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五一的老家,打工人的快充站,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略大參考,作者 | 小葵、小船、未未,編輯 | 原野
張華在甲米陽光沙灘小白馬,李萍在迷笛搖旗呐喊 POGO,我在老家躺平充電治愈,我們都有美好的五一假期。
今年的 " 五一 " 是疫情後的第一個小長假,全民傾巢而出。上海虹橋站發往全國票售罄,圓明園百年來門票首次售罄,旅遊業終于迎來報復性消費。
人人都向往詩與遠方。一年三個長假中氣温最宜人的 " 五一 ",是行萬裏路遍訪秀美山河的絕佳時期。然而酒店瘋漲,民宿毀約,遍地是茫茫人海,到處是堵車排隊,花錢買罪受的吐槽不絕于耳。
而有一撥選擇回老家的人,雖然并非主流,聽着也不高大上,但論起五一假期體驗,他們或成最大赢家。
01
講述者:阿柳主題:大廠社畜,返鄉治愈
工作超負荷運轉之後的假期,我就想回家躺平歇歇。
最近半年的工作強度非常大,多個項目連軸轉,加上年終獎到手後離職了一撥人,新近的入職門檻一再提高,人手短缺,要幹的活兒比以前更多了。此時到來的小長假就是及時雨,除了休息,謀劃什麼都是力不從心。當然有人願意宅在出租屋裏點外賣看劇打遊戲,我從來不行。
我所就職的大廠跟多數的大廠一樣偏遠,前不着村後不着店,周邊沒有什麼商圈可言,是完全孤立于都市以外的存在。而我住的又離公司太近了,節省了通勤時間的另一面是也 " 節省 " 去了生活氣息。時常覺得自己住的就是員工宿舍,打工味太重,提供不了任何感情價值。除了下班回去睡覺,周末我都要出門跟朋友聚會吃吃喝喝或者健身,遠離 " 工作圈 ",不願多待在住處一秒。雖然住所客觀條件挺好,敞亮的小開間,硬體設施一應俱全,但我從來沒有把它看做是 " 家 ",不會覺得放松。
只有在老家才覺得輕松,那是真正治愈的港灣。
老家離北京不算特别近,高鐵四個多小時,所幸是直達,不用再中轉折騰,到站後回家不過十幾分鍾的車程,距離天堂最後的一步之遙。在職場是忍氣吞聲的三等公民,在家誰還不是爸媽手心裏的寶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天最頭疼的問題——下一頓吃什麼,在家全權托付給爸媽。也不是説爸媽做的菜就有多麼美味,不用自己動腦就很開心。
圖:《小歡喜》劇照
今年五一算是疫情後的第一個小長假,用腳趾頭想都知道一定到處都是人從眾叕,還是不要去湊這個熱鬧了。看到有朋友去大同石窟玩,每一個窟都要排三十分鍾以上的隊,太窒息了。我打算等到六七月的項目忙完休個年假,錯峰旅行才是最香的。
出去旅遊最煩的就是收拾行李,回家就省去了這項煩惱,家裏樣樣都有。
五一回家太開心了,樂不思蜀。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别的安排,遛狗、放空、陪家人、見朋友,不用走親戚,沒有嚴肅的聚餐,沒有過分社交,只是約個便飯順便溜達聊天。碰到好幾個在大城市漂泊的朋友,交流起來大家心境出奇得一致,回家就是為了享受最平和的快樂。
02
講述者:未未主題:20 年後,第一次回老家
有時候,同樣的行程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預期,比如我和我爸媽。
4 月 29 日,我爸看着我從行李箱中掏出咖啡壺時,終于忍不住開口調笑我到底是回老家還是來度假了。" 當然是來度假的。" 我回頭看了他一眼,又掃了一眼我們站着的位置,身後是前年剛剛蓋起的白色小屋,但屋子蓋好後,幾乎沒有人來住過,院子裏有四塊小菜圃,栽種着櫻桃樹、南瓜苗,西紅柿和黃瓜的種子不久前剛剛撒了下去。我有點奇怪他為什麼會這麼問,然後轉頭開始組裝起了從家裏帶來的登山杖,這是為下午的爬山活動準備的。
這下輪到我爸不理解了,他困惑:" 這算什麼度假?!"在他眼中,度假至少要躺在海邊,慢慢享受——後來我把這份刻板印象歸結為山西缺水,而人嘛,總是缺什麼找什麼。而不是像我現在一樣,在山西忻州的一個小鄉村裏,自己動手搭帳篷,煮咖啡。
生活城市的不同導致了截然相反的結論。我爸媽生活在太原,我在北京工作,老家則在山西的一個小鄉村—— " 老 " 的意思是,上個世紀 50 年代,彼時還不滿 20 歲的爺爺奶奶便已經離開這裏,跑去太原打工,并慢慢安家落户。在我的人生中,唯一一次回老家是 20 年前,來參加某位遠房親戚的婚禮,如今這對親戚也早已離開了這裏。據説,目前還留在村裏的只有 30 多口人,多半都上了年紀。
