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歐美集體退出電車市場?信這不如信我是秦始皇,歡迎閲讀。
" 西方不玩電車了 "
" 歐美集體退出電車市場 "
" 電動車國外不玩了 "
最近這個新聞、報道、小作文滿天飛。
大家的觀點也奇形怪狀,有的罵 " 洋人言而無信 " ,有的説西方擺爛是因為國產太強的,也有説新能源繁榮完全是國内自嗨,人家設了個局騙咱們。甚至還有建議我們應該反思的。。。
反正只要是打着 " 西方不玩電車 " 的旗号,從哪個角度都能扯上一大波。
脖子哥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下場噴之前,先求證看看是不是?
摸了一遍底之後,卻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就光説國内的這些説法,就有歧義,前面的圖裏大家也看到了,到處都在説 " 它們不玩電車了 " ,還有種説的是 " 它們不玩新能源車了 " 。
而誤解,從這簡單的定義上就開始了。
我們國内大家口頭常説的電車、新能源車,下意識就包括了純電車、插電式混動汽車、增程式混動汽車等車型。
但在歐美這些車很多時候是分開命名的,他們的 " 電車 " 説的就是完全抛開内燃機的純電汽車,什麼插電式混動、增程式混動汽車或者油電式混動都不算 " 電車 " ,而燃料電池比如氫能電池也被包含在新能源車範圍裏。( 注,為照顧國内讀者習慣,本文後續 " 電車 " 代指純電車; " 插混 " 代指插混 / 增程車; " 新能源 " 代指包括純電車、插混車等廣義電車 )
雙方定義的不同,加上一些奇奇怪怪的機翻,很容易就誤導或者被故意斷章取義了。
比如你看到一個報道説 " 差評歐洲分部決定要放棄電車計劃 " ,你是不是下意識就會以為是放棄新能源車型。
但實際上我們差評只是暫時放棄純電車計劃,并不影響插混或者氫能。
那這麼一來,問題就成了:歐美甚至海外,是真不玩電車了,還是真不玩新能源車了?
好在結論都一樣,無論是電車或者是範圍更大的新能源車,人家都沒説不玩。
首先我們先看外國政府們的政策,到底有沒有放棄電車 / 新能源車。
世界上有幾百個國家,全盤一遍參考意義也不大,比如我説埃塞俄比亞在今年 2 月,剛決定全面禁止進口燃油車,只進口電車,估計大家也覺得沒什麼參考意義。
所以我們主要就看歐美日這些 " 碳排大國 " 。
先説歐盟,他們去年初剛立法,決定在 2035 年之前,車子得 0 排放,基本約等于帶内燃機就不行( 理論上還留了個合成燃油的口子,但這個技術還不大成熟,我們之前寫過文章,此處不再贅述 )。
在新法規出來前,歐盟的計劃是到 2030 年,新車總減排 37.5% 就行,結果新法規更加激進,直接拉到了 55% 。
其中電車,是最有希望幫助實現這個目标,所以到了 7 月份,歐盟又加碼了個充電樁法案。
這個法案要求,到 2025 年底前,歐盟泛歐交通網絡或歐盟主要交通走廊高速公路系統(可以理解成全歐主要高速路幹道 )沿線每 60 公裏安裝一個至少提供 150 千瓦電力的快速充電站。
到了今年,他們又又又出牌了,把商用車的減排要求也定了下來:
降低卡車、公共汽車和拖車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無論是上山采礦的大貨車、還是消防車又或者是救護車,通通都得減排,約等于逼他們電氣化轉型。
一步步把此前的讨論、打算落實成法案,還忙着搞基建,甚至還在擴大 " 電動化 " 範圍,你和我説歐洲不玩新能源了?
