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華為2023年财報裏,藏着哪些值得探究的細節信息?,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ICT 解讀者(ID:Communication_xie),作者:老解 1972,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2023 年 3 月 29 日,華為在官網低調地發布了 2023 年年度報告,并未如去年一樣召集新聞媒體舉辦業績發布會,雖然今年的财報業績相比去年靓麗了很多:華為 2023 年實現銷售收入 7042 億,同比增長了 9.64%;營業利潤 1044 億,同比暴增 147%!
在 2023 年年報的封面上,華為選用了一副春暖花開時節旅人為眼前的雪山美景振臂歡呼的照片,與 2019 年年報封面的驚濤駭浪拍打燈塔、2020 年的星光照耀跋涉者、2021 年的巨輪破冰航行和 2022 年的梅花傲雪綻放相比,2023 年的封面照片充滿了歡樂和生機,似乎寓意着華為終于憑借堅韌不拔的精神走出了自 2019 年以來遭受美國政府全面打壓的生存困境,迎來了穩定發展的光明前景。
除了封面照片選擇上的心思之外,華為 2023 年财報裏還埋藏着一些易被忽視的财務細節信息,同樣值得探究:
一、2023 年,華為總體實現了 7042 億元人民币的銷售收入,比 2022 年增收 618 億,同比增幅 9.6%
從 2022 年開始,為了匹配公司業務管理架構變化,華為在财報裏新增了產業視角的分部收入信息。
與往年按照 " 運營商業務 "、" 企業業務 "、" 終端業務 " 的客户視角相比,除 " 終端業務 " 保持不變之外,華為主要是把 " 企業業務 " 進行了拆分:一部分與 " 運營商業務 " 合并為 "ICT 基礎設施業務 ",另一部分拆成 " 雲計算業務 "、" 數字能源業務 " 和 "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 " 三個部分;前者是華為傳統的核心基石業務,後三者則是華為寄予厚望的產業發展新方向。
2023 年,作為華為傳統核心業務的 ICT 基礎設施業務表現穩健,雖然運營商客户的 5G 網絡投資在 2023 年開始放緩,但國内政企客户受政策驅動在數智化轉型上加大投入,兩者相互補充,推動華為的 ICT 基礎設施業務增收了 80 億,達到 3620 億,雖然增幅只有 2.3%,但仍然維持了收入占比最大業務單元的地位。
華為的三大新產業業務單元則實現了良好增長,數字能源業務同比增長 3.5%,雲計算業務同比增長 21.9%,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由于基數低,同比增長也最為迅猛,達到了 128.1%。這三大新產業業務單元共計增收了 144 億,對于華為 2023 年整體營收增長的貢獻超過了傳統的 ICT 基礎設施業務。
而對華為 2023 年整體營收增長貢獻最大的則是扭轉頹勢的終端業務。
自美國政府在 2019 年對華為的手機業務實施斷供打壓以來,華為的終端業務收入已經從 2020 年巅峰時期的 4830 億元,一路下滑到 2022 年的 2145 億元;2023 年,華為的終端業務收入 2515 億元,三年以來首次重拾升勢,17% 的同比增幅雖然比不上雲計算業務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但 370 億元的增量,則占了華為 2023 年整體增量的 60%。
華為終端業務的構成,除了消費者比較熟知的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能手表、藍牙耳機之外,還包括涵蓋了智慧屏、路由器、智能門鎖、智能開關在内的智能家居產品,以及最近風光無限的華為智選車。
2023 年 8 月底,華為憑借 Mate 60 系列手機重回 5G 市場,但由于交付時間主要為四季度且產能受限,根據咨詢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報告,華為 2023 年的手機出貨量約為 3500 萬部,比 2022 年增加了約 500 萬部,大致按照平均 6000 元的價格核算約增收 300 億元,成為扭轉華為終端業務收入增長趨勢的主力軍。
此外,華為智選車作為終端業務單元增收的 " 第二曲線 ",也功不可沒。
幾經搖擺最終決定 " 不造車 " 的華為,一方面通過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為車企提供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車控、智能車雲、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網關、AR HUD、智能大燈、T-Box 等產品與解決方案,幫助車企 " 造好車 ";另一方面也借助其在消費電子行業積累的高端品牌運作、營銷經驗及銷售網絡,通過終端業務單元旗下的華為智選車模式幫助車企 " 賣好車 ",問界品牌汽車的熱賣成為華為智選車模式的成功模範。
2023 年華為将智選車業務全面更新為 " 鴻蒙智行 ",發布了問界新 M7、問界 M9 和智界 S7 等爆款車型,全年累計交付超過 9 萬輛,相比 2022 年全年交付 7.5 萬輛,增加了 1.5 萬輛以上,大致按照平均 25 萬元的價格核算約為華為增收近 40 億。
當然,類似 " 授權經銷商 " 的華為智選車與作為車企供應商的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在銷售收入核算上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另外華為數字能源業務旗下包括電驅動系統、車載充電系統、動力雲等解決方案的 " 智能電動 " 業務板塊,也與華為智選車和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存在着業務交叉。
這種不同業務單元之間因業務交叉而造成的收入重復計算,共計 306 億元,在财報裏被記錄為各單元業務收入匯總之上的 " 抵銷 "。
