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一汽-大眾吳迎凱:前瞻布局+提升品質服務,歡迎閲讀。
4 月 23 日,兩年一度的上海車展正式開幕,作為新汽車革命下的 A 級車展,本次車展以 " 擁抱創新 共赢未來 " 為主題,參展企業涵蓋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智能駕駛、供應鏈技術等多個領網域。智能汽車時代,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高階智駕、AI 大模型、多模态感知等前沿技術加速落地,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将在上海車展正式亮相。
我們也看到更多汽車高管發表觀點,預判未來。一汽 - 大眾(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吳迎凱表示,大眾品牌隐性優勢是產品的高品質、高性能,以及長期以來所堅持的以客户為中心。不過也要顯性化,讓更多用户感知到,因此在強化造車理念和品質的傳播,推出雙終身質保政策等,未來還會通過更多的體驗和服務,讓用户深入了解一汽 - 大眾。
面對當下極為内卷的市場環境,吳迎凱表示;" 當下不光是一汽 - 大眾大眾品牌,頭部合資品牌都在積極地轉型,在積極地開發相關的商品,所以對此我還是抱有非常樂觀的心态去看這個競争。"
當然,一汽 - 大眾在市場競争中也推出了有利政策,比如雙終身質保,該政策的推出基本邏輯還是以客户為中心。雖然該政策有成本代價,但一汽 - 大眾對產品品質自信,高品質帶來低故障率,因此預算可控。吳迎凱呼籲行業很多車企推出這樣的政策,通過這樣的政策讓行業在卷的維度多一點,不是純粹卷價格,也是為了讓行業能夠更健康地發展,堅持長期主義和利他主義。
可以説,一汽 - 大眾選擇修煉内功,通過堅持長期主義、反復打磨產品、加速智電轉型以及做好用户服務來實現行穩致遠。
以下為采訪實錄(有删減):
Q:合資品牌在今年特殊背景下,怎樣把大眾的隐性優勢顯性化,并且培養自己體系的競争力,今年對于一汽大眾來説最大的市場機會點在哪裏?
吳迎凱:大眾品牌隐性優勢的核心還是產品的高品質、高性能,以及長期以來所堅持的以客户為中心。确實需要顯性化,讓更多用户感知到,因此我們一直在強化造車理念和品質的傳播,推出雙終身質保政策等。未來,還會通過更多的體驗和服務,讓用户深入了解一汽 - 大眾。
大眾品牌的優勢在于造車基本邏輯的遵循和引領,但當下的輿論環境已經偏離了基本邏輯,以輔助功能為主。如何引導邏輯回歸也是我們面臨的課題。
當下的市場應該説是燃油和新能源共進的,但客觀地説燃油車整體市場下滑,是不可逆的大趨勢。但是階段性來看,當前消費者對安全、用車成本和用車體驗的關注都在發生變化。燃油車在中國汽車市場還會長期存在,并且還會有一千萬以上的規模。一千萬是什麼概念?除了美國,全球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單一市場能到一千萬。
在燃油車領網域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毫無疑問是頭部領先者,這是我們最大的機會,我們也會奮力去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對于電動車來説,我們在今年還是用 ID。車型提供給用户更多的服務,從 2026 年開始 9 款全新的新能源產品陸續上市以後,我們會給用户帶來全新的產品體驗,也會在油電共進的路上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商品。
Q:作為大眾最重要的頭部合資企業,一汽 - 大眾在本土化上有哪些理解,具體在一汽大眾身上是怎麼表現的?
吳迎凱:這個問題有點專業,我是做營銷出身的,不是搞研發和生產的,我嘗試着回答下,這個不代表官方意見,純粹是我個人在最近幾個月工作以來的感知。
首先大眾的本土化還是很堅決的。它的本土化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比如説技術的本土化,很早就在中國成立了很多跟技術相關的公司,這種本土化還是非常有效的,包括我們現在 CEA 的電子電器架構其實也是基于本土化,用了很多中國技術。對于研發本土化,大眾在中國也有很多的研發中心,現在很多開發就是用中國本土的員工,這是從大眾的角度來看。
另外從合資角度來説,客觀地説在前幾年我們的產品引入本質上還是大眾(德方)主導,中方沒有太多的參與,這就是合資公司很常見的模式。但是随着市場競争的變化,新合資模式就會倒逼我們或者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研發的本土化,要以不管是中國團隊也好還是合資公司本地也好,本質上是以更了解中國用户,以更了解中國市場的人去做決策,這個人有可能是中國人也有可能是外國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國的決策,這也是一定程度的本土化。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覺得一汽 - 大眾大眾品牌随着 3 月 10 款車籤訂完以後,我們對于未來很有信心的根源,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們孵化的很多的很前沿、很适合中國市場的東西在落地,跟以前不一樣,這就是變化。
由于一汽 - 大眾有很強的體系能力,我們也有很深刻的、很專業的洞察市場的能力,我們這種能力随着機制的釋放很快地會應用到我們的產品、服務、體驗方方面面,從而去适應中國未來的競争。
這個競争一旦适應了,原先的優勢就會更加擴大化,從而取得市場競争的優勢,比如説我們對于品質的堅守,我們對于成本的控制,我們有大量的對于大眾品牌非常忠誠的用户,這些都是我們在當下很有力的競争優勢,相信也能夠幫忙我們在未來會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
Q:在合資頭部車企,大家開始研發新平台產品,包括電車、插混等,不過合資市場份額一直在降,接下來合資份額或者整個市場狀況會不會朝一個更理性的狀況發展,這是不是一個拐點?
