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信任危機中的小米:營銷神話能否承受生命之重?,歡迎閲讀。
文 / 王慧瑩
編輯 / 子夜
雷軍正站在武大櫻花樹下為小米 SU7 站台宣傳,三百多公裏之外的安徽高速路上,一輛 SU7 标準版撞上水泥護欄後,發生起火,造成三人死亡。
3 月 29 日,一場重大交通事故,引發外界一片譁然,小米和雷軍站在輿論的中心。
截至目前,警方仍未公布調查結果,但圍繞事故原因的讨論始終沒有停止。此次事故中,小米 SU7 的智能駕駛性能、電池安全,以及電子解鎖三大問題,成為關注焦點。
" 事故的發生是否與小米智駕性能有直接關聯?碰撞後,電池為什麼會迅速起火?車門是否在事故發生後鎖死打不開?" 公眾質疑的每一點都指向小米汽車本身。
而小米官方雖然發布了兩篇回應,但基本以 " 我們尚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分析 " 為主。對此,小米 SU7 爆燃事件中一位遇難者的父親羅先生認為," 沒説到重點,都是推卸責任 "。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位遇難者的母親王女士曾公開質疑小米,但連線出行發現,截至發稿,王女士已經将原博文删除。
有一些人秉持着所謂 " 理中客 " 的态度,認為車禍的主要責任在于駕駛員本身,不應該讓小米負責人。他們覺得,現在就将小米推到風口浪尖,對小米來説是不公平的。甚至,還有一些極端的言論開始攻擊遇難者家屬。
迅速發酵的輿論背後,外界的關注點不只是車禍本身,還有小米 SU7 和雷軍。一個是這兩年中國汽車行業現象級的爆款產品,上市一年賣出 18.6 萬輛;一個是活躍在互聯網上的 " 雷神 ",消費者心中的創業領袖。
這場事故下,雷軍是反常态的。他為了宣傳小米可以一天發七八條微博,但這次卻時隔三天才出面回應," 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回避。"
圖源雷軍微博
或許有不得已,但對公眾而言,雷軍的個人 IP 與小米高度綁定,這次的回應太遲了。
本質上,小米的汽車風波是能源汽車時代行業狂飙的縮影,當人人都在喊智能駕駛解放雙手時,當人人都追求 " 快 " 時,汽車安全底線何在?對小米而言,高調宣傳已經被反噬,該如何挽回公眾信任?
營銷神話背後:小米要珍惜用户信任
小米 SU7 有多大魔力?
雷軍曾公開表示,SU7 早期訂單中,有 30% 都是盲訂用户。
當别人家的車在消費者反復試駕中被權衡利弊時,很多沒摸到車的 " 米粉 " 就決定購入。
2 月 27 日的小米新品發布會上,雷軍表示,截至 2024 年底,小米 SU7 累計鎖單量已超過 24.8 萬台,累計交付量達到 13.5 萬台。對比同行,首款車達到這個量級基本要八年左右。
這樣的成績讓小米 SU7 成為行業現象級爆款車,也讓小米汽車打出了好采頭。小米 2024 年财報披露,小米 SU7 Ultra 開售三天大定訂單超 1.9 萬台。2025 全年,小米汽車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萬台。
本質上,是眾多消費者對小米與雷軍的信任,撐起了小米汽車的爆單。從那場熱血的 " 為汽車而戰 " 發布會,到小米 SU7" 請來半個車圈 CEO" 的發布會,營銷 " 神話 " 屬于小米和雷軍。
圖源雷軍微信公眾号
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對雷軍個人的信仰和崇拜更體現在方方面面。今年 315 曝光劣質衞生巾事件後,雷軍的微博評論區再度成為 " 許願池 " ——大量網民紛紛呼籲,小米盡快生產衞生巾、紙尿布等,跨界整頓市場。
每當哪個行業出現質量堪憂,且價格昂貴的產品時,消費者就會想到雷軍和小米,因為雷軍這種接地氣的企業家形象,給消費者傳遞的就是可靠二字。