2023 年 11 月,華為與長安汽車籤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華為拟成立一家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新公司,華為拟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核心技術和資源整合至新公司。除長安汽車有意向入股該公司外,華為還向賽力斯、北汽、奇瑞、江淮等幾家智選車合作夥伴發出投資新公司邀請,由此華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或将獨立,成為華為控股的合資公司。
該業務在 2023 年錄得的 47 億收入,同比增幅高達 128%,增勢迅猛,表面看獨立為合資公司後可能導致華為總體業務收入失掉這部分增量,但其與華為其他智能汽車相關業務的交叉核算亦不需再做 " 抵銷 ",或許将對華為未來的總體業務收入產生正面影響。
展望 2024 年,由于三大運營商的 CAPEX 投資将出現大幅收縮,預計華為的 ICT 基礎設施業務将繼續承壓;但随着華為 Mate 60 系列手機的產能爬坡和最新 P70 系列手機的發布,以及華為鴻蒙智行更多 " 界 " 字輩新車推向市場,預計終端業務将繼續挑起推動華為總體業務收入上行的大梁,并且很有可能會在收入規模上超過 ICT 基礎設施業務而重新成為華為收入占比最大的業務單元。
二、華為 2023 年實現的 1044 億營業利潤裏,出售榮耀業務和伺服器業務的收益貢獻了 559 億,貢獻率超過 53%
2023 年,華為實現了 1044 億元人民币的營業利潤,相比 2022 年的 422 億,同比增長了 622 億,增幅高達 147.3%。
從具體經營業績來看,華為在 2023 年的銷售毛利為 3254 億,扣除包括研發費用、銷售和管理費用在内的期間費用後的盈利為 417 億,與 2022 年 422 億的營業利潤大體相當,但是一筆價值 559 億的 " 處置子公司及業務形成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 " 的錄入,導致其營業利潤增加到了 1044 億。
按照華為财報的注釋,這筆價值 559 億人民币的 " 其他淨收支 " 源于其在 2021 年出售榮耀業務及伺服器業務相關子公司的财務處理。根據相關協定條款,兩項交易的收購方均将分期支付收購對價,由此華為最終可獲得的對價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華為一直将這兩項交易形成的金融工具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
華為财報披露,華為與榮耀業務收購方在 2023 年籤訂了補充協定,華為與該項交易相關的合同權利和義務已行使或履行完畢;同時," 于 2023 年 12 月 31 日,出售伺服器業務相關子公司產生的金融工具列報在其他負債中 ";説明華為出售榮耀業務及伺服器業務的收益核算終于進入了收尾結算階段。
那麼,這兩筆業務出售的交易究竟為華為帶來多少收益呢?
在兩項交易相關資產和負債完成交割後的 2021 年财報中,華為在 " 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淨收益 " 的科目下,首度确認了 574 億的處置收益,随後又在 2022 年财報中确認了 5,900 萬的處置收益;加上 2023 年财報中 559 億人民币的 " 處置子公司及業務形成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 ",則華為出售榮耀業務和伺服器業務的收益總額或将高達 1133 億,與華為全年 1044 億的經營利潤總額相當。
暨出售榮耀業務和伺服器業務之後,華為又在 2023 年宣布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獨立,并邀請長安汽車等公司入股,雖然目的在于謀求智能汽車業務能有更大的發展,但從财務角度來看也是為虧損業務融資,同時也将通過出售股權獲得收益。
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華為拟成立的智能汽車系統及部件公司向投資者出售股權後,估值可高達 2500 億元人民币,那麼即使僅出讓 40% 的股權,也将能夠為華為貢獻 1000 億的營業利潤;這對于此前 " 累計研發投入超過 300 億人民币 ",但 2023 年營收僅 47 億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而言,無疑是最好的變現。
展望 2024 年,與出售榮耀和伺服器業務相關的 559 億的 " 其他淨收支 ",或将從 " 處置子公司及業務形成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 " 轉計為 " 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淨收益 ",繼續支撐華為的經營利潤水平,同時如果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如期在 2024 年獨立為新公司,那麼相關股權出讓的收益的計入,或将共同推動華為的經營利潤創出歷史新高。
三、華為 2023 年錄得高達 7560 億的負債總額和 3084 億的借款總額,雙雙創下新高紀錄
2023 年,華為的負債總額達到了 7.560 億人民币,相比年初增加了 1293 億,同比增幅 20.6%,遠遠超過了 9.6% 的收入增幅和 18.8% 的資產增幅。
在華為 7560 億人民币的負債總額中,包括長期和短期在内的對外借款總額高達 3084 億,占比 41%,同比年初增加了 1113 億,所以正是同比增長了 56.4% 的對外借款推升了華為 2023 年負債總額的大幅增加。
回顧華為近五年來的負債與借款總額,可以看到即使在華為遭受美國政府斷供打壓最困難的 2019 年至 2022 年,華為的借款和負債總額也沒有像 2023 年這樣出現如此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 2022 年,華為通過壓強式的研發投入,在 " 器件替代、單板重構、作業系統、數據庫、產品開發工具、CRM/ERP/PDM/MES 等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解決了有無問題 ",由此導致當年的研發費用高達 1615 億,占全年收入的 25.1%,為歷年之最,但華為當年的借款總額也僅有 1971 億,同比僅增加了 12.6% 而已。
那麼,為什麼華為在 2023 年對于資金需求如此飢渴從而導致其對外借款突然暴增 56.4% 呢?
