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比史航性騷擾更可怕的,還沒扒出來,歡迎閲讀。
史航被指控性騷擾事件,還在發酵中。
至今,已有超過26位女性站出來發聲指控史航。
大部分事件,都發生在她們剛工作或剛入行之際。
曝出的内容,基本相似。
聞頭發、舔耳朵、偷拍、抓屁股、語言騷擾、強行肢體接觸……
甚至有人找出舊聞,直指史航在十幾年前就是慣犯。
而史航一方的回應,遲且無力。
他聲稱自己和幾位女生都是「交往」。
并将被指控的「性騷擾」,稱作「風流」「情調」。
這番言論,不僅沒平息眾怒,反倒引起更大争議。
誠然,有人質疑事件的真實,認為從聊天記錄看,不過就是成年人的聊騷。
但更多的,還是認為史航反錘了自己。
曬出的聊天記錄,絲毫看不出暧昧的成分。
女方的婉拒,卻被史航視而不見。
史航事件,雖然各有説法。
但在我看來,比起史航到底有沒有性騷擾這個個案的定論。
還有更多圍繞性騷擾問題的觀念上的共識,需要厘清。
而今天,魚叔也想借此事,扒一扒性騷擾話題下人們容易忽視的細節。
「為什麼不報警?」
5月3日,當事人小默發布一篇長文。
瞬間引爆網絡,被轉發高達20萬次。
無數人被文中生動的細節,豐沛的情感和充滿力量的表達所感染。
但也有人,不依不饒地揪住當事人的「軟肋」。
這個「軟肋」,是「沒有證據」。
也是「為什麼不報警」。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一點,在我們平時的大眾語境中,性騷擾的概念非常寬泛。
嚴重的包括強制猥亵、強奸等,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一部分則是像偷拍偷窺、發黃色圖片這種,将受到行政處罰;
而其他相較程度較輕的,則只能被當做民事侵權行為,不會被公安機關受理。
所以,諸如聞頭發、摸摸手、言語騷擾等性騷擾行為,只能進行民事訴訟。
這樣一來,就需要受害者自己舉證,而且後續還可能演化成個人精力、财力、資源的對決。
作為權力地位較弱勢的一方,自然很難得到什麼結果。
最近一部台劇《造浪者》中,就有這樣一段情節。
王淨飾演的一名職場新人,就受到了來自一位資深男員工的性騷擾。
男員工表面上會展現出各種「善意」和「關心」。
借此一步步接近新來的女員工。
等到「時機成熟」,就順勢小動作進行性騷擾。
摟個腰,摸個背,既是試探,也是揩油。
眾所周知,許多性侵事件都面臨取證難的困境。
那麼,對于這種突如其來的鹹豬手,一閃即過的聞頭發、舔耳朵,私下吐露的語言騷擾,又該如何取證呢?
人類不是上帝。
無法把世界上每個角落每時每刻的肮髒,都及時地拍照記錄,事後又輕易地作為證據調出。
就像劇裏的那個男員工,恰恰是因為咬定對方抓不到證據,一而再地成為慣犯。
受害者不報警的第二個原因,是權力影響下的忍氣吞聲。
性騷擾事件,大多發生在不對等的權力關系中。
受害者往往是校園裏的學生、職場上的新人、公司裏的下屬等等。
這次的史航事件裏,也明顯地呈現出這一點。
作為著名編劇,史航頂着強烈的「名人光環」。
娛樂圈中的名氣,往往代表了更多的人脈、較高的業内地位等等。
史航之前是烏鎮戲劇節評委,第十屆評委名單無史航
不管這種地位到底實不實在。
但對于剛入行的年輕新人,很自然地會将其視作行業内舉足輕重的人物。
這種「名人光環」的存在,即是一種隐性的權力。
所以,面對權力者的性侵,受害者可能會產生一種不自知的誤讀。
有的會将這種越界行為,誤讀成某種好感,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這種脅迫的關系。
比如在電影《信箋故事》裏,女主在13歲的時候被自己的教練性侵。
多年來,她一直以為是談戀愛,甚至把教練當做自己的「初戀男友」。
直到成年後,她才漸漸明白,那不是戀愛,就是性侵。
長大後的職場,和學生時代的課堂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即便是沒有產生仰慕的誤讀,受害者也只敢保持一種忌憚,更多地表現出「刻意迎合」的尊重。
就像這次事件,本煜的轉發評論,就代入了他自己的學生時代。
「從小對老師、領導的某些行為再咬牙切齒,我仍然會在他們面前下意識堆起笑臉,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有名氣有學識有人脈的史航,對于行業小白來説,不就像是一位課堂上的老師。
對那些受害者女性來説,當初就是忌憚史上手中看不見的權力,以及對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顧慮,從而不得不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本意的行為。
很多時候,受害者反而會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了錯事。
作為新人的愧疚、自責,蓋過了受害者應有的憤怒。
另一部熱門台劇《她和她的她》中,公司高管杜駿儒就一直趁職務之便相對女主林晨曦行不軌之事。
一旦對方拒絕,杜駿儒就會拿名聲和前途做要挾。
林晨曦忌憚着杜駿儒手中的權力,每次只能忍受,或想辦法躲過去。
在權力的脅迫下,無論是報警還是起訴,受害者都難以占到優勢。
「為何不報警?」
這一句看似説得從容、理性。
實則也透露着一種何不食肉糜之味。
更是帶着一種對受害者不加共情的指責。
文化人也性騷擾?