某種程度上,雷軍是小米汽車最大的招牌。在小米汽車的試驗階段,公路上時常能看到他親自試駕小米,三年試駕了 170 多輛車;為了更懂造車,把汽車造得更好,雷軍專門去考了賽車駕照。
CEO 身體力行地參與和營銷自然是好事,米粉們願意無條件信任雷軍和小米,也願意相信雷軍和小米生產的產品。但這意味着,小米和雷軍在宣傳話術上,應該更為謹慎。
梳理小米汽車過往的宣傳,我們能感受到兩個關鍵詞。
其一是高調。就這次事故的核心智能駕駛而言,上個月雷軍還在 2025 汽車供應鏈新生态大會放言," 小米汽車智能駕駛三年内衝行業第一。"
在今年小米 SU7 Ultra 上市時,雷軍談到智駕時表示:" 智駕是新能源汽車競争的制高點,小米汽車的目标是站穩中國智駕第一陣營。"
此前雷軍還提到,小米自己研發智駕,每年成本超過 20 億,在國内很少有從頭到尾全部自研的廠商。
這些言論,多少會讓小米車主認為目前小米的智駕水平已經在追趕第一的路上,而小米車主們或許也更多地看到這些宣傳,而沒注意到小米智駕在各大汽車媒體測評中的表現并不亮眼,甚至因為過于急切,在去年年底就開始推送城市 NOA 而引起了一波對其智駕水平是否穩定成熟的讨論。
當然,高調宣傳是車企和手機企業常見的宣傳風格,只是作為一個跨界玩家,小米可能忽略了比起手機,車對人的生命财產安全影響有多大。
其次是速度。決定下場造車之初,雷軍就表示小米的夢想是挑戰保時捷,後者作為頂級跑車,速度和性能自然是最大的賣點。
類似地,在小米汽車發布會上," 速度是一種信仰 "," 心中有火、眼裏有光 " 等字眼在熱血之餘,也将隐患埋下。
長期的營銷疊加消費者天然的信任," 米粉 " 們對速度似乎有着一股執念。3 月份,小米 SU7 Ultra 車主深夜在城區道路飙車到 300Km/h 的消息,讓小米 SU7 Ultra 再次成為輿論熱點。
消費者之所以想要體驗速度與激情,離不開小米對 SU7 Ultra 的宣傳。" 賽車級 350km/h 極速 "、" 紐北史上最速四門車 " 等都是出現在 SU7 Ultra 宣傳中的賣點。
圖源小米汽車官方微博視頻截圖
回到此次事故,輿論風暴也讓外界重新反思高調營銷和現實的差距。當用户将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賦予品牌時,品牌能否在科學宣傳的同時,認真地為消費者科普,也很關鍵。
四年前宣布造車的發布會上,熱血、豪情、堅定,站在台上的雷軍直言 " 我只關心,如何為米粉做款好車!"
如今,被米粉信奉的 " 雷神 " 卻未能及時出面回應予以關懷,流量似乎也在反噬雷軍本人。
小米要正視產品問題,正視信任危機
從事故發生,到引爆輿論,只用了不到三天。輿論風暴的最中心在于小米的智能駕駛功能。
根據小米方面公布的時間線,3 月 29 日 22 時 44 分 24 秒,車輛 NOA 發出風險提示 " 請注意前方有障礙 ",發出減速請求,并開始減速;
1 秒後,NOA 被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态;
随後,在 22 時 44 分 26 秒 -28 秒之間,車輛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
圖源小米公司發言人官方微博
關乎于生死時速的人機接管,小米 SU7 的智能駕駛只給了駕駛員 2 秒時間反應,這幾乎達到了人類的生理反應極限,随之引發行業熱議。
據中國汽車報報道,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教授李升波指出,實驗證明,駕駛員從 " 感知異常 " 到 " 完成轉向 + 制動 " 的平均反應時間為 2.6 秒,而當前主流 2 級自動駕駛在突發場景下留給用户的接管時間僅有 1.5-2 秒。
另一問題在于,NOA 在遇到修路改道的障礙時,未能完全躲開或刹車。公眾的質疑在于,為何号稱 "135km/h 時速下可刹停 " 的 AEB(自動緊急制動)系統未生效?
