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同心智醫CEO劉偉奇 :打造腦病診療的“瞄準鏡”,好用方便是商業化前提,歡迎閲讀。
文 | 頓雨婷
很多人都知道,腦病最難治。為什麼難治?大腦構成太過復雜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腦病的高發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據統計,在中國,腦相關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占死亡總數的 25% 以上,尤其是腦血管病已經成為中國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大大高于歐美國家。老年痴呆、帕金森、腦卒中、精神疾病等腦病的發病率也居高不下,其防治問題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
死亡率高的原因有多面,譬如缺乏早篩和精準診療手段、優質醫療資源配置極不均衡等。為解決該問題,成立于 2014 年的同心智醫長期致力于将 AI 應用于腦部疾病的精準診療,目前已形成了 " 技器集合、軟硬兼修 " 的產品矩陣,且貫穿腦部疾病檢查 - 治療 - 康復全流程,累計與 537 家醫院達成商業合作,互聯網醫院服務了 60 多萬名患者,形成商業閉環之外也進入了穩定增長期,并于近期順利完成了數億元新一輪融資。
同心智醫創始人劉偉奇
" 一橫一縱 " 構建腦疾病診療中心
同心智醫創始人兼 CEO 劉偉奇坦言,發展到當下,公司的業務其實經歷了多輪調整,從最早的互聯網醫療探索期,到中間的資源(醫生、醫院、病例資源)積累期,現已進入構建期,有了非常清晰的戰略規劃——" 一橫一縱 ",即橫向上覆蓋腦部疾病的早篩、診斷、評估、治療、康復全流程,縱向上覆蓋腦血管、腦腫瘤、神經退行等具有重大臨床需求的腦部疾病;至于具體實現路徑,則有同心智醫的三大核心平台(同心腦科學—技術研發、同心格物 - 產品轉化、同心醫聯 - 產品應用)提供主要支撐。
劉偉奇告訴 36 氪,與多數 AI 醫療科技公司圍繞核心技術路徑找應用場景的思路不同,同心智醫的目标一直非常明确,如何用最有效的辦法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以及如何攻克臨床最真實存在的痛點。圍繞該目标,公司現已形成了軟硬一體的腦功能疾病風險檢測智能化解決方案、腦疾病臨床手術治療輔助智能化解決方案,以及腦疾病預後康復輔助增強智能化解決方案,他表示," 目前產品的臨床價值和商業價值都得到了确認 "。
臨床層面,劉偉奇表示,腦部疾病有個顯著特點,很多都是急症,還有一些比較復雜的疾病,往往需要對大腦結構、大腦功能,神經網絡連接、血管變化做全面客觀的評價,才能做好診斷治療。但事實上,真實臨床上在 " 全面客觀 " 這件事上還很匮乏,導致中國整體的腦部疾病收益率較低,甚至治療的滲透率都很低,對手術的風險評估也非常粗糙," 以同樣發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作為對比,僅僅其治療手段之一的 PCI 手術一年就超過 100 萬例,但神經介入手術和檢查一年也就 40 多萬例左右,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究其原因,腦部疾病診療對精細化程度要求比較高,單靠學習經驗是不夠的,醫生還需要更智能化的手段去提升個人能力。
而在商業層面,劉偉奇認為,如果能幫助醫院實現能力提升進而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這樣醫院才有動力使用公司的產品,并為此付費。" 舉個例子,我們曾服務了一家河南相對基層的三級醫院,借助我們的智能產品,原來病人都流失到更大的醫院了、幾乎沒有的手術量,現在一躍全年就做了 200 多例腦部疾病手術。相當于給這些基層醫院的腦血管疾病診療中心增加了‘強力外援’。" 據他透露,公司最近三年保持 130% 的收入復合增長率,預計今年能夠實現正向盈利。