這次史航事件,最叫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一點是:
被控訴性騷擾的史航,居然曾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寫過推薦語。
已經被出版社删除
在過去,史航在大眾眼中一直是個「文化人」。
他也喜歡立自己讀書多的人設。
沒事就顯露一下家中堆積成山的書籍。
事實上,他也确實能侃侃而談,出口成章。
華麗的辭藻,靈巧的比喻,豐富的引用,犀利的點評,很容易在談話中引人注目。
因此,他也時常被邀請參加文化類節目。
再加上他經常在微博與網友互動,給人一種很親切有内涵的印象。
但,這樣一個所謂的「文化人」,卻深陷性騷擾的控訴。
在公開的聊天記錄中,處處讓人感到對女性的不尊重。
在大段的回應文中,也透露出自己對性騷擾問題的偏見與誤解。
這不僅颠覆了大眾對他的過往印象,更顯得他身上「文化人」的标籤格外可笑。
要麼,史航是一個偽文化人。
要麼,他是明知故犯,揣着明白裝糊塗。
前者滑稽,後者惡劣。
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
無論是怎樣的「文化人」,都不一定能填平男女之間的性别鴻溝。
讀書再多,也依然不明白男女之間的界限,不懂男女間該有的尊重。
書白讀,人白做。
魚叔想到前年的一部電影《最後的決鬥》。
片中有兩個男主。
一個野蠻粗魯,自私且不通人情。
另一個風度翩翩,情商很高,廣受歡迎。
而犯下強奸罪而不自知的,正是後者。
電影特意從兩個人的視角,拍攝了兩段故事情節。
看似相同,卻在主觀細節上透露出各種差異。
比如,初次相遇。
男方看來,是女人被自己的魅力吸引,含情脈脈,主動親吻。
而在女性視角中,則是在拘謹之下,誤親了對方的嘴。
但礙于場面,也不敢多言。
之後的舞會上,男人看到的是女人遠遠的眉目傳情。
口中好像還在説着默契的暗語。
而轉到女性視角。
其實她只是在引導自己的丈夫多用微笑和好話待人。
即便不是出自真心,但也很好用。
男人在自戀與欲望的驅動下,趁女人丈夫不在,硬闖對方家中。
在男人視角,女人欲拒還迎。
上樓前還放慢腳步,故意脱掉了鞋。
而在女人眼中,自己完全是驚慌失措。
匆忙跑上樓梯時,鞋子也因為不小心絆倒脱落。
當暴行發生時,男人認為女人顧忌道德而有所反抗是理所當然的。
但這種反抗并不是劇烈。
他認為,女人的内心,是渴望與他發生關系的。
可在女人眼中,卻完全不是如此。
她用盡力氣嘶吼掙扎,仍然無法抵抗男人的暴力。
甚至在事後,他受到了指控,也一直否定自己的強奸罪行。
而是誠懇地表示,是出于兩情相悦。
是因為愛情。
他坦承通奸,但絕不承認強暴。
現實中,恐怕還有更多男性都是類似的想法。
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或者即便意識到,也很快地用自己的幻想美化這段不對等的關系。
是自戀。
亦是盲目。
更是一種完全忽視女性意願的傲慢。
無數次的性侵、性騷擾事件,實際上都在對所有男性自大進行赤裸裸的拆穿,并發出明确地警告:
性同意,需要對方明确的「是」。
就像羅翔曾説的那樣——
「性侵犯罪中的核心問題就是不同意問題。」
将受害者所説的「不」視作「是」,本質上是一種偏見。
「語言或哭泣這些消極反抗,應當被視為一種合理的反抗,這是不等于不規則。」
文化圈還有多少内幕?
