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第一個13萬億大省誕生了!,歡迎閲讀。
作 者 | 于長洹 , 王卓峰 , 吳佳楠
編 輯 | 李振 , 洪曉文 , 江佩佩
編者按:
近期,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相繼進入 " 兩會 " 時間,各地透露了 2024 年政策發力方向和特點。總體來看,各地兩會都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 " 的主基調,2024 年各地将如何深化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内生動力也成為關注地方兩會的熱點。
解碼廣東經濟 " 含金量 ":13 萬億 GDP 背後的發展嬗變
GDP13.57 萬億元,增長 4.8%。這是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亮出的 2023 年經濟發展成績單。如果将這份成績單放在過去一年復雜嚴峻的内外部形勢中透視,更能檢驗出廣東經濟十足的 " 成色 "。
2023 年世界經濟低迷,國際格局復雜演變,地緣政治衝突頻發,内外部挑戰更勝以往,但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的廣東頂住壓力,危中尋機、轉危為機,全力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過去一年,廣東經濟發展不僅呈現出 " 穩 "" 進 "" 好 " 的特征,經濟發展也更具 " 含金量 "。
廣東成為全國首個經濟總量突破 13 萬億元的省份,并連續 35 年居全國首位,廣州也成為 "3 萬億家族 " 新成員;社零總額達 4.7 萬億元,深圳成為廣東第二個萬億元消費城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 4 萬億元,工業投資連續 36 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佛山成為廣東第二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 3 萬億元的城市;全省經營主體突破 1800 萬户、全年淨增 172.8 萬户,呈現出韌性強、活力足的良好勢頭……
經濟發展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既要看當前也要看長遠,既要關注速度又需重視質量。展望今年,廣東定下 GDP 增長 5% 的預期發展目标,雖非一路坦途,但伴随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的探索與進取,定能扛起 " 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 " 的重任。
看質量:延續 " 量增質升 " 優化組合
廣東 13 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即便在全世界的經濟體中也能排進前十名。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認為,作為開放前沿、外貿依存度高的 " 世界工廠 ",廣東面臨比其他省份更大、更直接的衝擊,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4.8% 的經濟增速,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基數大,每一點增長都來之不易。" 廣東每增長 0.1 個百分點,都必須比其他省份同比創造更多經濟增加值,難度可想而知。" 彭澎説。
因此,透視廣東經濟,我們既要看到量的增長,又要看到質的提升。
2023 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 4 萬億元,工業投資連續 36 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佛山成為廣東第二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 3 萬億元的城市。
2023 年,初步測算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超 18 萬億元,約占全國八分之一。對于制造業對 GDP 增長貢獻率超過 50% 的廣東來説,工業經濟連續、穩步回升,帶來了強勁内生動力。
從這組數據看,過去一年,廣東的制造業家底更厚實了。
同樣,過去一年,廣東的經營主體也更趨活躍了。全省經營主體突破 1800 萬户、全年淨增 172.8 萬户,其中個體工商户突破 1000 萬户,企業達 780 萬户、占全國 1/7。
從企業質量來看,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 7.1 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 7.5 萬家,均居全國首位。通過實施 " 大企業 " 培優增效行動,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 132 家、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1528 家,19 家企業進入世界 500 強,A 股上市公司總量、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數量均居全國第一。
過去一年,廣東的外貿結構更優、動力更足。從廣東開行的國際貨運班列首次突破千列大關達 1258 列,到第 134 屆廣交會 " 人财兩旺 " 實現線下出口成交 223 億美元,再到锂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 " 新三樣 " 出口合計增長高達 33.7%,廣東外貿在面對多重不利因素時依然實現了正增長,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占全國份額回升至 19.9%,以 8.3 萬億元總值繼續穩居全國外貿第一大省。
與此同時,廣東的區網域創新能力也持續領跑全國。2023 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約 4600 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 3.39%,區網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 7 年全國第一。" 深圳一香港一廣州 " 科技集群連續 4 年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研發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有效量、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國首位。
随着越來越多的大項目組團式落地,當基礎研究與產業、企業創新不斷碰撞、耦合,廣東俨然成為了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最佳試驗場。
看效益:内生動力和穩定性更強
數據之間見效益,增效之間見質量。廣東經濟的 " 含金量 " 在效益維度更顯直觀。
除了 GDP 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的财政收入也是冠絕全國。去年,廣東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 1.39 萬億元、增長 4.3%。這主要得益于廣東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支撐作用更強。
伴随轉型更新步伐的提速,企業的 " 含智量 " 更足了。廣東不僅數字經濟規模、產業數字化規模位列全國第一,還累計推動 2.9 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 75 萬家中小企業上雲用雲。
" 我們打通了紡織服裝產業的上下遊數智化環節。" 致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副總裁宋振一直言,數字化正助力企業提質增效。目前,致景科技的 " 飛梭智紡 " 數智化系統已服務 9000 多家織廠,鏈接織布機約 70 萬台,促進行業產能利用率從過去的 60% 大幅提高至 80%,并減少織機異常比例 15%,降低質量問題比例 32%。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廣東各行各業正搶占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企業發展 " 綠意 " 更濃。
走進廣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廠,機械臂等自動化設備高速運轉,機器人自動識别車型和裝配玻璃……新能源汽車生產線繁忙而有序運轉。近年,廣汽埃安通過全面導入光伏等清潔能源,實現單車能耗降低 12.4%、單車碳排降低 27%,實現了生產方式的智能綠色更新。
近年,廣東制造的 " 含新量 " 也與日俱增,不僅 " 塊頭 " 越來越大," 筋骨 " 也越來越壯實。2023 年 9 月,随着 Mate 60 發布,華為重回高端手機市場,甚至為了幫助中國品牌車企造好車,以零部件、HI、智選車三種模式切入汽車賽道,比如問界 M9 搭載十大華為黑科技,直接推動了智慧出行進入新時代。
華為僅是廣東眾多高新技術企業中的一個代表。當前,粵企正憑借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闖出一片天地,不斷推陳出新,在激烈競争中脱穎而出。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向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廣東超 7.5 萬家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軍。廣東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就是由這些企業創新拼圖而成。
