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不用惦記李連傑的遺囑,歡迎閲讀。
從來沒有想過,李連傑會以這樣的消息重回我們的視野。
2023年11月29日。
李連傑在宣傳新書時透露,自己已向妻子利智交代完後事,死後不立碑,也不辦喪事。
而此時。
距離最近一次傳出他的"死訊",還不到一個月。
在我們的印象中,李連傑從來不是這麼"脆弱"的人,他是功夫皇帝,是少年氣盛的覺遠,是正氣凜然的黃飛鴻,是古靈精怪的方世玉,是重情重義的陳真,是整天在問"誰是津門第一"的霍元甲。
可現實是,如今的網絡上,隔三差五就會爆出"李連傑殘廢"、"李連傑坐輪椅度過下半生"、"李連傑去世"等傳言。
"被死亡"太多次了。
以至于讓人疑惑:為什麼只有李連傑被不斷地傳出"死亡"消息?為什麼被謠言欺騙了那麼多次,大家看到這樣的消息時還會心頭一緊?
于是這幾天,Sir重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李連傑電影。
尤其是《黃飛鴻》。
兒時很多人會把他當成偶像,民族的英雄。
但今天重看電影,才發現,動作明星那麼多,李連傑最特别的其實是——
他和我們之間的距離。
他在新書裏,有一句話:"我的存在或消亡,一點也不重要。"
看淡生死嗎?
但既然是出書,是向公眾的表達,這句話裏包含的意思還有一重——
"(對你們)一點也不重要。"
01
1983年,年僅19歲的李連傑曾經給阿城的父親鍾惦棐寫過一封信。
信中,他聊到了自己對功夫片的定義:
"振中華之威,強民族之志氣,教人心向上,才稱得上功夫片",而其他的,"只能叫打鬥片"。
言辭之激烈。
你幾乎可以看出8年之後,他出演《黃飛鴻》時的精神氣質。
以往的黃飛鴻是什麼樣的?
香港電影史上,飾演黃飛鴻最多的演員,無疑是關德興。
這是最接近歷史形象的"黃飛鴻"。
他儒雅,打南拳,他并非功夫蓋世,而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教誨徒弟身上,甚至有時候遇到無禮的待遇,他也會憤憤不平。
△ 關德興版黃飛鴻
寫實的确是寫實了。
但在後來人看來,卻不免迂腐。
就像1974年,重啓的《黃飛鴻少林拳》中,黃飛鴻一味忍讓,講求個"以德服人",直到徒弟慘死,才不得不出手。
這讓現代觀眾受不了。
而後來呢。
成龍的《醉拳》系列,與其説重塑一個"活潑"的少年黃飛鴻形象,不如説,他只是在借着黃飛鴻的知名度,試驗自己的功夫喜劇路線。
這裏的黃飛鴻不是一代宗師。
而是一個帶有正義感的市井混混。
△ 成龍版黃飛鴻
劉家輝的《武館》,表面上它是關德興和成龍版本"綜合"的產物,説的是好勇鬥狠的少年黃飛鴻走向宗師的道路。
但老實講。
影片裏的黃飛鴻并不是重要的,導演劉家良想説的只有"規矩"這兩個字。
△ 劉家輝版黃飛鴻
只有到了李連傑,一切才豁然開朗起來。
它摒棄了黃飛鴻常見的缺點,比如迂腐、衝動,而是賦予其傳統儒家的知識分子形象,一襲長衫,具有憂患意識,符合現代審美,更會有歷史反思。
徐克将其置入一個亂世之中。
建構出了一個人性化的,具有現代意識的"民族英雄"形象。
這當然與李連傑的個人形象分不開。
李連傑年輕時長得很"正"。
劍眉星目。
端正的五官中,還帶有些清秀的稚嫩感。
再加上其五屆全國國術冠軍的身份,動作姿态潇灑優美,其實是很符合國人對于"俠客"二字的想象的。
《黃飛鴻》一開場。
伴随着《男兒當自強》的音樂,黃飛鴻帶領着民團眾人在海邊練武。
莫名就讓人覺得有一股子宗師感。
但更重要的。
其實還是李連傑一以貫之的精神氣質。
就像開頭提到的那封信,在他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種你無法解釋的使命感。
在體校裏他是好學生,耐心教導後輩,進入電影圈他是好演員,立志弘揚中華國術,即便是後來半退隐狀态,他也在推廣國術或公益之類的事情上樂此不疲。
他似乎總有着更大的追求。
這讓Sir想起《少林寺》結尾的那些對話,是僧院裏高僧與覺遠的對談。
其中有一句,是老和尚問覺遠:盡形壽,不淫欲,汝今能持否?
