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見完200家投資機構,無人出價,歡迎閲讀。
這是北京一家老牌 VC 基金的真實經歷:
内部一家明星被投企業,經營穩健,每年有 3 億元的營收,淨利潤也有大約 3000 萬元,由于市場變化短期内無法實現 IPO,迫于給 LP 回款的壓力,投資人開始忙着轉讓項目的老股。
但進展并不順利。" 我們對接了不下 200 家機構,參與盡調的有 5、6 個,但最終能出價的基本沒有。" 該 VC 基金老大有些無奈,有利潤、經營得比較好的企業尚且如此,那些還在虧損的項目情況可想而知。
去庫存,正在成為一級市場的另一番景象。
退出之困
連老股也賣不出去了
今天絕大多數投資人,無論曾經取得過多少成績,無不在為退出費盡心機,甚至後悔前兩年投在了高點。
想起一位投資人講述的真實經歷——多年前,他成功投進一家新能源企業,公司很快就融到了 C 輪,當時創始人曾開出高價希望他退老股,轉給更有實力的資方。但這位投資人堅定持有,寄希望于 IPO 賺大回報。但時過境遷,IPO 變得遙遠,現在他正在積極賣老股中,價格早已低于創始人 C 輪時開出的價格。
當下的一級市場堆滿了這樣的故事。市場上希望退出的資產,遠遠大于願意承接的資產,一些 GP 喊出的價格卻遠高于承接方願意給的價格。存量規模龐大,加上期望值錯配,如此種種造成了當下老股轉讓之艱難。
"現在一級市場願意接老股的投資人非常少。" 依稀記得在第十八屆中國基金合夥人大會上,一位 VC 合夥人聊起了一幕:
他們所投的一家移動互聯網領網域的企業,利潤過億,賬上有幾個億的現金,但不太符合現在的上市偏好。于是,内部想做一級市場的股權轉讓。
期間總共聯系超 100 家投資機構,其中有 20、30 個去現場交流過,但最終願意出價的只有兩三家,開出的價格和預期不太一樣,基本上沒有辦法交易。
面臨着相似的處境,長三角一家早期基金的投資總監陳盛心有戚戚,他所在基金早已來到退出期,迫于 DPI 壓力,機構老大三令五申強調退出。
上半年,他的主線任務就是完成手上兩個半導體項目的股權轉讓,項目本身質量并不差,且基本面仍在增長,但拜訪了一圈,至今都還沒轉出去。
他還指出一個現象:一個項目中一旦一家機構股東發起老股轉讓,大概率會有其他股東一同跟進情況。一來節約與創始人的溝通成本,二來 IPO 遙遙無期,股東們确實都有着強烈的退出訴求。
" 今年 LP 催得特别緊,要求年内應退盡退,從上至下,大家壓力都挺大的。" 陳盛毫不避諱地談起,保守來説,可能手上在管項目中有近一半退不出來,很多項目虧本轉讓都無人接盤,所謂好的項目能保本退就不錯了。
12 萬億基金等待退出
真實退出情況比想象中嚴峻。
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統計,2024 年前三季度 VC/PE 支持的 IPO 共 87 家企業,背後涉及 438 家機構,有 IPO 的機構數同比下滑 47.5%。其中,2024 年前三季度收獲 4 個及以上 IPO 的機構共 10 家,僅為去年同期約兩成,VC/PE 通過 IPO 退出的難度更新。
從賬面價值來看,2024 年前三季度 VC/PE 通過 IPO 退出的機構所持 IPO 企業股份賬面總價值(按發行價計)為 940.27 億元,同比下降 68.1%,退出價值和收益水平嚴重收縮。
萬億創投堰塞湖正在形成。如用在中基協備案的直投基金和母基金在内的所有基金,對基金期限做一個定義,估算下來有 6.8 萬億的基金進入到了延長期,有将近 12 萬億的基金現在進入到退出期。也就是説,退出 + 延長期的基金規模已經達到 19 萬億。
IPO 通道緊縮,VC/PE 開始探索和考量更多元化的退出方式,畢竟在成熟市場裏,即使最後 IPO 退出收益占比高達 70、80%,實際發生的 IPO 退出數量上也只占 10、20%。
于是,并購被寄予厚望。對于股權投資基金來説,并購退出周期短,是較為理想的将 " 紙面财富 " 變為 " 真金白銀 " 的方式。業内流傳着不少投資機構牽頭項目創始人尋找買家的傳聞,大家都在調整心态,尋求落袋為安。
但實操來看,并購退出并非易事。一位券商朋友與不少投資機構聊完的感受是,大家對并購的理解還處在初步階段,大多都還是找接盤俠的邏輯,在内部各輪投資人的利益都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并購退出無從談起。而對比龐大的退出堰塞湖,并購可能只是一個小出水口,上一波投資還得靠自然出清。
" 并購并不是主要的退出方式,短期一兩年内無法替代 IPO 的作用。只有持續的、穩定的 IPO,才能有效疏通行業消化不良的問題。"
令人心情復雜的是,回購訴訟似乎成為今年投資機構尋求退出的方式之一。禮豐律師事務所此前發布報告稱,13 萬個項目将陸續面臨退出壓力," 上萬名企業家可能面臨數億元的回購風險 "。