王理宗認為,不斷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是廣東打造新質生產力的 " 前哨戰 "。" 廣東要不斷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企業和基層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此經濟增長的内生動力和穩定性會更強。"
看結構:新舊動能轉換提檔更新
廣東連續 35 年位居全國 GDP 首位,但也面臨着 " 成長的煩惱 ",追兵漸近,短板尚存。
廣東要在今年實現 GDP 增長 5% 的目标,同時繼續挑起經濟大省的大梁,不僅要體現在經濟增量的貢獻上,還體現在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更新上。從中長期看,廣東經濟正向着形态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城鄉區網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仍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經濟結構的優化,首先要讓區網域結構更加協調和統一。
在粵西,湛江東海島上鋼管林立,產業 " 綠巨人 " 發力衝刺;茂名博賀港站汽笛聲聲,海鐵聯運開啓大通道,臨港產業建設按下 " 加速鍵 "。在粵北,韶關大地上機器轟鳴,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萬國數據、中瀚雲等項目火熱施工……
當前,廣東正通過深入實施 " 百千萬工程 ",推動城鄉區網域協調發展,補齊區強縣不強、鄉鎮和農村發展落後的短板,推動經濟加速形成新的增量空間。
為了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廣東加快了對先進制造業的投資。
粵芯半導體三期項目現場,轟鳴聲陣陣,車輛往返穿梭,百米塔吊高聳入雲,這裏即将誕生產能 4 萬片 / 月的 12 英寸晶圓生產線。作為 " 獨角獸 " 企業,粵芯半導體僅用 18 個月就實現量產的速度改寫了廣東缺 " 芯 " 的歷史,一躍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家全面進入量產的 12 英寸晶圓制造企業。
2023 年,廣東工業投資增長 22.2%,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 20.7%。新動能投資力度加大,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投資分别增長 22.2%、18.2%。這些投資正撐起廣東未來的先進制造業版圖,為廣東經濟增長積蓄起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東莞,OPPO、vivo 等 " 鏈主 " 企業的湧現,帶動形成萬億元規模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已形成集成電路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新興產業集群;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等百億美元級别重大項目落地湛江、惠州,廣東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如今,廣東已形成 8 個萬億級别集群引領的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格局,20 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增加值占 GDP 比重達四成。廣東通過產業裂變、融合、承接、煥活,牢牢抓住存量產業優勢,向存量要增量,逐步形成 " 爆點帶動、行業閉環、生态互補 " 的產業發展新動态。
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廣東不僅向新,更向未來。面對新風口,廣東總能搶先一步,這也是其新舊動能得以高效切換的重要原因,也保持了廣東躍動的經濟活力。
廣州黃埔超級農場上空的無人機可實現 " 無人下地 "、瞄準未來 " 飛的 " 上班的低空載人飛行器在廣州進行全球商業首飛演示、美團無人機在深圳開設了 21 條無人機送餐航線……當下,低空經濟正在廣東 " 起飛 ",催生萬億級大市場。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向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廣東要聚焦轉型引領,加快優化產業形态,加大力度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鏈和未來產業建鏈,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的發展制定發展規劃,以創新催生其行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2024 年,廣東經濟運行依然面臨嚴峻挑戰,但從長遠來看,在新質生產力蓬勃生發和深化改革效應的驅動下,廣東經濟結構将持續優化,廣東經濟的内生性動力将愈發強勁,這也是廣東經濟能夠行穩致遠的底氣。
南财論道丨 GDP 破 13 萬億,廣東如何 " 挑大梁 "?
廣東經濟在發展中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例如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意願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突出,企業轉型更新存在堵點,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房地產、金融等重點領網域風險隐患仍然較多,部分市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等。
為此,下一階段,廣東應繼續聚焦實體經濟,多措并舉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以實打實的產業積累和發展進一步鞏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态勢。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打造多個世界級產業集群,鞏固與加強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充分發揮廣東省戰略性支柱產業既有的領先優勢;另一方面,還要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力度,大力改善實體經濟配套金融服務,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使金融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造寬松的融資環境,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鼓勵社會優質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的配套金融業态,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社論丨廣東經濟勇挑大梁,助力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廣東一直是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典型,出口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現在廣東以更大力度擴大内需,為促進國内大循環作出貢獻。廣東有 1 億多人口且收入相對較高,有巨大的消費能力和潛力。2023 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75 萬億元,同比增長 5.8%。為了進一步促進消費,廣東通過協調發展改善分配,增加農村和邊緣地區收入,2023 年廣東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6.5%,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 2.36 ∶ 1。通過各種政策促進消費,餐飲收入增長 26.5%,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 30.3%,旅遊總收入超 9500 億元居全國首位。
毫無疑問,廣東作為全國領頭羊,實力越大,責任越重,未來也更具挑戰性。當前,廣東正以制造業當家,持續擴大制造業投資,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将更多的資源聚集于科技創新領網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更多的現代產業集群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東将繼續推進區網域協調發展,改善省内發展不平衡現狀,拓展增長空間,完善社會分配,擴大省内需求,不僅當前勇挑大梁,還要繼續做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成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SFC
本期編輯 江佩佩
21 君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