再看看對岸的美國,之前雖然口号喊得響,在聯邦政府層面,美國一直沒敢把話説太滿。
哪怕在新能源風頭最盛的 2021 年,拜登也只是發了個行政令,計劃到 2030 年時,全美新能源車銷量需要占到總銷量的一半。
而到了上個月,拜登卻豁出去了,鼓搗出了一個美國歷史上最嚴苛的氣候标準之一。
據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 估計,車企們如果要滿足這個法規規定的碳排水平,大家夥在 2032 年時,賣的車子得有超過 60% 都是電車或者其它 0 排汽車。
雖然有比之前風傳的管控力度要小,但這也不像是要放棄玩新能源的樣子吧。。。
不僅如此,這個法規也同樣在推着商用車去電動化。
再看看隔壁,對沒錯,就是那個大家以為天天喊着要玩氫能源的日本。
這家夥對電車的補貼是歷史悠久、力度不小。
早在 2021 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定了目标:
到 2035 年,國内賣的新車全都得是環保車( 包括氫能、純電、混動等等 ),而且他們當時還專門給氫能和純電補貼,大概每輛車能補貼 80 萬日元( 約合 3.7 萬人民币左右 )。
另外上個月,在日本政府最新出台的 2024 年電車補貼裏,也規定了最高額度是 85 萬日元( 約合 4 萬人民币 ),他們甚至提前準備好 1291 億日元( 約合 61 億人民币 )左右,表示補貼管夠。
而且他們從去年開始進行充電樁補貼,一年下來,充電樁數量直接漲了 3 成。
今年還打算再接再厲,直接把補貼預算漲了一倍。
所以,這麼看起來,就算是鬧着要玩氫能源的日本,也沒有不玩電車不玩新能源吧。
可能有大聰明要説了,去年 9 月的時候,英國不就推遲了燃油車禁令,這還不能説明問題嗎?
沒錯,英國的确是推遲了燃油車禁令,但他們這麼做實在是因為之前裝大了。
要知道老版本的英國燃油車禁令説的是,到 2030 年就要禁售燃油車。。。
除了北歐那幾個 " 電車痴漢國 " ,歐洲老鄉們定的目标都是 2035 年,就英國多少有點不知好歹了。
而且就算帶英玩了一手後撤步,但也只是和歐盟節奏保持一致罷了,并沒有説不玩了。
到了車企層面,同樣也沒車企提前點投降。
在今年初,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 ACEA )主席、法國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 Luca de Meo 就公開表示,我們都會聽話,不會去挑戰歐盟 2035 年禁售傳統燃油車的政策。
他們甚至在今年初就表了忠心
那網上怎麼都在説什麼奔馳、大眾、通用、福特、捷豹路虎、阿斯頓馬丁和福特們,不打算玩電車了呢?
研究了下發現,他們的情況也不完全相同。
比如奔馳,的确在去年宣布 " 撤回 2030 年前只賣電車的計劃 " ,但注意他説的是撤回既定計劃,而不是放棄新能源轉型。
至于奔馳為啥做出這種決定,大家也不奇怪,着實在是自家的電車銷量太差。
只能提前預判、靈活調整,省得到 deadline 再打臉太沒面子了。
我只能説奔馳還是懦了,在車圈,沒有人會記得那些完成銷量目标的車企。。。
但同為豪華品牌的寶馬,自家電車賣得挺好的,不僅沒玩後撤步,甚至還在今年初來了手超級加倍:
準備在 2027 年之前,讓自家核心工廠慕尼黑工廠只生產電車了。
所以,如果哪天奔馳電車重振雄風,銷量好看了,再調整戰略,也不是沒可能啊。
通用、捷豹路虎和阿斯頓馬丁們也類似,都只是決定縮減或推遲電動汽車計劃,這并不意味着放棄電動車。
大眾那邊就更搞了,脖子哥翻了半天發現,人家只是網傳電動業務 IPO 暫停啥的,也在國内被傳成了 " 我大眾不玩了不玩了 " 。
至于福特,就更是一場鬧劇,此前國外一個小号的造謠,被國内各種自媒體一頓轉發,説是福特退出電動化,要徹底關閉電動產線,最後被查出來是假新聞。。。
外網一個小号的造謠,被各路自媒體瘋狂轉載
實際情況則是,福特壓根沒有放棄新能源,甚至他們還想和寧德時代一起在美國建電池廠。
所以我們研究了半天,發現無論是政府還是車企層面,壓根就沒有誰正面表示放棄了純電化或者新能源轉型。
前段時間,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接受采訪時,辟謠過過歐美車企從未停止對電動汽車的研發。
但對電車的悲觀情緒,還的确是空穴來風。
不止海外,國内電車市場也一直沒那麼景氣,去年坊間不還流傳着 " ** 品牌要是頂不住了,還是轉投增程神教吧 " 。
電車的這種窘境,主要問題就是因為它現階段又貴又不方便。
即使今年電池價格狂降,可電車、大電池插混,還是偏貴。
在價格之外,充電焦慮和續航焦慮,放在基建狂魔中國,都還沒能完全解決,更何況那些充電設備嚴重不足的海外呢?
