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華為的日子是好起來了,歡迎閲讀。
文|鴿子不鴿
華為在經歷數年的戰略調整與技術深耕後,交出了一份很能體現韌性與突破性的年度答卷。
根據 3 月 31 日發布的 2024 年報,華為全球銷售收入達 8621 億元,逼近 2020 年 8913 億的歷史高點,同比增長 22.4%,淨利潤 626 億元。研發投入 1797 億元,占比持續高位,達 20.8%,近十年累計研發投入已超過 1.24 萬億元。果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則首次達成當年盈利,以 474.4% 收入增速成為最亮眼的增長極,全年實現營收 263.53 億元。
雖然這塊營收只占了整體營收的 3%,但這标志着華為在汽車智能化賽道的戰略布局,從投入期邁入了規模化回報階段,説明好日子就已經并将持續到來。
鴻蒙智行交付汽車超過 43 萬輛,其所屬的終端業務營收 3390 億,同比增速 38.3%。
咱們這就通過年報來盤一盤華為開始走向盈利的汽車業務。
2024 年華為分業務營收情況 部門:百萬元
先把誰是誰掰扯明白
能弄清楚智選車、鴻蒙智行、車 BU、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引望這幾個概念的朋友,可以跳到下一節了。
這段咱們先給不太熟悉的朋友掰扯一下這幾個概念。
2019 年,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即車 BU,定位做中國的 " 博世 ",既出售零部件,也為車企提供全棧集成解決方案,對應為标準化零部件供應模式和 HI(Huawei Inside)模式。此前阿維塔和極狐即為 HI 模式。
2021 年 5 月,餘承東接管車 BU,在不造整車的前提下,提出第三種商業模式——智選車模式,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和整車設計,并将合作車型放在華為的渠道銷售。問界是最早的智選車業務,智界、享界和尊界後來加入。
三種模式合作的深入程度,從低到高依次是零部件供應、HI 模式和智選車模式。
但是需要注意,智選車模式屬于終端 BG,不屬于車 BU;終端 BG 是和車 BU 同級的事業部。
2023 年 11 月,智選車業務更名為鴻蒙智行;長安與華為籤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稱華為将設立一家汽車智能系統和部件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公司,此公司即為現在的引望,也就是車 BU 從華為獨立出來的載體。
總之,鴻蒙智行就是之前的智選車,現在在年報報表中屬于終端業務,做的是整車產品定義、設計和銷售業務。
報表中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就是之前的車 BU,就是現在獨立了的引望,引望承接了華為車 BU 的技術和資源,做的是零部件供應商角色。目前華為持股引望 80%,阿維塔和賽力斯各占 10%。
年報中的定義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聚焦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產業的增量部件,助力汽車產業的智能化、電動化更新,提供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智能車載光、智能車雲等產品和解決方案。
不是搶飯碗,而是賣飯
年報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的生存邏輯描述的非常清晰,就是聚焦智能化增量部件,利用華為 ICT 技術優勢,在智能化業務的主賽道上持續創新、行業引領,為客户提供極致體驗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仔細分析一下增量零部件的邏輯可以發現,新能源汽車崛起的這一波浪潮,零部件的機會來自于兩方面,一是純增量零部件,比如三電、智駕、智艙等燃油車沒有的零部件。二是需要更新進化的零部件,比如在燃油車基礎上進行智能化、高端化更新的車身、内外飾、底盤等傳統汽車零部件領網域。
在這些新能源汽車零件的新增和更新過程中,藴含着大量的新機會——留給中國廠商的機會。傳統汽零行業高價值領網域已經基本被歐美日等先發公司占領,新能源帶來的機會會讓中國產生一批可以追趕并超越傳統國際強企的機會。