覺遠回望了一下從柱子後面探出身子的牧羊女,顫聲回答:
能持
他不喜歡牧羊女嗎?
喜歡。
但在更大的追求面前,在家國情懷面前,他只能犧牲小情小愛。
這,不就是我們理想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嗎?
尤其是對90年代的内地觀眾來説,有着極大的認同感,那個年代本就是朝氣蓬勃,所能接受的"俠"不會是迂腐的老先生(太老氣),也不是頑劣的小混混(太小氣)。
傳統的俠,在影視的再加工下,成為當代意識形态的顯性符号。
就像後來李連傑回憶的那樣,當時飾演完黃飛鴻之後,一到香港就有人喊他黃師傅。
黃飛鴻就是李連傑,而李連傑也就是黃飛鴻。
02
《黃飛鴻》系列前三部,豆瓣評分均在8分以上。
為什麼這麼高?
因為在裏面你不光能看到李連傑塑造的國術宗師的形象,更能看到一個時代寓言,以及夾在中西之間的民族反思。
而所有這些思考,都落在黃飛鴻這個形象上。
系列三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地,從第一部的佛山,到第二部的省城廣州,最後到第三部的首都北京。
格局逐步擴大。
一步步靠近權力中樞。
第一部電影的故事背景就是鴉片戰争之後,中國與西方列強籤訂了不平等條約。
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電影用了一個具體的場景來表現。
鬧市酒樓裏,樂師正在演奏中國樂曲,此時傳來外國傳教士帶領一幫留着辮子的中國青年高唱"哈利路亞"的聲音。
象征中國傳統文化的樂師試圖加大自己演奏的聲音,以蓋過外國力量的衝擊。
兩方暗中較勁的時候,一旁的和尚也在低聲地吟誦阿彌陀佛。
但。
他們的聲音也仍然不如港口輪船的一聲汽笛來得有穿透力。
已經到來的工業時代,正在撞開傳統封建社會的大門。
而當時是怎樣一種社會秩序?
電影中,一個惡霸頭頭想找靠山,找官府?
不。
他説——
百姓怕衙門,衙門怕鬼子
用教科書裏的話來説,叫做"半封建半殖民社會"。
但對普通百姓來説。
洋人和官,是頭頂的兩座大山,也是兩條路。
黃飛鴻的身份除了是一個武師,并且還有一個更具有傳統意味的标籤——中醫。
寶芝林這家醫館給人治病的方法就是中醫。
而他的傳統身份同樣具諷刺意味的是,一個與他毫無血緣關系的遠房親戚,按輩抽成了他的長輩。
他管這個人叫"十三姨",只是因為十三姨管黃飛鴻的父親叫幹姐夫。
更加反諷的是,黃飛鴻的這個"長輩",卻留洋國外,成為黃飛鴻現代化啓蒙的引路人。
許多功夫片塑造出來的英雄,是讓觀眾找到民族自信。
《黃飛鴻》的不同在于——
功夫是自我的力量,也是價值危機。
在電影第一部,反派嚴振東和黃飛鴻比的就是功夫。
為了出人頭地而不擇手段的嚴振東,敗了。
但黃飛鴻就赢了嗎?
在電影結尾,嚴振東被門外的洋鬼子亂槍打死。
在臨死前,嚴振東對黃飛鴻説:
我們的功夫再棒,也敵不過洋槍
是啊。
這個時候黃飛鴻是應該笑還是應該哭?
