai),主要業務是運用 NLP、語音、多模态、大模型等 AI 技術打造 " 銷售科技 " 方案。
據報道,循環智能 AI 系統後台已經積累了數千個來自不同行業的語義模型。
2021 年,循環智能與華為雲合作開發了千億級 NLP 大模型盤古大模型,涉及 NLP、CV 等多個方向,在部分實際場景中達到了優于 Bert 與 GPT 系列的效果。
此外在創業途中,楊植麟還抽身主導了智譜 AI、智源研究院、清華研究團隊的多個 AI 項目。
ChatGPT 爆火之後,專注 NLP 領網域,又有大模型經驗的楊植麟頗受關注。Information 在撰寫稿件時,曾将楊植麟列為 " 中國 OpenAI 打造者 Top5" 之一。
探尋 " 月之暗面 "
企查查 App 顯示,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月之暗面)成立于 4 月 17 日,法人為楊植麟,注冊資本 100 萬元人民币。
除楊植麟外,公司創始團隊還有 3 人。
另一名創始成員楊宇韬,同時是循環智能的聯合創始人,兼任公司 CTO。
楊宇韬自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和楊植麟師出同門,都是唐傑的學生——二人在清華大學 KEG 實驗室(知識工程實驗室)結識。
楊宇韬的研究方向是異構數據融合和知識圖譜構建,在 KDD、CIKM 等計算機頂會上發表多篇文章。
公開資料還顯示,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參與了科技大數據分析平台AMiner的研發。
△張宇韬
公司股東列表裏,還出現了周昕宇的名字。
他是清華大學 2011 級大學生,和楊植麟、楊宇韬同為計算機系的學生。
周昕宇在畢業後選擇加入曠視,工作内容是算法量產。
就職期間,他和曠視研究院基礎科研負責人張祥雨一道,研究移動端模型,以共同一作的身份撰寫《ShuffleNet: An Extremely Efficien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for Mobile Devices》,得標 CVPR。
ShuffleNet 後來影響了包括蘋果 3D 人臉解鎖在内的各種手機毫秒級人臉解鎖技術。
△周昕宇
第四位公司創始成員是汪箴。
公開資料顯示,汪箴畢業于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後就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工程系,主要研究工作面向 AI 在鑑證科學上的應用。
此次創業之前,汪箴曾在Google 擔任高級軟體工程師 / 技術主管,開發移動端網頁搜索、社交平台等產品。
後又擔任新加坡 AI 技術驅動獨角獸領創集團(ADVANCE.AI)技術委員會負責人 / 技術副總裁,還有過投資機構的從業經歷。
△汪箴
細數起來,月之暗面的核心創始班底四人頗有技術底色,這種組成結構也與同一時期創業的諸多 AI 初創公司一樣。
楊植麟還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上寫道:
我所有工作的最終目标,包括研究和商業,都是實現 AI 價值最大化。
上一次創業時,談及創業初衷,楊植麟曾這樣放話:
我想有一條更激進、更徹底的路徑去打破學術界與工業界的壁壘。
不知道現當下,激流勇進成立新公司二次創業的他,又會走什麼樣的創業路線?
One More Thing
楊植麟從小就有個成為搖滾明星的執念。
本科期間,楊植麟創立了搖滾樂隊 Splay,并擔任鼓手——樂隊名取自數據結構 Spkay Tree。
(合理猜測月之暗面靈感來源于 Pink Floyd 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有趣的是,本次創業的其中一名參與者周昕宇,和楊植麟在彼時就締結了緣分。
他們最終在清華東門外的一家餐館裏,讨論并定下組樂隊的事情。
後來樂隊創作了一首歌,大概講述了一件事,有關 "做了一個創業成功一夜暴富的白日夢"。
當時覺得圈子裏很多人在做着階級跨越的努力,寫這首歌一方面出于共情,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不要成為過于功利的人。
參考鏈接:
[ 1 ] https://scholar.google.com.hk/citations?user=7qXxyJkAAAAJ&hl=en
[ 2 ] https://www.qcc.com/firm/963bdccb2d608df007ee74f2c4355bad.html
[ 3 ] https://mp.weixin.qq.com/s/NYzQCKC7YL0Nt43S8c21zQ
[ 4 ] https://mp.weixin.qq.com/s/iU26yT8gb5uDzpUB-_yK9Q
— 聯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