" 應退盡退,今年我們一直在集中盤查項目,到了回購期還未履約的被投企業,進一步調查創始人名下的資產狀況。" 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募資負責人向我們透露。
她補充解釋説,如果與被投企業籤署的回購權到期,而 GP 不積極發起回購,可能會被 LP 追責——按照未盡到勤勉義務被告到法院,GP 将可能承擔一切損失。言外之意,部分 LP 的退出壓力傳導至投資機構身上,客觀上加劇了回購現象。
但回購退出依舊困難重重。清科研究中心的調研顯示,投資時,部分機構會籤訂回購協定,但若企業無充足現金流,回購也将成為空想。44% 的調研機構認為企業無力回購影響項目退出。
而過度強調回購也将打擊創業者的積極性,不利于創投市場長期發展。這是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一幕。
建設一級市場流動性
一個鮮明的對比是,美國基金完整退出平均需要 19 年,那麼按照人民币基金 "5+2""7+2" 的存續期來看,要如期把一只基金關閉并不容易。
創投基金延期潮歷歷在目。最近華南一位創投大佬在發言時就曾指出," 我們的基金 LP 要求基金到期,我説應該考慮到前幾年的特殊情況,允許延長三年。"
LP 也無可奈何。" 現實的問題是子基金總在延期清算。子基金有它的難處,商業環境不是特别支持想清算的,導致有項目清算不了基金也無法清算。" 北京一家市場化母基金合夥人認為,對于一級市場來説,打開退出的通路可能是最重要的。
究其背後,是一級市場流動性難題。
沒有退出,LP 勢必更加謹慎出資,投向創新的錢也就更少了," 募投管退 " 的良好循環将被打破。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此前發文表示,當資本市場的大門驟然縮小,IPO 從全年三五百家變成不足百家,将導致全社會投資萎縮,出現大面積的訴訟、回購,嚴重打擊創業者信心,許多海外科學家和企業家再也不願意回來了。
" 如若一級市場的退出不暢再持續兩年,不知行業要走向何方?" 目睹一幕幕,一位從業二十餘年的創投大佬心中五味雜陳。
在他看來,IPO 是需要的,并購是需要的,股權轉讓、S 份額交易等等,都是在解決行業的流動性。" 我們一定要解決一級市場消化不良的問題。讓資金流動起來,讓創投之水流動起來,這樣才會有更多的資金回流,支持中國的創新、支持中國的創業、支持中國的科創。"
" 一級市場流動性不足,這會影響風險投資人進行投資。" 此前,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曾在公開論壇中指出,當前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就是要把上市和退市的通道都打開,真正從源頭上鼓勵風險投資進入。
最近在與投資機構交流的過程中,不少創投大佬呼籲,現在一級流動性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要想辦法,要有更多的朋友圈聯動,要有資源對接。"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下功夫在一級市場建設流動性退出的實操方法和管理方法。"
這需要有人搭起台子來做,也需要一個周期來建設。
風向标一幕浮現—— 9 月 18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要盡快疏通 " 募投管退 " 各環節存在的堵點卡點,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境内外上市,大力發展股權轉讓、并購市場,推廣實物分配股票試點,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市場化并購母基金或創業投資二級市場基金,促進創投行業良性循環。
事情似乎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10 月 20 日,證監會相關人士建議,要逐步實現 IPO 常态化,積極培育耐心資本,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
一級市場退出這一頁,注定是一場多放博弈,當利益有矛盾時,也請多一點寬容、理解、信任,還有耐心。
* 文中陳盛為化名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周佳麗,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10/541778.shtml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