"國術宗師"這個稱号仿佛變成了某種頑固不化的尖刺。
這説明,新的遲早會取代舊的,即使是"一代宗師"也是如此。
那麼,黃飛鴻就不用武功了嗎?
在第二部裏,黃飛鴻正是用舊的去對付舊的。
用功夫去對付功夫。
反派之一是白蓮教教主九宮真人,宣揚信徒習得"神功"後能抵御洋炮和洋槍。
目标是消滅一切洋人、洋物。
但在與黃飛鴻對陣時,九宮真人的破綻一眼被黃飛鴻看穿。
那就是——
不腳踏實地
世道要變了,但這些人的抵抗方法卻自欺欺人。
白蓮教的這一套所謂的不死"神功",只是慫人壯膽的鬼把戲而已。
在那樣一個時代變局中,如果功夫敵不過洋槍洋炮,這套鬼把戲更不能。
而另一個反派則是甄子丹飾演的納蘭元述,聽名字就知道是滿清貴族。
即使他再年輕有為,再武功卓絕,但他滿族的身份決定了他只能作為一個奴才,為風雨飄搖的大清江山流盡最後一滴血。
所以黃飛鴻不能放棄武功,因為功夫在這個時候成了反抗的手段,是撬動清政府這座大廈的手段。
即使黃飛鴻也代表舊的,那也是一種值得懷念的舊。
在電影第三部,黃飛鴻破舊立新,因為他知道世界真的變了。
不僅用攝影機開始拍小電影,還用蒸汽機為寶芝林產藥,還跟着十三姨學起了英語。
而清政府呢?
還想舉辦獅王争霸大賽來彰顯國威,以此振興國術,抵御外敵。
黃飛鴻要破舊立新,但他的這種"破"不是摧毀一切。
因為當他知道有人借這場獅王争霸賽刺殺李鴻章時,黃飛鴻選擇了救。
他救的是一個舊人。
你要説黃飛鴻站在哪一邊,黃飛鴻其實哪一邊都不站。
他救李鴻章,但在最後又奉勸李鴻章:
依小民之見,我們不只要練武強身,抵抗外敵
更重要的,還是廣開民智,智武合一
那才是國富民強之道
區區一個牌子能否改變國運,還請大人三思
這金牌,就留給您做紀念吧
告辭了
他給孫文、陸皓東提供幫助,但又不随這群革命黨而去。
他不是洋鬼子的人,也不是地方惡霸。
黃飛鴻沒有任何派别。
因為他的形象屬于每一個中國人。
他懸壺濟世。
另一方面,他又對朝廷麻木的失望,對國難當頭的憂患。
獅王争霸是為了"醒獅",而真正的"醒獅"是讓中國這頭沉睡的獅子再次醒來,讓國民醒來。
03
作為"俠"的李連傑,我們熟悉。
可"李連傑和我們的距離",是什麼呢?
首先,是時間。
沒有什麼抵得過時間帶來的分離。
曾經的李連傑威風凜凜,潇灑迷人。
△ 電影《中南海保镖》
但他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越是高大。
大眾也就越難以接受,他每次出現在鏡頭前的變化——
蒼老了。
憔悴了。
英雄,都怕見白頭。
但距離,都是被動的嗎?
説到今天,動不動就是被炒作的"去世"傳聞。
李連傑鮮有新作品問世,也幾乎不再公開露面,針對他的話題熱度,幾乎都是沉渣泛起的恨意。
翻看最新的評論。
許多人已經因為與原配離婚和更改國籍這兩點,而将李連傑定為了罪人——
每一次"去世"的傳聞,也正是某些人叫好的時候。
這兩點,或許對普通人情有可原。
但唯獨是李連傑不可以——
他是曾經的偶像,是民族英雄的象征,他必須是完美的。
李連傑的許多電影,和他本人都有部分重合的地方。
但要説到現在最接近李連傑的,Sir反而覺得是一部他沒出演過的電影——
《刺客聶隐娘》。
聶隐娘是誰?