吳迎凱:我覺得從大的方向來看,中國的經濟是要參與全球化的,中國的經濟對于外資或者合資是一個公平競争的市場環境,所以我認為是給了外資一定的市場空間。外資品牌當下确實是在新能源的賽道上落後了,這是客觀的現實,所以總的份額或者合資的份額下降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的突飛猛進導致了結構性的變化。但實際上合資品牌在燃油車的份額一直還是非常領先的,占據絕對優勢的。如果説合資品牌解決了新能源產品和貼近中國市場的問題,我相信還是會有一個新的發展契機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當下不光是一汽 - 大眾大眾品牌,頭部合資品牌都在積極地轉型,在積極地開發相關的商品,所以對此我還是抱有非常樂觀的心态去看這個競争。
另外,自主、合資都是中國汽車,我還想堅持這樣一個觀點:在全球化的今天以及當下貿易戰全球競争的态勢下,更要認識到,合資汽車也是中國汽車,是中國人造的,未來產品也是更多中國人設計的,而且養活的也是中國人。所以我認為沒有合資和自主之分,适合中國的汽車就是好的汽車,造出适合中國消費者汽車的企業就是好的企業。未來我個人也不希望再去看自主占比多少、合資占比多少,我覺得這個界限可以不用分得那麼清晰。包括傳統車企和新勢力,我認為競争到現在這個态勢下也沒有這些區别,新勢力也幹了五六七八年,也是老勢力了,傳統車企也有很多都倒閉不幹了,也不是傳統了,也消失了。
Q:一汽 - 大眾明年新能源產品怎麼來解決虧錢和不适應中國市場問題?如何提升渠道戰鬥力?
吳迎凱:新能源車的成本控制問題,這塊我們用的新平台和新技術肯定能緩解或者能根本地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拭目以待。因為現在產品剛剛引入,我們肯定是要朝着這個方向去努力,包括所有的車企現在都面臨這個問題,你不能虧錢銷售商品,這不可持續,因此這方面我們是有儲備的。
對于一汽 - 大眾大眾品牌來説,我們的優勢也是渠道,目前我們有将近 900 家經銷商,大都是行業最優質的投資人夥伴,跟我們合作的年限大部分都超過二十年以上,而且這些投資人們在跟一汽 - 大眾合作的同時也不斷地在拓展其他的品牌,為行業做貢獻。當下我覺得這些投資人的實力還是很強的,但客觀來説當下整個經銷商盈利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有一定比例的經銷商是賠錢的,這是整個行業都普遍存在的問題。
但是對于一汽 - 大眾大眾品牌,我們要堅持利他主義,我們的每個政策,年度政策或者月度政策有一個參考系,就是經銷商的 ROS(利潤率),我們會參考這個值去調整我們的政策。目标是要确保經銷商在盈利面上滿意。在渠道發展上和渠道策略上,我們會以渠道健康為核心策略。我們今年 1 月開的經銷商年會,主題是營銷工作,第一要務就是渠道健康,這就是年會的主題。
Q:一汽大眾提出了雙終身質保,推出這個政策肯定是有成本的,如何量化這個事情對于終端銷量的影響,内部是怎麼評判的?
吳迎凱:首先我們推出雙終身質保不是為了提升銷量,這是我們的基本初衷。當然肯定會提升銷量,但不是為了提升銷量推出這樣的政策,推出雙終身質保的基本邏輯還是以客户為中心。當下大家都在卷各種的時候,我們還是想讓用户真正地獲得實惠,獲得實惠的方式有很多種,降價、提供服務、給更多權益,提供服務也是一種方式。而且這種方式對于用户來説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提供雙終身質保客觀來説我們内部是有代價的,但是這是明牌或者是陽謀,同樣兩個企業推出雙終身質保可能我的代價是最低的。因為基于我們對產品品質的自信,我們高品質的產品故障率低,我們有大量的基礎數據來支撐對于推出雙終身質保的基礎測算,所以我們的預算是可控的。
我們也呼籲行業很多車企推出這樣的政策,但是客觀來説我也知道有部分車企是推不出的,因為一是成本太高,二是很多車企算不出來他的成本,因為這個必須要基于大量的客户數據以及長達十年以上的使用才能算出來這個值。有些車企存在的時間四五年怎麼能算出來呢?他算不出來就推不出這樣的政策。
另外從客户角度來説,我們會讓客户深切地感知到雙終身質保本質對他帶來的好處,這個是廠家付出了代價,但是這種代價是反哺用户。我們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政策讓行業在卷的維度多一點,不是純粹卷價格,也是為了讓行業能夠更健康地發展,堅持長期主義和利他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