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釘釘開始“向下管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光子星球
扭轉業務慣性需要多久?曾經釘釘給出的答案是兩年。
2020 年 9 月調任釘釘總裁的葉軍,調轉了釘釘駛往 " 超級 App" 的車頭。以釘釘于 2022 年 9 月首次對外界解釋大客户戰略為節點,通過專業釘、專屬釘和專有釘三個底座產品與 PaaS 化,構建了一套基于标準產品的大客户服務體系,并透過生态開放來解決定制化的長尾需求,這次轉向花了 2 年時間方才完成。
而今,釘釘再次調整轉向的道岔,将聚光燈打回個人和中小組織。
1 月 4 日,釘釘個人版正式上線。在不做消息通知,與企業釘釘甚至其他協同辦公產品徹底 " 隔離 " 的前提下,集成了知識文檔管理、AI 助手、雲盤、會議等功能。如果單從這個新產品與過去幾年釘釘的業務路線看,這又是一個試圖對抗慣性,探索新路的故事。
或因如此,1 月 9 日的釘釘新版本發布會異于往常整數版本,采取了 "7.5" 的 " 小更新 ",頗有投石問路的色彩。面對較強的不确定性,釘釘個人版負責人馬鋭拉表示,現在的產品還不是最終形态,未來的側重還需要探索。
如果自釘釘首次提出将探索個人版產品的 2022 年 12 月起算,釘釘從慣性中抽身而出花費了整整一年時間,而個人版能給釘釘帶來多大的增量還是一個未知數。
抹上 AI" 潤滑油 "
脱胎于來往的釘釘一直向往的是做成微信,或者説是相同體量的入口級產品。
" 最初的夢想 " 确實性感,但釘釘在近兩年來遇到兩個挑戰——用户規模如何持續增長,商業化進程如何更穩更快。據 QuestMobile 發布的數據顯示,釘釘在 2022 年 9 月的 MAU 為 2.2 億,而其 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9 月期間的平均 MAU 是 2.14 億。
另一方面,葉軍曾在去年釘釘生态大會上提到一則數據,截止至 2023 年 3 月末,付費客户中大型企業占比僅 12%,可見大客户為釘釘帶來的商業增量或不如預期。
更重要的是,商業化需求下推行的大客户戰略與雲釘一體,本質上是将平台做厚做重以構建壁壘,但過重的平台屬性也制約了 C 端以及偏向 C 端的常态化場景的規模增長。這一點我們在《騰訊 " 搶走 " 釘釘的課堂》中早有提及,大客户與中小商家、組織與個人之間的權衡,讓釘釘的商業化路徑持續搖擺至今。
眾所周知,企服市場的特點在于使用者與決策者的分離,而決策者往往會根據自己對企業現狀的認知從而做出與 C 端不盡相同的選擇。
現實情況是,OA、DING 只為老板服務,而在線溝通和協作等基礎功能既無法拉動規模也難以撬動付費——市場上還找不到一個聯通協同辦公的 B 端和 C 端場景的產品。
目前看來,釘釘在 7.5 版本試圖為 B 與 C 這兩塊咬合不到一起的齒輪,加入一劑潤滑油—— AI Agent(智能體)。
企業側的 AI Agent,釘釘的打法基本是對其既有 PaaS 能力與路徑的復現。此前的 PaaS 是透過平台生态的硬體 license 與 SDK 抽傭對接企服開發者與客户,集成第三方供應商能力以滿足定制化需求。而今的 AI Agent 同樣對接開發者與客户,應用商店也就此進化成了葉軍宣布即将上線的 "AI 助理孵化、分發和交易平台 "。
個人側的 AI Agent 已在釘釘個人版的 " 靈感 Store" 中上線,除内測期的文本助手賈維斯與繪畫助手缪斯外,還上線了 6 種不同細分功能的 Agent,其中生圖類 Agent 占據多數。
光子星球自多位自由職業者處了解到他們對個人側 Agent 的使用體驗,總體肯定了其工具作用,但還存在許多尚待優化的地方。
一位設計師直言,缪斯與其他繪畫工具的使用體驗與其他大模型工具并無明顯差異,甚至相比少數付費使用的大模型工具還有一定差距。
這其中固然存在免費使用的大模型能力限制因素,但不能否認的是,國内大模型能力其實并不存在明顯代差。寄希望于模型能力來打開付費空間的道路,對任何大模型玩家而言都是道路且長。
實際上,Agent 相比一般 AI 工具的優勢在于其能夠參與部分決策,并以目标拆分的形式來完成復雜任務。好比我們要制定一個旅遊攻略,一般模型機器人只能根據目的地生成一個似是而非的 " 計劃列表 ",而 Agent 卻可以調用天氣、交通等數據,最終生成一個相對完善的行程,我們只需要在此期間做好一定糾錯的準備。
那麼釘釘個人版的 Agent 是否具備這一能力呢?