從醫保支付的角度來看,腦部疾病精準診療的商業化也迎來利好。他介紹到,DRG/DIP(按病種付費)政策的導向其實就是鼓勵醫院将更多醫療資源傾向 " 高技術含量 " 的病人," 用技術來掙錢 "。據了解,腦部疾病治療的 CMI 指數(評判醫療服務難度的重要指标)較高,在部分地區腦血管介入手術的 CMI 甚至高于心髒移植。而随着明年底 DRG/DIP 政策的全面落地,腦部疾病的精準診療會被越來越多的醫院所重視,而同心智醫這類精準診療方案也會從中受益。
好用且便捷,臨床可付費的關鍵
不過他也強調,產生臨床價值和商業價值還有個根本前提,產品好用且便捷。" 我們覆蓋的很多疾病,有的是急性手術,像腦梗的時間窗只有 4.5 個小時,如果產品特别復雜在現實就用不起來,也沒辦法真正起到臨床效果。"
好用的前提在于,要研究深入、能給醫生詳細且深入的指導,而不是簡簡單單識别病灶;便捷在于将算法與器械緊密結合,用算法驅動實體醫療器械,給醫生提供一套包括軟硬體甚至耗材的完整解決方案。" 另外,從大方向上看,将傳統醫療器械插上‘智能化翅膀’,可以帶來很大的臨床獲益,也是本土器械對進口器械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
在技術層面,據劉偉奇介紹,公司的產品基于多模态的醫療數據(病理指标、功能學指标、形态學指标、基因指标、臨床指标),基于數據引導診斷和治療;算法則采用了深度學習、血流動力學、因果推斷(與清華大學崔鵬教授團隊合作開發)等,将人工智能技術和循證醫學結合,以解決多因素決策臨床問題,并提高算法和結果的可解釋性,更好地被醫生所理解。
為了解釋這些技術所產生的效果,劉偉奇打了個比喻," 以前醫生治療腦部疾病就像到樹林裏打獵,只是知道這片樹林裏有獵物,但具體在哪不清楚,需要做一些嘗試且過程比較復雜,也説不太清楚因果關系是什麼;現在通過各種精準手段,能幫助到醫生清晰地定位到獵物所在位置,以及依據是什麼,醫生從盲打變成了有一定瞄準鏡地去打,治療的精準性大大提升。"
同樣地,為了提高醫生的智能化診療水平,同心智醫搭建了互聯網醫院,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不是賣藥而是要幫助醫院或醫生在一些重大疾病診療方面做精準分析," 比如説要做一個腦腫瘤的手術,怎樣去做一個手術入路的分析,找到一個最好的手術,能給患者的損害最小 "。也因上述這些產品和服務,同心智醫也探索出了多元的商業模式:醫療器械一次性購買,技術服務按次付費。據悉,目前公司已有 5 款醫療器械、14 個子型号產品獲批上市,實現規模化銷售。
目前,同心智醫正在開展廣泛的外部合作,尋求更多商業化的可能,譬如與腦疾病專科醫院深度合作,将產品植入到醫院系統裏,便于醫生日常使用;也探索和藥企的數字化技術應用,幫助藥企提高疾病預測和診斷、個性化治療方案制定、圍手術期監測和管理方面等多方面的能力。
布局未來也是公司保持生命力的關鍵。劉偉奇表示,随着腦科學基礎研究深入、工程化創新技術(譬如腦機接口)的精進,以及跨學科技術的不斷臻和,腦部疾病的精準化診療也會迎來更多 " 利器 ",這給行業創新帶來了諸多啓發。
" 以同心智醫為例,我們也在做一些前瞻性的臨床驗證,譬如通過一些神經調控技術配合現有的精準診斷治療,除了能精準識别出病灶的位置外,還能研究它與大腦結構、功能、神經網絡連接的關系,就可進行針對性刺激和幹預,并通過得到的實時反饋去動态調整治療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劉偉奇還透露,在當下的醫療投資環境中,同心智醫憑借其為國内基層醫院提供腦部重大疾病早篩及精準診療智能化解決方案,幫助國家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均質化的核心產品規劃、商業邏輯及階段性成果,已于近期完成了由國科長三角資本和瑞和資本共同投資的數億元融資。并且,接下來公司還會啓動 D2 輪追加融資,所募集資金将主要運用在持續的產品研發和加速業務推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