小米回應,小米 SU7 标準版有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包括碰撞預警(FCW)和自動緊急制動(AEB),作用對象是車輛、行人、二輪車三類目标,其中 AEB 功能目前不響應錐桶、水馬、石頭、動物等障礙物。聲明強調,自家 AEB 技術對部分障礙物不響應的情況 " 和行業同配置的 AEB 功能類似 "。
值得注意的是,SU7 标準版沒有配置激光雷達,在夜間復雜路況下其 BEV(鳥瞰圖)感知距離僅 100 米,而 116km/h 時速下車輛每秒移動 32 米,留給系統的反應時間不足 3 秒。
除此之外車門究竟為何打不開,這是不是設計上存在缺陷?還有,為何電池會迅速起火,沒有給救援留出時間,這是否是產品本身的問題?
對于公眾迫切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真相,小米目前尚未給出明确答復,這便無形之中引爆了信任危機。
在小米的兩次回應中可以看到,第一次是根據車輛的行駛過程數據捋時間線,第二次是回應六個問題,但都沒有直擊要害。在最關鍵的 " 車輛事故發生後為什麼起火?事故發生後車門是否能打開?" 這兩大問題上,以 " 我們尚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分析 " 為回應。
小米需要盡快給出正面回應,以免外界的猜測更沸沸揚揚。
電池作為電車的核心,事關人員及車輛安全,是眾多廠商關注的重點。車門的設計也是逃學生的關鍵,這些問題,是不是小米的產品問題,需要小米給出答案。
實際上,事故已經發生,公眾的态度在于一方面跟進遇害者的傷勢及後續,另一方面小米作為現象級車企奮力宣傳的同時,應該如實地告訴公眾產品的情況。
以智駕技術為例,當眾多車企都在以 " 智能 "" 安全 "" 方便 " 等為賣點宣傳時,似乎忽略了為消費者培養危機知識。
這次事故中有一個細節。一位遇難者的母親發文表示,自己曾提醒女兒 " 現在技術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開才放心 ",但該遇難者不以為然,甚至會向母親推薦小米智駕系統有多先進," 有各種證明安全的依據 "。
這無疑是小米宣傳的功勞。但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説,很多人其實搞不清楚 L2、L3 這些字母數字代表的智能駕駛級别實際上的區别,更不知道智能駕駛的原理,也分不清激光雷達和攝像頭的識别區别,便無條件信賴智能駕駛。
圖源小米汽車官方微博
當然,小米并非個例。智駕是新鮮事,企業教育消費者心智無可厚非,但不能只宣傳智駕的好,也要為消費者的安全負責,畢竟人命最貴。
有時候,像宣傳賣點一樣,将安全教育普及給大眾,甚至承認自身產品的實際水平,對車企而言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種責任與擔當。
尤其對于雷軍而言,難以用數字衡量他個人為小米汽車乃至整個小米帶來多少銷量,但這也意味着他需要在這時候站出來,正面質疑。
雷軍不只是企業家,還是意見領袖。在帶頭宣傳智駕及車企技術時,更要注意措辭,因為車不是手機,容錯率很低。
事件的影響仍在持續,小米股價連續三日下跌,截至 4 月 2 日收盤,報 44.55 港元,下跌 4.19%,總市值較事故發生前的 3 月 28 日蒸發近 1300 億港元。
小米事件看似只是個案,但值得新能源汽車全行業反思,避免誇張營銷,把產品安全和可靠放在首位,找到科技發展與人車安全的平衡點至關重要。
實際上,對于小米和雷軍而言,慢一點不是壞事,在造車這件事上,穩一點比快一點更重要。
(本文頭圖來源于雷軍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