一位自由職業者告訴光子星球,釘釘文本類的 Agent 并不能很好地結合既有文檔數據,進行對比、總結、提煉等更復雜的任務,還是需要他自己一點點互動,而且這一過程中會出現 " 失憶 " 的現象。他吐槽道:" 這 Agent 不就是 prompt 嘛 "。
至于企業側 Agent,其產品力的展現尚需尚需結合企業數據,經歷一段時日後方能有所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釘釘即使是老路重走,也難以在短時間内催熟 Agent 市場到當下其應用市場的規模。
從 " 媚 " 老板到 " 媚 " 打工人
就時間視窗看,率先在 C 端發力造勢,才是釘釘快速過渡到 Agent 時代的優選。只是在規模效應下,釘釘雖在 C 端聲量不小但成長過程中也曾走過一段彎路,比如曾經在用户體驗上欠下的 " 債 "。
" 屁股決定腦袋 "。于是,亟需為新推出的個人版攫取 C 端聲望的釘釘只能放下身段,加倍努力地向打工人要好評,而這次不再只是為了提高自己在 App Store 上的評分。
首當其衝的是釘釘在打工人們心目中的印象——管理工具。曾經靠已讀未讀與 DING 一下俘獲一眾企業的釘釘無疑是 to 老板的,這與生性自由的打工人們先天八字不合。
為了扯下了 " 打工人鐐铐 " 的标籤,一度被外界視為 " 以老板為中心 " 的管理工具釘釘開始試圖透過社交媒體的觸達,扭轉自己在打工人心目中的形象。
釘釘于 2022 年 8 月正式入駐小紅書,抖快等短視頻流量高地上同樣出現了釘釘的身影。至于發布内容,基本算得上是 2020 年 1 星差評風波下 " 釘釘本釘,在線求饒 " 的延續,以品牌聯動、打工日常、花式整活為主。每每發布内容,釘釘都會自拓展 KA 客户時的 " 正襟危坐 " 流暢切換成精分吉祥物 " 釘三多 "。
截止至 1 月 10 日,釘釘的小紅書官方賬号累計已擁有 63.1 萬粉絲,獲贊與收藏 330.9 萬。其中獲贊 8.1 萬的置頂筆記編輯于 1 月 4 日,内容是教打工人們如何用釘釘追劇打遊戲點奶茶。
考慮到小紅書雙列信息流的分發形式與流量平權機制,釘釘的 C 端運營成果實屬不易。然而釘釘需要扭轉的不只有形象,產品上也需要減弱平台屬性,轉向輕量化與模塊化。
釘釘給出的解法是在去年 4 月收購的 Wolai,其與釘釘内部孵化的語雀以及迭代的釘釘文檔最大的不同在于,Wolai 自誕生之初便是個人向的產品,偏向個人知識沉澱與管理,而釘釘文檔則偏向組織内協同,天然綁定有管理者的角色。
這一點也在上文提到的自由職業者處得到了驗證。" 釘釘個人版的架構完全是基于 Wolai 的‘空間’做出來的。除了 AI 體驗外,單純文檔體驗可以説和飛書有來有回 ",他表示," 只是智能化的程度不太夠,基本相當于往 Wolai 的殼裏硬塞進幾個阿裏的產品 "。
結合 AI Agent 在釘釘產品線中的主導作用定位,釘釘需要做到的是把 Wolai 内化為釘釘個人版的一個套件。但在模型能力的限制下,Wolai 成了骨架,反而是 AI 為首的會議、雲盤、助手等功能成了套件。
随着釘釘個人版的上線,其自降身位的 C 端運營需要自公關走向營銷,而產品也将迎來更多用户的審視。
領跑未必安全
将目光自釘釘轉向更大的協同辦公賽道,我們不得不承認釘釘的确在 AI 化與 to C 方面走到了領跑的位置。
2023 年的大模型浪潮下,雖然協同辦公兩超(釘釘、企微)一強(飛書)格局尚未生變,但百度如流、金山 WPS 等玩家大多開始積極拓展 AI 能力,僅有企微還處于觀望狀态。
協同方面一向為外界看好的飛書也是一步慢步步慢,不僅 My AI 的發布晚于釘釘斜杠,個人版也是釘釘借 AI Agent 領先一個身位。
但很多時候,領跑某項互聯網業務并不意味着安全。就像早在 2010 年便打出 All in AI 旗号的百度,掉隊于移動互聯網不説,多年發展下的自動駕駛與小度等業務也還未拿下進入 AI 時代的船票。
擺在釘釘面前的現實難題是,領跑的位置讓其更需要試錯空間。
產品形态與大模型能力的觸達不提,單論商業模式這一點,釘釘就需要數次試錯機會:是延續 Wolai 的會員制訂閲,還是文檔套件免費而通過調取 AI 算力輸出的 Tokens 付費,亦或是盯着 AI Agent 與第三方開發者做文章?
無論最終上述商業模式跑通與否,都将是後來者的參考範本。
在強調協同辦公商業化的 2023 年,企業微信便是在自己的節奏中,不緊不慢地推進商業化進程。如去年 8 月冷不丁上線的騰訊會議廣告,其用户層面上更短的觸達鏈路便給到釘釘會議不小的壓力,其大模型以及協同辦公 AI 化的業務發展或許同樣如此。
至于飛書的步伐則相對企微快一些,在既有協同產品的基礎上已經開放了 AI 共創生态。有釘釘投石問路在前的情況下,飛書起碼不需要再收購其他產品來補強協同套件。
可喜的是,釘釘還是那個葉軍空降後便有條不紊開啓轉向的釘釘。縱使其業務推進的前方阻力與不确定性并存,也不耽誤邁步。葉軍将釘釘個人版的負責人交給 Wolai 創始人馬鋭拉,應該也是抱着創業進取的心态,由他來完成 7.5 剩下的那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