和我爸一樣困惑的是我媽。從太原開車回老家需要 2 個小時,我媽説的最多的一句話是:" 我結婚這麼多年,一次都沒回來過。"
這趟時隔多年的回家之旅來自我的臨時起意。4 月 20 日,看着朋友圈早早出去度假的人越來越多,以及逐步攀升的機酒價格和各景點的排隊時長,我很快意識到,在本人預算之内的各個景點,體驗大致都不會好。
但自從 2022 年經歷過封閉生活後,我分外珍惜每一個能去户外的假期。為此,我幾乎抱着一種決絕的心态迎接 " 五一 " 假期,必須出門,誰也攔不住!但去哪裏是個大問題。
思來想去,我把目标鎖定在了老家。這裏有山有樹有免費的院子但沒人,簡直是本 " 北漂 " 人士理想的度假勝地。
事實上,從出發開始,我對自己規劃的滿意度就不斷提升。比如從太原到忻州的高速一路暢通,而另一邊從忻州到太原的路上卻一直在堵車,我得意地指指對面表示:" 咱們這趟就是主打一個反向度假 ";又比如下午上山時,當我看着山路兩邊的香椿樹謹慎詢問能不能摘一片葉子嘗一嘗時,得到了 " 随便摘,這村裏大家都是親戚 " 的回答。
在爬山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一位放羊的老爺爺,年紀 70 多歲,但據説是村裏輩分最高的老人,我 90 歲的爺爺還得稱呼他叔叔。放養老爺爺穿的衣服還打着補丁,看到我們回來,他點點頭打量着我們,然後快走幾步揭開山半腰的羊圈解釋:原來自己養的近百只山羊,現在老了,趕不上山羊的速度了,只能養 20 只肉羊了,然後又指着不遠處的玉面地和我們介紹,今年玉米可能要漲價,進村裏收糧食的販子説一斤能賣 1.3 塊了。
" 我們搞電商,賣他們 5 塊錢一斤!" 我揮舞着手臂喊道,爺爺聽得哈哈大笑,他搞不懂什麼是電商,他在為見到 20 多歲的年輕人高興。或許,老家帶給我新鮮感的同時,我也帶給了老家新鮮感。
03
講述者:COCO 姐主題:人到中年,只想回家
我現在越來越喜歡在老家呆着了,吃着我媽燒的飯,過着跟我爸媽一樣的作息,晚上 10 點睡,早上 6 點多起,出門遛彎,吃個豆腐腦炸油條,再開始一天的生活。典型的小鎮節奏,完全沒有壓力。
説不好是什麼原因,可能是因為經歷過疫情,越發珍惜親情,也可能只是單純地年紀大了,很多東西都能跟爸媽彼此理解,相處起來就特别舒服了。比如今年五一假期,前面兩天需要加班,我就買了 5 月 1 日的票,加上調班和年假,還是可以在家舒舒服服呆幾天。
我家在張家口,從北京出發,開車只要 3 個小時左右,但我更喜歡坐高鐵,讓我爸到車站接我,然後一路熱熱鬧鬧聊天到家。家附近有家我從小愛吃的熏肉店,我媽每次都會提前買好了熏耳朵、熏豆皮、熏兔子,在家裏等着我。她總嫌我太瘦,其實我只是骨架小,藏肉,體脂率一點都不低。
過去三年,因為疫情,我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我媽也擔心我在路上感染風險,總勸我老老實實呆着沒動。去年 12 月,北京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姥姥去世了,當時張家口也是風聲鶴唳的,不讓舉辦喪事,我媽也按着沒讓我回去。她説姥姥快 90 歲了,是喜喪。但那幾天視頻聊天的時候,我還是能聽出來她語氣裏的低落。
今年我回家的次數明顯多了。清明節,回家給姥姥掃墓;五一,回家陪爸媽。這要是放在 10 年前,簡直不敢想——我是出了名的家裏呆不住,年輕時最大的夢想就是環遊世界,所以一有假期肯定就是在路上。什麼人山人海,都不帶怕的。有一年也是 " 五一 ",搶不到票,只有 20 多個小時的慢車,無座,從北京到上海,我也去了,下車的時候,整個腳都是腫的,但還是興奮,頂着一張熬夜的臉就衝去了外灘。
現在确實不一樣了。有假期我就只想回到爸媽身邊,過幾天安安靜靜的日子。
那種感覺就像,在北京工作把電耗完了,需要回家充電。我在大廠幹產品經理,晚上加班到九十點是常态,住得還遠,每天通勤要接近 4 個小時。這些我都能忍,最難受的是,有時候半夜開在北京的環路上,回想自己忙忙碌碌的一天,居然不确定哪項工作是有價值的。這種精神内耗其實比工作本身還熬人。