她是武功絕世的高手,一柄羊角匕首,殺人如探囊取物。
但其實她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她是田季安的青梅竹馬;
又是嘉誠公主派去殺田季安的殺手;
她還是聶家的女兒,負擔着母親對她的囑托。
嘉誠公主為了中央,田季安代表藩鎮,家庭是她的來處。
每一種身份背後,都有一種勢力,驅使她完成某種"正當"的使命。
但唯獨沒有人問過,她自己要做什麼。
她只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殺人武器。
李連傑呢。
他的武功,同樣為了不同的任務,要完成巨大功用。
從小便是國術神童。
在70年代,他漂亮的身手,為中美關系的友好增添過潤滑劑。
△ 基辛格與李連傑親切握手
在香港和好萊塢,他成為銀幕上的功夫皇帝,是電影票房的絕對保障。
而在中國大眾心裏,他又是自信與光榮的寄托。
李連傑和聶隐娘共同的困境,不是某個對手。
恰恰是他們沒有了對手。
因為他們是"大材",那麼必有"大用"。
但被他人用盡之後,還剩下什麼留給他們自己呢?
李連傑曾談到過什麼是真正的功夫——
如果一個人的武功到了頂級的時候
但是如果他内心不懂責任
如果不懂得人性的這一面
友情、親情、愛情、家庭
即使他武功再高,他跟動物沒有區别
他只是被人指使的一種攻擊和防守的工具
《聶隐娘》上映時,有一首宣傳曲的名字叫《一個人沒有同類》。
當聶隐娘收起匕首,拒絕完成行刺任務時。
她并不是倒向某一方。
她是倒向了自己。
而對于李連傑來説。
他與我們的距離,恰恰也是他背向了種種期待與使命,面向他自己。
他不想做一把别人手中百發百中的匕首。
一把匕首,也想思考,自己為何出鞘。
2005年,李連傑的《狼犬丹尼》。
呂克·貝松編劇,摩根·弗裏曼、鮑勃·霍斯金斯聯合主演,袁和平擔任動作指導。
對李連傑來説,這部電影讓他完成了最真實的自我表達:
"我已經在31部電影中飾演過拯救世人的英雄。我很喜歡這次的角色,描述一個孩子腦部受重傷,像狗一樣被訓練長大,信息是反暴力、正面的。"
然而電影還沒引進。
只因李連傑戴上了狗的項圈,就惹來無數指控:跪舔美國人,醜化中國人。
狗在電影裏指代的,是近乎獸性的暴力。
電影想表達的,是丹尼通過友誼和理解,實現自我救贖和心靈成長。
可是,一個"狗"字就足以令很多人炸毛。
又有誰願意談論電影本身?
李連傑的被罵,和他的疏離,來自于他沒有完成大眾的期待,去扮演那個"光榮偉大"的工具人。
大家願意看到的是道德完人。
他卻要跟随自己心意,離婚再娶。
大家願意看到的是民族英雄揚我國威。
但他卻説出一些今天聽來并不順耳的話——
但是當中國人被外國人欺負的時候
我們就覺得是侮辱
但是我們很多動作片把老外打的亂七八糟的
從來沒説過侮辱别人
所以到底我們有多大的心胸
去面對全球的文化
李連傑在名利上沒有進一步登峰造極,逐漸淡出影壇和内地觀眾的視野,并非他的體力上已經不能再打。
最大的原因還是——
一個好用的工具,非要長出自己的意志。
有的是私人情感上的。比如辭演《卧虎藏龍》,是因為當時妻子利智懷孕,李連傑不肯離開她身邊。
有的是更廣大的抱負。比如成立壹基金,比如像新書《超越生死》一樣傳達他對生命與世界的感悟……
而曾經他身上那麼多的光環,背負過的那些宏偉使命和眾人的期待。
要怎麼辦呢?
李連傑會説,"一點也不重要"。
因為真正重要的事情,每個人應該自己去做,而不是把這種願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實現。
每個人都有對于自己而言重要的事。
我們看到李連傑的"距離",其實,是他先出發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