這些零部件,大多是帶有智能化需求的、需要很強的軟體和技術開發能力。而華為,正是擅長這些,當仁不讓。
華為用 ICT 基因重新定義并賦能汽車智能化,既避開了造車重資產風險,又吃透行業更新紅利。
直白而言,華為不但不搶車企飯碗,還要向車企賣飯。當然這并不是出于 " 好心 " 不給整車企業上難度,而是做中國的博世供應全國乃至全球車企,比自己造車供自己更加前途寬廣。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作為硬核技術和零部件的載體,一方面通過鴻蒙智行綁定穩定性高的業務訂單,一手通過 HI 模式和供應商模式廣撒網,建立合作生态圈。從電池廠到充電運營商,從芯片商到軟體開發商,華為拉起一張 " 技術聯盟 " 大網。
鴻蒙智行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兩雙大手牢牢把控了微笑曲線的兩端,高毛利業務手拿把掐,昔日曾質疑靈魂論的車企們大多數已經沒了反抗之力。
智能車業務戰績卓著
數據上看,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 " 智能化分水嶺 "。
新能源汽車單月滲透率突破 52%,20 萬元以上車型 L2+ 配置率超 70%,城區高階智駕加速普及,智能化技術已經成為車企突圍的核心戰場。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在這個戰場上可以用戰績斐然來形容,憑借突出的 ICT 技術基因,在智能駕駛、座艙互動、車控平台三大戰場建立了技術代差,以 474.4% 的增速強勢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以智駕為例,華為年報顯示 2024 年乾崑智能部件發貨量超過 2300 萬件,同比增長了近 7 倍。截至 2024 年底,華為在智駕產業鏈的合作夥伴超過了 600 家,為 15 個合作車型交付了汽車部件產品。華為乾崑智駕行駛總裏程數超過 14 億公裏,智駕裏程占比 30%,年度城區智駕時長占總智駕時長的 45%。單用户最長智駕裏程數超過 10 萬公裏,年度智能泊車超過 1 億次。
顯而易見,乾崑智駕現在已經成了事實上的行業頭牌,不少人嘴上罵着海狗,心裏也不得不承認華為在智駕這塊的統治力。
當然,華為的不止實現了技術輸出,更在重構智能汽車產業生态。華為與眾多產業鏈夥伴深度綁定,使其在激光雷達、車載光顯示、智慧音響等細分領網域形成 " 軍團作戰 " 優勢。
這種 " 全棧可控 + 生态開放 " 的模式,既規避了傳統 Tier1 供應商的碎片化痛點,又突破了車企自研的規模瓶頸,也難怪眾多傳統車企紛紛拜投于帳下。
可以預見,随着現有鴻蒙智行車型進一步上量增長,各大國有汽車集團紛紛擁抱華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在未來幾年将持續高速增長。
鴻蒙智行似乎有點神秘
很遺憾,華為年報似乎在有意回避鴻蒙智行業務的介紹,我們并不能通過年報深入了解鴻蒙智行業務的情況。
在華為的官方定義中,終端業務有五大場景,分别是 " 鴻蒙辦公、運動健康、鴻蒙智家、鴻蒙智行和影音娛樂 "。
終端業務的目标就是圍繞五大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智能手機、平板電腦、PC、可穿戴設備、家庭融合終端、智選車等智能終端產品及針對這些產品的應用及服務。
但是,年報中終端業務下的業務介紹中,手機領網域代替了鴻蒙智行,和其他四大場景領網域一起,獲得了詳細的成績介紹,鴻蒙智行卻不見着墨。HIMA 這個在車圈大殺四方的狠角色,在年報中很是低調。
尋變年報,也只在終端業務的概述中有這樣一句:
" 鴻蒙智行‘四界齊發’,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年交付量超 43 萬輛,連續 5 個月蟬聯中國高端市場成交均價第一,拉動車部件等產品競争力大幅提升。"
或許華為是在等鴻蒙智行幹一票大的再做表揚吧。
結語
2024 年華為智能車業務真正的爆發,本質上這是一場 ICT 技術對傳統汽車業的降維打擊。
當車企們還在拼續航、卷價格時,華為已經用 " 芯片 + 算法 + 生态 " 三件套,重新畫了一條賽道。
2025 年,面對滿街跑的 HIMA 和華為 inside,或許傳統車企會感嘆:" 幹掉燃油車的不是電池,而是智能化;而定義智能車的,不是車企,是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