事件發生後,魚叔還注意到一個特别的話題——
文化圈的光環其實是被大大高估了。
正如《愛情神話》導演邵藝輝説過一句話:
「圈子,尤其是文化圈的作用太被誇大了。」
言下之意,史航的圈内影響力其實也存在一種高估。
我們常説,在内娛,編劇的地位可能是最低的。
更何況,史航只是靠微博和綜藝節目上耍嘴皮子才出了名。
真正説到編劇,也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
時常挂在嘴上的,是他曾是《鐵齒銅牙紀曉岚》第一部和第三部的編劇之一。
但近年來,已經很久沒有優秀的新作。
上一部作品還要追溯到2013年的《極品大作戰》。
豆瓣僅有6.6分,看過的不足300人。
在戲劇圈,他曾和孟京輝合作寫過一些劇本。
但因為并非獨立作品,也被人質疑史航的水平高低。
如此一來,史航只剩下「文化人」的形象和在内娛積累的名氣。
魚叔不忍細想。
一個可怕的念頭逐漸在我腦中浮現:
如果只是一個沒什麼代表作的編劇就敢如此肆無忌憚地性騷擾,那麼内娛更多的權勢者,還存在多少這類現象呢。
其實,内娛的性騷擾事件從未少過,并且各個職業都有涉及。
比如演員穎兒,曾在一檔節目中説自己遭遇過導演的性騷擾。
又比如謝娜。
年輕時在一個劇組客串,就遭到制片主任的騷擾。
還有蔣欣。
她也曾在節目上説過自己見過的黑幕。
而大量尚未出道的藝考生,更是容易成為性騷擾的受害者。
去年9月,就曾曝出藝考老師連續15年性騷擾學生的醜聞。
這些還只是能曝出來的。
小到藝考老師,大到導演制片,甚至可能只是個有經驗的業界前輩,都有可能利用或大或小的隐性權力去脅迫别人的現象。
柳岩在一次訪談中説到:
「位高權重者對于權力沒那麼大的人
一定會用一些潛規則來達到他目的。」
所以,史航即便不算是一個内娛的位高權重者,但對于一個剛入行的小白,那也處在極不平衡的權力關系中。
在前不久三聯的采訪中,也表明了相似的觀點。
很多人都意識不到,性騷擾看上去沒有任何肢體上的脅迫與暴力。
但本質上,依然是一種權力控制下的侵犯。
在這種不公平的情況下,受害者必須擁有對抗的武器。
或許是法律。
呂孝權律師提到過一個我國最近頒布的職場法案,特别強調了對于職場性騷擾的最新界定辦法:
「只參考受害人的主觀感受
不需要考慮或追究施害人的主觀目的或主觀情緒」
或許會有人質疑,這豈不是不公平。
但實際上,法律制定的初衷之一,就包含了一種制衡。
既然大部分性騷擾案件都來源于權力不對等,那麼在法律上側重于對受害者的保護,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騷擾的發生。
同樣的,網絡輿論也是一種權力制衡。
相信大家都發現了,最近一段時間,「小作文」已經被污名化。
每次一有性侵事件曝出,就會有人諷刺是「小作文」。
指責當事人沒有證據,為什麼不報警。
可問題是,在權力如此不平等的情況下,很多受害者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肯定有人會問,會有誣告嗎?會有反轉嗎?
當然可能會有。
但,「小作文」對于施害者制造的壓力,網絡力量對于現實職場環境形成的威懾力,都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只有勇于發聲,才能打破隐性的權力。
只有輿論關注,才能平衡弱勢的軟肋。
所以,我們所有「吃瓜群眾」的意義也不僅僅限于吃瓜,而是參與權力制衡的重要一環。
無論是支持,還是質疑,都在貢獻一種關注。
圍觀,亦是一種不可小觑的力量。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哒哒