有人可能會問了,國内上個月才剛實現了新能源銷量首次反超油車,這不是捷報頻傳嗎?。
而這其實主要靠的是插電 / 增程式混動車,去年國内大電池混動車銷量達到了 275 萬輛,同比增長 85.5% ,增速已連續 5 個季度超過電車。
電車和混動車的銷量占比,也從 2020 年時的八二開變成了如今的四六開。
日常通勤用電省錢、逢年過節跑個長途還沒有裏程焦慮,大電池插混算是牢牢抓住了當下國人的心巴。
所以目前純電遇冷的情況下,國内蓬勃的新能源市場,是插電 / 增程式混動車頂起來的。
而國外您猜怎麼着,人家和國内走的路線壓根不一樣,幾乎全在玩純電,像國内這種大電池插混 / 增程,少之又少。
結果就成了純電車銷量一旦遇阻,整個新能源整體銷量就血崩。。。
這不,他們最近也咂摸出味道來了,都開始轉型發力研究大電池插混了。
這些西方車企們對市場反應這麼遲鈍,也難怪各國政府或者各個車企,不得不被迫調整規劃咯,所以就有了前面的那一堆打臉現場了。
而除了輕視了混動車型之外,西方使出習慣性拖延症,還得是拜中國新能源車給到的壓力所賜。
曾毓群也説過,歐美車企推遲電車計劃 " 可能是因為不賺錢 " 。
為什麼不賺錢,不就是電車賣得貴、造不明白嗎?
外國人也不是傻子,中國人在 798 買比亞迪秦、 20 出頭買問界 M7 、不到 30 買小米 Su7 的時候,他們拿着一樣的錢能買的都有啥?
另外,最近這些輿論愈演愈烈,脖子哥覺得也和今年的美國大選、歐盟議會選舉中的黨派鬥争有關。
不同的候選人們為了讨好選民,基本都會在油車和電車中站隊,然後瘋狂打 Call ,甚至説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言論,而這些很容易就被截取當成個大新聞在發,最後搞得大家一驚一乍的。
當然了,雖説如今我們中國無論是在車型研發、制造,或者在新能源相關的配套基建上,都是遙遙領先的那一個,但也不能眼高于頂。
你看歐洲各大車企新能源車的競争力一般,但實際上,歐洲的電車相關配套居然比車子本身做得好。
最明顯的就是充電樁的安裝數量,從數據來看,歐盟所有國家在 2023 年的充電樁數量已經提前滿足了此前設立 2024 年的目标,有幾個大國都已經提前達到了 2025 年的目标數。
最新的充電樁法案要讓全歐洲在明年底之前,實現全歐洲高速公路充電通,最多間距不能超過 60 公裏。
要知道,國内的标準也就 50 公裏,而且他們還在進一步推進充電 App 的統一、更便捷充電支付方式,充電站附近的人文配套也有模有樣。
歐洲常見的快充站配套:路右邊是一條小溪,溪邊有一條步道方便等充電的車主遛狗
在我看來,無論是類似充電樁的基建進展速度、又或者是不怕丢臉更合理推遲電力化轉型的節奏,顯然比之前張口就來的 5 年内禁售燃油車這種口号來得更靠譜。
而真正認真進行轉型、一步步完善基建的歐美車企,怎麼看都比之前畫 PPT 打嘴炮的能打。
今天脖子哥和一堆同事們都在北京車展的現場,肉眼可見地感覺今年來的國際友人比往年多,突然有種西方車企們開始自己的 " 洋務運動 " 的感覺了。
最後,脖子哥覺得從長遠的角度看,中國新能源車乃至整個汽車工業的崛起進程是毫無疑問的。
但目前看起來,無論是國際形勢和各種地區政策,都告訴大家,這條路不可能一直筆直平坦。
如果看到一點進步,就想着一步吃下整個世界汽車市場、無腦宣揚外國車企都是垃圾的 " 速勝論 " ;和遇到點問題就嚷嚷着别玩新能源了、到處宣揚别人不帶我們玩了的 " 投降論 " 都是可笑的。
踏踏實實打好這場持久戰,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