在财報中,華為給出的説法是:" 截至 2023 年底,長短期借款餘額較年初增加人民币 111270 百萬元,主要是為了保障公司面向未來基礎研究與開放創新的持續研發投入 "。
然而,華為在 2023 年度的研發費用為 1647 億,僅比 2022 年度的 1615 億微增了 32 億;并且由于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 618 億,所以華為 2023 年的研發費率反而還有所下滑,從 2022 年的 25.1% 降到了 23.4%。
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應該是 2023 年華為的資金需求與供給出現了時間錯配,而不得不通過加大對外借款來解決。
從華為此前發布的季度報告來看,華為在 2023 年上半年面臨着多重的資金壓力:一方面由于終端業務尚未恢復,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出現了 531 億的負值;另一方面華為還在第二季度進行了 720 億的現金分紅,資金缺口進一步擴大。
更為重要的是,2023 年上半年華為自研芯片的研發、生產以及 Mate 60 手機的上市正處在關鍵階段,剛好又是最需要資金支持的節點。
因此,華為在 2023 年上半年的籌資活動中擴大了對外借款的力度," 取得借款收到的現金 " 金額高達 1267 億。橫向比較前幾年的現金流量表數據,這創下了華為歷史上最高的借款紀錄,短短半年時間裏的借款金額已超過 2021 年和 2022 年兩年的總和。
這一方面説明華為為了實現自研芯片突破和回歸 5G 手機市場,幾乎是孤注一擲地進行了巨額投入,另一方面也見證了國内銀行對于華為的大力扶持;但同時新貸加舊貸,也使得華為資產負債表中的 " 長短期借款 " 總額僅在 2023 年上半年就增加到了 2466 億。
好在華為在上半年的投入很快就獲得了回報。2023 年下半年,Mate 60 系列手機橫空出世與鴻蒙智行的問界汽車熱賣在市場上掀起了華為熱潮,終端業務的吸金能力迅速幫助華為在消費者市場上以較短的時間實現了大規模的資金回籠。
由此,華為的經營活動現金流伴随着銷售收入的增長在第四季度由負轉正,最終到年底實現了 698 億的淨額,同比 2022 年增加了 292.2%;同時現金與短期投資也由 2022 年的 3735 億增加到 4753 億,同比增加了 27.3%。
但是,由于華為 3084 億的對外借款中,長期借款占了 95%,所以仍然作為整體負債的一部分停留在華為 2023 年的資產負債表上。
華為長期借款的年浮動利率為 3.69%,在 2023 年給華為帶來了 117 億的借款利息費用,同比 2022 年的 76 億利息費用增加了 54%。
展望 2024 年,随着華為銷售收入,特别是吸金能力強的終端業務收入恢復增長,華為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将得到進一步提升,資金壓力的減輕也有助于華為加快償債進度,預計其 2023 年度 3084 億的借款總額和 7560 億的負債總額或将成為轉折向下的峰值。
四、結語
4 月 2 日,華為最新公布,将向股東分紅 770 億。
華為财報披露,其員工持股計劃參與人數為 151796 人,均為華為在職員工或退休保留人員,則華為持股員工平均分紅約 50 萬元。
從華為 2023 年财報披露的信息來看,華為最困難的日子或許已經過去,向 2024 年走的每一步或将都是向上的坦途,所以華為才會在 2023 年财報的封面上采用了面向雪山、春暖花開,每一個人都在振臂歡呼的照片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ICT 解讀者(ID:Communication_xie),作者:老解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