回到老家,我就可以單純地做回 " 女兒 "。我今年 38 歲,單身,前幾年家裏催婚厲害,大概去年開始,這個話題慢慢也就沒人提了,我爸媽似乎都做好了我單身一輩子的心理準備,還告訴我:要是在北京太累就回來,只是添雙筷子的事情。
圖:《東京家族》劇照
當然,在家裏我也會主動幫忙做家務。比如陪我媽去買菜,一起包餃子,春節前還會一起做大掃除。這些不用動腦子的活兒,就是我最好的放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有爸媽的陪伴。
04
講述者:東子主題:掏 200 塊,我在老家玩上了露營
五一必須要回家——這是我在春節就定好的計劃。因為 2 歲的孩子被我們放在了老家生活,這種假期,必須是要回去陪娃的。
但今年的車票特别難搶,我找了黃牛、在買票平台上搞了一堆候補,最後才搶到兩張 4 月 27 日從北京出發回湖南老家的高鐵票。結果,因為路上堵車,沒有趕上高鐵,當時簡直要氣暈在北京西站候車大廳,好在一番折騰後,改籤到了下午的車票,雖然快凌晨才到長沙,但好歹也吃燒烤感受了一把夜生活。
有娃在老家,好吃好玩的長沙對我們來説也失去了吸引力。4 月 28 日一早,我們就急匆匆往家趕了,到家門口,娃就一路小跑過來,衝到她媽媽的懷抱裏,軟軟糯糯地喊着 " 媽媽 " ——作為爸爸的我,掏出了禮物才得到類似的待遇。
我在北京是公司中層,要帶團隊,還要向上匯報,讓老板滿意,基本手機得 24 小時待機,但只要回到家裏,我就會習慣性地進入到玩樂模式:早上睡到自然醒——一般是 10 點左右,白天陪爸媽打打麻将逛逛街,抽空玩玩遊戲,晚上往往還要去吃個宵夜。特别是冬天,外面太冷,我也懶得動,大部分休假的時間,都是陪我媽在麻将桌旁度過的。
但今年五一,我想玩點不一樣的:帶全家去露營。老家從去年開始搞了幾個露營營地,我媽念叨過幾次,但一直沒機會去。于是,這次我早早預約了 5 月 1 日當天的場地,花 200 塊錢租了天幕和燒烤設備,全家人開開心心來了場 BBQ。在北京跟朋友玩過燒烤的我,自然成了主廚,不過大家都會給我幫忙,我媽還總是喊:你也多吃點。
我們運氣不錯。前段時間湖南下了很久的雨,但露營當天天氣很好。營地有山有湖,太陽落山時,夕陽灑在水面上,世界都變成了温柔的金色,我們全家開始互相拍照,記下很多搞怪或者温暖的瞬間。雖然 3 天後我們就要啓程回京,但這一刻,我覺得,為了團聚的所有折騰,都是值得的。
05
講述者:梓钰主題:偶遇淄博燒烤,沒有期待,體驗更佳
山東人家庭觀念重,因為疫情快兩年沒回家了,雖然父母過來北京一起過了春節,但惦記着家裏九十多歲的老人禁不起長途跋涉,見一面少一面,我早早地計劃趁這次五一回去看看家人。
周五一下班我們就趕忙驅車返鄉,半夜兩點多路過淄博,這不巧了,正好體驗時下最火的淄博燒烤呀!我在大眾點評上搜了幾家,致電過去都説已經閉店了。失望之餘,老公建議要不進市區轉轉碰碰運氣,就算吃不上也能看看淄博現在到底是什麼樣。
不僅我們,大半夜的,路上好多外地遊客在尋覓燒烤店,晉、蘇、浙、鄂、滬、贛 … 哪兒的車牌都有。淄博可真是實打實地火出圈了。
我們開到淄河路燒烤一條街,不少店依然燈火通明。進去第一家,什麼都賣光了,櫃台上滿滿的一摞摞收據。去到第二家店裏還坐着兩桌客人,但老板已經收攤説不接待了。後面我們又看了好幾家店,全部碰釘子。于是我們折返回第二家店,跟老板打招呼説我們大老遠過來的,能不能行個方便,有啥吃啥,不挑。
老板是退伍軍人,我老公也是,倆人攀談起來,老板一高興就給我們開了個後門。
" 你們算幸運,要是晚一天來,正經五一假期内,不到十二點串串肯定全部賣光!"
當時還剩些五花肉和羊肉串,我們很滿意了,就這麼幸運地當了最後一桌客人。
忙了一天,店員們熱情不減,但都疲憊得不行,把隔壁桌要的小龍蝦錯上到我們這桌。隔壁也沒生氣,讓給我們了。淄博燒烤的特色是煎餅卷小葱,隔壁桌看我們沒有小葱,還分給我們一把,他們也是從隔壁店勻過來的。很温暖,在深夜的淄博體會到了共產社會的感覺。淄博的小串确實好吃,名副其實,再加上我們只是順路,本身沒有抱多大期望,所以更加有意外之喜。
等我們吃完都凌晨三點半了,老板終于開始收攤。我看到他從後廚出來,在貨架上随手拿了瓶橙汁,坐在店門口咕嘟咕嘟地慢慢喝,勞累了一天喝點小甜水緩解,那個畫面真的很讓人動容。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